一 考古的原义

“古”字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陶文上写为 各形,《说文》释为“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也”。按古字并非从“十口”,本为“ ”字。如:

《国差》的“ ”字的“ ”。

《麓伯敦》“匋”字的“ ”。

《师望壶》“寶”字的“ ”,“寶”字亦有简写为“宝”,“尔”即“ ”之省。

是古字与字形是相同的。古字即字,而是什么陶器呢?如“福”字在甲骨文作 ,金文《叔氏钟》作 ,是畐即酒壶。而从“畐”得音的字,如“富”“福”“蝠”读为ㄈㄨ,与“ ”的读音同。而从“ ”得音的字,如“匋”“淘”“陶”“萄”读为ㄉㄠ,与“宝”读为ㄅㄠ音相近。又如从古字的音“胡”字,而与酒壶的“壶”字音同。是就音上言,古为酒壶。

欲使酒发酵,需要小口器盛着,故陶器发明,最先是做酒壶。故“古”字释为既往,如《国语·鲁语》“自古在昔”。又以 为酒壶,家藏酒多为富,家藏酒藏玉藏贝为宝,以酒祭神为福,是就义言,古为最早的酒壶。

又从古的字,与酒有关,如嘏为福,《诗·大雅·卷阿》:“纯嘏尔常矣”。如祜亦为福,《诗·小雅·甫桑》:“受天之祜”;福为酒壶,古亦酒壶。又沽原作酤,《诗·小雅·鹿鸣》:“有酒酤我”。

以字形字音字义言,古是酒壶。

从古的字,多有枯老粗恶之义,如枯,《礼记·月令》:“则草木蚤枯”;《国语·晋语》:“人皆集于菀,己独集于枯”;以草木干槁为枯。如故,《诗·小雅·节正》:“召彼故老”;《论语·泰伯》:“故旧无大故”;以故为旧老。如胡,《诗·周颂·闵载》:“胡考之宁”;《左传》僖二十二年:“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亦有老义。《周礼·天官·妇功》:“辨其苦良”,有粗恶义。古既有故老粗恶之义,则中国的黄金时代,当不在过去而在将来。但是中国在战国时厌战的倡古代为安乐时代之说,而考古及玩古者,又以古代的艺术多较后世优美,给以古盛今之证实,使人有复古之观念。殊不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东西,过此时代另有一种物为替代,在两个不同时代物比,似为退化。但以不同的物比,则各有所长,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因初发明,制造不易,而且为当时的唯一用具,故要坚固;时以陶为祭器,故特别注重其花纹。迨铜器发明,以铜为祭器,因注意到铜器上花纹,陶器上的花纹没人注意,自然就恶劣了。到了瓷器发明,用具舍陶而用瓷,则陶器更少人过问。就陶器本身言,固为退化,但以陶铜瓷三者比较言,何尝不是进化?

“考”字及从“耂”的字在金文上写作:

《井人钟》的“考”字。

《季良父壶》的“老”字。

《曾伯簠》的“耉”字。

《仲师父鼎》的“寿”字。

《追敦》的“孝”字。

以上五种字, 为人字,人字上的 ,当是人头上顶戴的物,其物为何?《齐镈》与《夆叔盘》的老字为 ,是 的简写。 即酒壶。这是农业社会以年纪高大的人经验多,困难的事求他解决,故推他为祭神时的主祭人,祭时将酒壶顶在头上,故与年纪大的人有关的字均从此。

老下的止为足,言年老足不善行。耉下的 ,言年纪高大不能行走,则用口呼唤。寿下的 ,以年纪大的人,额上皱纹出现。孝字下的 ,以小孩子常依恋在老人前不去为孝。若考下的 即杖,以年纪高大手持杖而行为考。老是不便行走,耉、孝是不能行走,惟考尚可持杖而行,故主祭的人为考。

春秋》桓二年:“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太庙”,《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入后稷之庙,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是太庙就是古物陈列所,老年人到庙中主祭,一方面询问“守庙者”,某祭器何在,一方面告诉从祭者古物的意义,如《礼记·祭统》:“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

考本有“考古”的意义在内,后世因其另有询问稽考义,如《尧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三国时樵周有《古史考》,由稽考而演为击考,如《诗·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后世又演为击拷,如法院刑讯为拷问,又近火使迫之焦为烤。

与考古同义的为稽古,如《尧典》的:“粤!若稽古帝尧。”《后汉书·陈元传》云:“事不稽古。”宋司马光有《稽古录》。若考古初为古考,如樵周的《古史考》,魏了翁的《古今考》。而宋叶大庆的《考古质疑》,吕大临的《考古图》,始将考古二字连文。

发掘二字,如《三国志·魏志·董卓传》云:“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后汉书·谢夷吾传》云:“汉末当乱,必有发掘露骸之祸,使悬棺下葬,墓不起坟。”《石林避暑录话》云:“宣和间内府尚古器……利之所趋,人竞搜剔山泽,发掘冢墓。”

考古俗所谓古董亦即骨董,如韩驹诗云:“莫言衲子篮无底,盛取江南骨董归。”古董当即古懂,言其对于古物懂得。有以古董即古铜之音转,恐非是,古董不只限于古铜。懂的古物也可叫作考古,不能目为考古学,因考古所以成学,是要亲自发掘,以观其在地内保存的情形,并与其他物共存的关系,都要详为记录,并绘图照相。不是在古玩商店买到几件古物,陈列在家内,就算是考古,因古玩店的古物,何地出土不可知;即使知其出土地,而古物在地中情形如何,则不能明。故本书不注重考古而注重考古学。

二 玩古与考古

玩古

玩古物的人,俗称为“骨董”,如宋韩驹诗云:“莫言衲子篮无底,盛取江南骨董归。”按骨董,当即古董。古董有两个意义:一为管理古物者,因董为管理,如董事等。二为明白古物者,因董为古懂字,即懂得古物。资本家收藏若干,但自己对于古物没有时间或没有学识去研究,则为第一意义的古董。若名收藏家及博物馆古物陈列所的人员,对于古物的真伪鉴别得很清楚,则为第二意义的古董。若金石家,用古物的本身或书本子与古物比较研究的,这只能算是考古。若能做调查、发掘、整理、研究、陈列五种工作的,方可成为考古者。但能成为考古学的,在中国目前则未有。

玩古物的人,将古物装潢起来,陈列客厅,美其名曰古色古香。但古物时为目睹,在不知不觉中,生了复古的观念,有碍思想进步;又因收藏而出重价收买,人民无智,贪图小利,到处盗掘,致使毁坏古物不少。又收藏家大半是富有之家,一般欲依古物研究某一问题时,非与收藏家有特殊关系,不容易看到;若收藏家能将其古物捐送或寄存博物馆中,在人可以看见多数古物,在己可与其他古物比较出好坏与真伪。而博物馆以限于重复及陈列地位的关系,少为收买;海关禁止出口,使人民无利可图,自然就不盗掘了。

玩古物的人于其家将古物陈列,使人看了发生一种古物比今物好的感想,殊不知古物之所以好,有三个原因:

(甲)古物就本身言过了某时代为退化,但有他物为之替代,就替代物观则为进化。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质地很坚,其花纹不论是画的刻的印的,均极美观;到殷周时代,陶器上花纹有的不如从前精致,有的成光面而无花纹;到秦汉以后,陶器的质地也不如从前了。就陶器本身言固为退步;殊不知殷周时铜器发明了,注意到铜器上的花纹,就把陶器丢开了;秦汉以后瓷器发明,陶器用途太狭,故陶器的质地也无事努力了。就陶器铜器瓷器三者比较观,器物何常不是进化而是退化的。

(乙)社会的制度及经济情形不同,物的美劣不一。在氏族社会时,将别的部落人俘虏来,作为杀了祭神,烧了求雨,埋人殉葬之用。在未到杀烧埋的时候,则囚在土牢内,但不是白给他吃饭的,要他做工,其工作以制陶造酒为大宗。如果工作好的人可以免其死,故俘虏努力工作,如一个陶器上的花纹,一天画不好十天,不限时日只要美观。现在瓷器上花纹大半是印的,有画的也是论件计值,画一个一角钱,一天总想多画几个多赚些钱,要图快自然不精。以资本主义社会与氏族社会产物比较,当然是不同的。

(丙)因特种用途而制造精美,玩古物的人所得到的均是精美的,故认为古物都是精美的。陶器铜器瓷器漆器玉器石刻木刻等精品,不是为宗教上用,便是为贵族用,故尽心竭力地做。“玩好之物,以古为贵,惟今代则不然,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炉,成化之窑器,其价遂与古敌,先是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盖两朝天纵留意曲艺,宜其精工如此。花椽皆作八吉祥,五供养,一串金,西番莲,以至斗鸡百鸟及人物故事。至嘉靖窑则又仿宣、成二种而稍胜之,惟崔公窑加贵,然其值,亦第宣、成之什一耳。”明沈氏《敝帚斋录谈》。又如袁世凯的洪宪瓷价值甚昂,原因系袁世凯欲为皇帝,特别烧了几窑很讲究的瓷器,用宝石做颜料,用名人画写,不论件计值,是以就特别地好,而同在洪宪那时各地的瓷器并不见得好,犹如用北平故宫的宫殿代表中国在明清时代一般的建筑物,是不可能的。

玩古物的人当然要精美的完整的,而古代遗址及古代坟墓中出土的古物,将精美完整的出售,将精美而不完整的及粗劣的,不同时售出,玩古物的人只看见古物中的精彩的,没有看见古物中的粗劣的,故说古物比今物好,今人不如古人,中国的黄金时代已在过去,欲治理中国只有复古,这种开倒车的思想,如何适于二十世纪科学环境中求生存!

考古

考古应分五个步骤,是调查、发掘、整理、报告、陈列,兹为说明于下:

(甲)调查

一、有目的的调查

(1)书籍载某地有古迹古物,前往调查的;

(2)书籍所载互有异同,无法证实,因而前往调查的。

二、无目的的调查

(1)因监督修路等掘土工作而遇见的;

(2)旅行其地见地面露出的。

三、调查的目标

(1)建筑物遗址

新石器时代人类,尚是穴居而不知建筑房屋的。他的穴是在小土岭斜坡上靠近沟涧水边向地下凿个洞,样子是上小下宽平底如桃形,出入的门是距穴底三尺高处一个斜横穴,沿阶而至地面。这个在北方阶形地层的崖壁上可以看见的时有为宗教的巨石建筑物,如树石(Monolith)用一块巨石直竖在地上如石柱,卓石(Dolmen)用一块大的做盖石,用三块以上的石支住,列石(Alignement)将石一块一块地排列,环石(Cromlech)将石排列成环形,在中央另置三块大石。不过这种巨建筑在中国,仅辽宁等省有之。

古城遗址其棱角虽不存在,甚至壁面已无,成为尖角如小土岭,但继续环列而方的情形尚可看得见。堡垒则在形势险要,庙宇则在形势雄壮之处找寻,是可以找得到的。大规模的造像,在石山悬崖的石洞中。

(2)坟墓遗址

人死了处置的方法为烧火葬、沉水葬、弃弃于野、晒挂在树上,而中国大部分是用埋葬的。人埋在土中,除非修路等掘土,或被大水冲出,或地震陷落偶然遇见外,地面上是不露痕迹的。不过在雨后他处地面均已干了,而此一块地面尚湿着;或是他处地面尚湿着,此处已经干了;或是落雪时,他处已白此处尚无雪;或他处尚未着雪雪已融化了,此处因着雪未融而白;或是此处草较他处茂盛或衰落;或在其处用足踏地有回声,皆可证明其处有古墓在。此外,对于风水懂得一点,看某地可以葬人,由其处掘下去,就可遇见古墓。又如洛阳掘古物法,每隔五尺凿一小圆洞探试看是死土天然地层活土已翻过的地层断其古墓的有无。

(3)特别物

始石器时代(Eolithic)人类大半居于石山下天然的洞穴中,其石器虽有尖角,但与天然的石片少异,故难认识,惟人骨及动物骨已成化石,而有的动物已非现在所有。旧石器时代(Palaeolithic)其石器打得很锋刃,而且薄厚有度,左右对称,其遗址处有灰土,有兽骨。沿湖海滨则有贝壳堆积如小丘,中国古名为贝丘,日本名为贝冢。新石器时代(Neolithic)石器已磨光了,石器上有的钻有圆孔,其形状有斧、刀、、锛、铲、镰、镞、凿、环、纺织轮等,并有骨磨制的针锥钻等。陶器质薄而坚,上面有的印为绳纹、席纹、筐纹,绳纹中又有各种用布印成的花纹;有刻纹的。有浅红底,上绘以黑色或深红色或白色花纹,其中以黑色为多,花纹为直线、三角、圆点、格子形、螺旋形等,这种陶器名为彩陶(Painted Pottery)。此外时代稍晚的一点的,有白色如石膏做成的白陶,有如有釉黑色发光的黑陶而质极薄。有用贝钻一个洞或磨平其背面而为货币的。

殷代有于龟甲兽骨上刻有古代象形文字,反面有钻的洞,洞旁有火烤焦的痕迹。殷、周又有铜铸的钟、鼎、鬲、角、觚、壶、匜、盘、刀、剑、戈、矛、斧、钺、镞,有的上铸花纹,有的上铸古文字。又有刀布环钱及贝形的货币,有的亦有文字。秦、汉、魏、晋有木简,上写草书或楷书的文字,或绢或纸抄写的书,这种因气候的关系,蒙古、新疆多此物。汉壶多虎首衔环形。汉至唐宋又有殉葬的陶偶。六朝至唐宋的壁画,石灰内含有麻丝的。现在用石灰涂墙,石灰内用棉花,棉花是宋朝才到中国的,故在无棉花时用麻丝。造像有石刻的有铜铸的,墓志有石的有砖的有刻的有写的。宋瓷质薄,而色泽有如雨后天青,瓷内有雕刻的花纹及文字。

(4)普通物

石器质重,被水冲出又易陷于泥中,故人多看不见。铜铁之物,其完整的固看作皿器,而破碎的因铜铁本身可用,故又多熔化作为别种物。甲骨限于殷墟,木简则在西北,惟陶片、瓷片遍地皆是。这些陶瓷碎片,除最近大都市建筑利用其物为三合土外,在各地多露布在地面。由陶器与瓷器的碎片上,可以知其年代的大概。新石器时代始有陶器,彩陶及筐印纹、席印纹大半为新石器时代物上海一带的大水瓮,绍兴酒坛除外,绳印纹由新石器时代至六朝尚有,棉花的织物兴而绳印物始无。而殷周以后陶质已粗而厚。房上的瓦为绳印纹在春秋时已有,砖亦为绳印纹,汉初砖质甚薄,而印有花纹及文字。砖之用途,如现在琉璃砖作装潢墙壁的。东汉至唐砖,除有绳印纹外,多有花纹及纪年月的字。

瓷在汉代已有,不过其质为陶,上涂一极薄的釉。三国至唐的瓷,质已白色而坚,上有浅绿色釉,而釉涂抹的不均,釉由年久而龟裂,触之可脱落。宋瓷粗的多为白底黑花,或纯深黑色的,细的有极薄而白的,有如雨后天青色的,有带紫红深绿色的。元、明沿宋瓷而稍退步。清康熙时蓝花瓷,乾隆多五彩瓷。

陶在汉以后多为光面,而有瓷为接替,由陶瓷片分布的多寡,而定遗址所在,由陶瓷片的花纹色泽而定其年代,是陶瓷破片于调查古迹古物上帮忙不少。

(乙)发掘

发掘视遗址的情形而不同。坟墓系普通的,照原来的墓形掘下去。系砖石建筑的,或将墓四周土掘开,将砖石拆去,或将墓顶或一旁去掘开,在砖石处拆一个洞进去。墓建筑的形状如何?其人用棺材用席用布殓葬,其木席布虽已朽,而痕迹尚在。人为仰面侧面覆身面向下曲腿伏首。殉葬物有些什么,在何方某处?在发掘时就得随时画图拍照。遗址系在斜坡上,坡度大时其发掘由下面一坑起,第一坑土堆在山下,第二坑土填入第一坑,第三坑土填入第二坑。如系平地,每坑长一丈,宽三尺,因三尺宽掘得深了,工人上下可不用梯,足跨两面可以上下。长一丈因一坑用三个工人可容得下,用锄掘土铫翻土可展得开。每坑相隔一尺,第一坑土堆在地面,第二坑土填入一坑,第三坑土填入第二坑,可以省得将来平土与土无堆积处。不过这是就北方气候干燥雨量少土质硬而言。若南方掘地数尺即泥即水,应先掘一尖角形坑,如由东向西掘,再将西面斜坡渐渐掘去,其泥土堆在东面的斜坡上。

平地而土坚可直向下掘时,于每坑先画一方格图,每一尺为一格,格在纸上占一少半,格上书为“第×坑第×页×日×午×点至×点某某记录”。除地面五寸有草根为泥土不计外,地面五寸以下发掘时就要开始记录。如得一物,则用尺每坑有长一丈及五尺的各一量,在靠近某方距若干尺,即于表格内看应在某格内记一号码,同时将表格旁空白处,写一表格内相同的号码,号码后注为某物,同时在其物上书同一号码。每得一物,记录三次。以掘深一尺用一页记录,如这一尺以内虽未遇物,可以掀过另记一页;若这一尺内古物甚多,一页记录不下,则五寸用一页,再五寸为“续第×页”。由此表可以看出古物在土内平面排列的情形,每一坑掘到天然土层为止,将每一坑的表另画,则可看出古物在土内上下排列的层次。

发掘古物,不是要某种古物多,而是要各种古物多。如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目的不是在得石器,而是想在与石器同地层内,有骨器陶器、人骨兽骨马骨、蛋壳胡桃谷粒瓜子壳,一丝之微,均不可忽过。是以要用小钩小铲小凿,坐一小几在坑内用手细检,掘过的土,在北方土疏用筛筛,南方土泥用水冲。一个遗址,有的不是一个时代的,由多年堆积而成的,时代愈晚的东西愈堆积在上面,不惟由所得古物可证,而地层土色之不同,亦可看得出的。有时近代的古物反在古代古物的下面,这是后人在古遗址上掘墓穴,将后世古物放在墓底,或兽类打穴,近代物滚入穴中,后来土塞满了,重新掘起,而有此现象,这是要完全注意在地层上的。

(丙)整理与报告

古物发掘出来是要整理的。在发掘时每一件古物上均有了一个号码,以所得的先后,顺次由一至若干号。整理时除将泥土除去外,于每坑另记一号码,如第一坑出土的均记一字,第二坑出土的均记二字。每一坑出土的放在一处,做一番研究。古物在地中层次如何?位置如何?有重要可画图的,画一层次位置图,然后分类,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处,有破碎可并拢的把它贴起来。又将同类的器物画一层次位置图。各物可照相的把物拍照,如其物要正面侧面上面都要拍照时则拍三次,如系重要而需画图时则另画一图,如其上有花纹文字可拓的另拓。将其大小用尺量。如需要其量,则权其轻重。如欲研究其质料则为化验。

报告书应分三种,兹列其先后的次序于下:

一、发掘报告

发掘报告的次序:(一)序——叙述发掘的经过。(二)省图——如古物是在某省某县发掘的,则绘一个全省地图,上面只将省会及古物发掘的县,并在其县附近的大都市,如从前的府州道,地名写上,以便知道某县在某省的何方,某某大镇的附近。(三)县图——如古物在某县某村,先画一个县境的简图,将县城及古物发掘的村,并其村附近的大村镇,地名写上。(四)遗址附近图——用测量绘制其遗址附近的详图,但要将该村镇也要画上去。(五)遗址未发掘前之照片。(六)遗址正在发掘时之照片。(七)遗址发掘后之照片。(八)重要古物在遗址发现时照片。(九)坑位图。(十)遗址内地层图。(十一)古物在地内平面排列位置图。(十二)古物在地内侧面上下层次图。(十三)发掘的记录——前所说的表格及表格旁的记录,一并发表。

二、古物图录

将古物的照片印上,照片上依次新编一号码,号码下写出此古物的名称。在古物下写二项,一为原系第几坑第几号,写出其号码,一为此古物的大小轻重。一个古物如需要多方拍照时,则仍用一个号码,不过在号码旁注以ABC及方面,如为一A某物正面,一B某物侧面。照片若看不出或看不清楚需要绘图时另为绘图,与照片平列或上下排,照片与绘图应大小相等。如古物上有花纹及文字,应另拓附在照片下。如其古物有彩色,需用色泽的,则印彩色图。图的排列应以类别。

三、研究论文

将遗址的时代,遗物的用途,或用其他出土物比较研究,或用书本考证。文中无必要时不另插图,即引用前一或二的图。而某物与某物有连带的关系,前图排列的不在一起,或将其他出土的古物用作比较,则为插图,便于观察。

遗址若小,古物不多,印成一册分为三部。若遗址大,古物多,可分为一、二、三期印为三册。不宜将发掘报告及古物图录不发表,而于其研究论文中插上几个图,作为发掘的报告,这是太不科学的。有发掘报告做不出,古物图录不愿出,材料据为私有,于其研究论文中插上几个图,以为有人要用他的材料,就得引用他的结论,这完全是个人沽名主义,而学术上贡献太少。有以与个人主张同的,将发掘时情形说得详一点图插得多一点,与个人主张不合的,将发掘时所得的情形不讲图也不插,他人欲反对其结论亦不可得。甚至他要牵强到他的主张,捏造些当时古物在地中情形如何,我们没有参加发掘,又无记录可据,只得任他伪造。

(丁)陈列

报告发表不能算为完事,根据考古材料而研究一切的人,不宜以报告书为唯一的凭据,因考古家不是万能的,应自己看到实物,做自己的论证。这些古物是要陈列出公开展览,不宜作为私人产物的。其陈列的方法有三:

一、以时代分

如新石器时代的物,不论石器骨器陶器,均放在一起。以便知当时人类所用的器具的情形为如何。

二、以地域分

如新石器时代,中国发现的很多,应将各地的分类陈列,以便知各地的古物质料形状花纹的异同,而研究其关系。

三、以同类分

以同一类物,依时代先后为序而陈列,兹举二例于下:

(A)射远器

将新石器时代的石箭头、骨箭头,及其他出土的铜箭头,各种不同形的分类陈列。将甲骨文、金文上的弓字射字放大,并将周代铜器的猎壶,汉武梁祠石刻,唐宋人画的狩猎图,射箭的姿式拓照悬于壁上。将清代人用的弓箭也陈列出来。汉代的弩机,并将旧日打猎的鸟枪,变法初用的来复枪,现用的手枪、快枪、手提机关,元、明、清代的铜铁大炮,现在用的机关枪、小钢炮、大炮,并各种枪弹炮弹,分别陈列一处。将各射远器射的长度——箭能射百余步,鸟枪能射几百步,快枪能射几里,大炮能射远几十百里;速度——箭每分钟行若干,快枪弹每分钟行若干,大炮弹每分钟行若干;射力——石箭头骨箭头穿木若干深,铁箭头穿若干深,来复枪弹快枪弹穿若干深,大炮弹炸若干大,列一个比较表。

(B)载重器

甲骨文上的车字,金文上的车字放大,而仿其形各制一车。周铜猎壶,汉武梁祠石刻,六朝殉葬的陶车,唐宋画的车,又仿其形而造其车。将中国现存旧式的车,如洛阳的独辕车与甲骨文车字形同,山西赵城霍县山内铁轮的小车与《吕氏春秋》等言晋智伯伐仇犹的车类似,北方普遍用的大车、轿车、推土用的土车、运物用的板车、上海沪西的踏虎车;新式的如黄包车、足踏车、修路在小轻便铁轨上推的运土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卡车、无轨电车、电车、坦克车、火车、飞机。将它制造修理的方法,驾驶及乘座的方法,载重的量数,每分钟行走的速度,购买的价值,使用时的消费,使用时发生的危险,前印各种图中做详细的说明,后做比较表。

古物这样的陈列,参观的人看了,自然生一种进化的心理。专门人才看了如兵工厂人看射远器,知道过去是如何如何进化到现在的,再进一步由现在推测将来,引起一种发明的心绪,自然埋头去研究。

我在《奄城金山访古纪序》中曾讨论到这个问题,兹录于下,以做本章的结论:

考古的工作,应分五个步骤:一调查,二发掘,三整理,四发表报告,五陈列……对于第一步调查的工作未做,无论其偶然发现,或有目的的调查所得,一遇到古代遗址,即着手发掘,未曾做有系统、有计划的工作。至于第二步工作发掘,现在是不少了,发掘本非易事,非大批人才,大批费用,不克臻事,余尝谓无考古学识而发掘古物是毁坏古物,无社会学识去考古是埋没古物,是以现在第二步发掘的工作不做才好。至第三步整理工作,除少数整理外,多堆积在那里,自己不过问,又不许他人过问。至第四步发表报告工作,在莫有大的成绩的,则在报纸杂志上宣传,昙花一显而已,其较有成绩的,而报告不出,有出的也不过是他推论的结果,其材料并不公开。至于第五步陈列工作,现在各地博物馆未有,无地陈列以供展览,尚在不责之例。于其无人才无经费乱加发掘,发掘出未整理,整理出无报告,报告中无材料,何不先行从事调查……通盘计划,某处应先发掘,发掘后在何处整理,整理后如何出版报告,古物在何处陈列,按年分段编成考古计划书,依计划去工作,其成绩定有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