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天神,曰火神,曰胡天神,皆唐以前之称。袄字起于隋末唐初,北魏南梁时无有。《魏书·康国传》虽有袄字,然魏收书《西域传》原佚,后人特取《北史·西域传》补之。《北史·西域传》之《康国传》,则又全采自《隋书》,故与其谓袄字始见于《魏书》,毋宁谓袄字始见于《隋书》。袄盖唐初之新造字也。
《魏书》卷一○二:康国者,康居之后也。都于萨宝水上阿禄迪城。西域诸国多归之。有胡律,置于袄祠,将决罚,则取而断之。太延中(西四三五至四三九),始遣使贡方物。(并见《隋书》卷八十三,《北史》卷九十七)
太延二字,《隋书》、《北史》均作大业(西六○五至六一七),北宋椠本《魏书·康国传》末,谓此为后人妄改;然《通典》卷一九三,康居于太延、大业均曾遣使朝贡,盖有所本矣。祆字之见于典籍者,此为最始;此以前但有火乔切之袄,无阿怜切之袄。袄字之意义,以表其为外国天神,故从示从天。同时《周书》亦有袄字,并谓之曰火袄神;火袄二字之相连,亦始于此。
《周书》卷五十:波斯国俗事火祆神,废帝二年(西五八),其王遣使来献方物。
《周书》与《隋书》,同纂修于初唐;而于他书外国传所谓火神天神者,乃简称之口火袄神:是火祆者即火神天神之简称。嗣是史籍相承,在外国传则你袄或称火袄;在中国传则称胡袄,或胡袄神;而袄字遂行于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