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摩尼,自会昌三年、贞明六年,两度摧残后,其势少挫,然残留徒众,尚蒙政府优容。《册府元龟》卷九七六云:后唐天成四年(西九二九)八月癸亥,北京奏葬摩尼和尚。摩尼,回鹘之佛师也,先自本国来太原。少尹李彦图者,武宗时怀化郡王李思忠之孙也,思忠本回鹘王子嗢没斯也,归国锡姓名。关中大乱之后,彦图挈其族归。太祖赐宅一区,宅边置摩尼院以居之。至是卒。
北京者,太原也。后唐以太原为北京。太原本有摩尼寺三所,此又有摩尼院,可见回鹘王公邸第,可以任便别置摩尼院以居摩尼。惟摩尼卒葬,既须奏报,则其所以检点之者亦严密也。
至于西域各国,五代时摩尼犹盛。五代末,北宋初,犹有至者。
《册府元龟》卷九七六:后唐闵帝应顺元年正月,赐回鹘入朝摩尼八人物有差。
《旧五代史》卷一三八《回鹘传》:周广顺元年(西九五一)二月,遣使并摩尼贡玉团白貂皮等。(并见《新史》卷十一《周本纪》)
《宋史》卷四九○《外国传》:于阗国建隆二年(西九六一)十二月,本国摩尼师贡琉璃瓶二,胡锦一段。
宋王明清《挥麈前录》卷四:太平兴国六年(西九八一)诏遣王延德、白勋使高昌。延德等叙其行程,言高昌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额。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经所谓外道者也。(《宋史·高昌传》即采此)
五代时回鹘退保甘州,与于阗、高昌等,皆为今甘肃、新疆地,固当日摩尼教流行之地也。比年来欧人深入流沙,发见古代回鹘文书及摩尼教经、壁画等不少。日本明治四十二年《史学杂志》第二十编第八号,载独逸人鲁哥克《土耳其斯坦纪行》,其所言有足与《挥麈前录》相印证者。曰:高昌遗址,有宏大佛殿三处。佛殿之北,又发见有壁画。画以淡蓝色为之,中间绘一摩尼教高僧,众僧环侍。像长短与生人无异。高僧衣白法衣,胸前有绣纹,左肩缀阔绣带,帽施金绣,颈间系黑纽,面长圆,鼻作鹫形,目小而歪,酷肖中国人描写欧人之手笔。其背光为新月及太阳,新月作黄金色,太阳作淡红色。环列众僧,则各于胸间以回鹘及摩尼凯亚文字署名。审其貌,确一亚细亚人也。左端绘有摩尼教尼僧,及土人数辈,惜所绘土人面目已剥落。摩尼教之壁画,为今人所及见者仅此云。
是当为唐代摩尼寺壁画,即北宋初王延德等使高昌时所见之摩尼寺等也。自元并西域,回教徒立功者众,回教势力,随之东徙,而摩尼遂尔式微,新疆渐变为回地。然有一事,颇滋疑问者,即《宋史》载咸平六年(西一○O三)大食国遣摩尼等来朝是也。《宋史》卷四九○《大食国传》云:大食国咸平六年,又遣使婆罗钦三摩尼等来贡方物。摩尼等对于崇政殿,持真珠以进,自云离国日诚愿得瞻威颜即献此,乞不给回赐。真宗不欲违其意,俟其还,优加恩赉。
所谓摩尼,果摩尼教僧乎?时大食为回教国,何至遣使摩尼?是摩尼者,大食国使者人名,其音译偶与摩尼二字相同耳。赵汝适《诸蕃志》卷上“大食国”之条,言“咸平六年又遣麻尼等贡真珠,乞不给回赐”。《宋史》云云,当本于此。摩尼二字,《诸蕃志》原作麻尼也。
诸史中又有未明著为摩尼,而但称为僧者,未知其为佛教徒乎,抑摩尼教徒乎。特举其例以供参考。
《旧五代史》卷一三八《回鹘传》:梁乾化元年(西九一一)赐其入朝僧凝卢宜李思宜延篯等紫衣。
《册府元龟》卷九七六:晋天福三年(西九三八)回鹘朝贡使都督翟全福,并肃州、甘州专使僧等归本国,赐鞍马、银器、缯帛有差。
《辽史》卷十四《圣宗纪》:统和十九年(西一OO一)正月,回鹘进梵僧名医。(并见卷七十(属国表》)
所谓僧,何等僧?《九姓回鹘可汗碑》言“睿思等四僧入国”,吾人尝认定为摩尼。则此所谓僧,谓之摩尼,有何不可?《新唐书》卷一五○《常衮传》:“回纥有战功者,得留京师,创邸第佛祠。”所谓佛祠,摩尼寺也。《通鉴》卷二三七胡三省注:回鹘之摩尼,犹中国之僧也。其教与天竺又异。按《唐书会要》十九,“回鹘可汗王,令明教僧进法入唐”。
右所引不见今本《唐会要》,然胡三省已认定回鹘之僧为摩尼,而又明知其教与天竺异也;则《辽史·表》之回鹘梵僧,当然可认为摩尼,并可见北宋初摩尼与辽之关系。
明教为摩尼教异名,犹基督教之名景教也。《九姓回鹘可汗碑》已有是名,南唐徐铉《稽神录》卷三云:清源人杨某,有大第在西郭,鬼出没四隅,杖莫能中,乃召巫立坛治之,鬼亦立坛作法,愈盛于巫,巫惧而去。后有善作魔法者,名曰明教,请为持经一宿,鬼遂绝。
据此则摩尼教五代时亦名明教;历宋迄明,其名犹在。福建明教最盛。清源郡者泉州也。泉州之有摩尼,远在唐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