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道流依托摩尼教,已于第七章言之。然《佛祖统纪》卷四八,于南宋嘉泰二年(西一二0二)余杭白云庵道民乞赐敕额一事,特著排斥摩尼之论,可知当时摩尼亦依附道教。今录其文如左:

尝考《夷坚志》云,吃菜事魔,三山尤炽。为首者紫帽宽,妇人黑冠白服,称为明教会。所事佛衣白,引经中所谓“白佛言,世尊”。取《金刚经》“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以为第五佛。

又名末尼,采《化胡经》“乘自然光明道气,飞入西那王界苏邻国中,降诞王宫为太子,出家称末摩尼”,以自表证。

其经名二宗三际。二宗者,明与暗也。三际者,过去未来现在也。大中祥符兴《道藏》,富人林世长赂主者,使编入《藏》,安于亳州明道宫。

复假称白乐天诗云:“静览苏邻传,摩尼道可惊。二宗陈寂默,五佛继光明。日月为资敬,乾坤认所生。若论斋累志,释子好齐名。”以此八句表于经首。其修持者,正午一食,裸尸以葬,以七时作礼,盖黄巾之遗习也。(原注:尝检乐天《长庆集》,即无苏邻之诗。乐天知佛,岂应为此不典之词?)

右所引《夷坚志》,不见今《四库》本及陆刊本《夷坚志》。其所引《化胡经》,则正与敦煌本《化胡经》合。当摩尼教盛时,道家依托摩尼以自重。当摩尼教衰后,摩尼反依托道家所伪作之《化胡经》以自存,想彼此皆始料不及也。然其所谓摩尼者,果为唐代摩尼嫡派所遗传,抑仍系道家所依托之摩尼教,不可考矣。然因此可证南宋时摩尼之说犹盛,且远播于闽越间。大中祥符中,以《二宗三际经》(摩尼经)路主者使编入《道藏》之富人,亦热心摩尼教者也。今《道藏》是否尚有摩尼经,须细考。然据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则明《道藏》已无摩尼教经之目,惟宋《道藏》则确有摩尼经,有张君房《云笈七序》可据。《序》云:真宗皇帝锐意至教,尽以秘阁道书出降于余杭郡。除臣著作佐郎,俾专其事。臣于时尽得所降到道书,并续取到苏州旧《道藏》经本千余卷,越州、台州旧《道藏》经本亦各千余卷,及朝廷续降到福建等州道书明使摩尼经等,与道士商较异同,铨次成《藏》,都四千五百六十五卷,题曰《大宋天宫宝藏》。天禧三年(西一O一九)春写进之。

宋《道藏》明有摩尼经,此其铁证。《夷坚志》所谓“受富人林世长之赂者”,疑即指张君房也。

二宗者,明与暗,三际者,初际中际后际也。其说见今藏法国摩尼教经残卷,亦见王仁俊《敦煌石室真迹录》中。其残存第一行云:“宿死尸,若有覆藏,还同破戒。”可知裸尸以葬,是摩尼法。今京师图书馆所藏摩尼教经残卷,又有“但圣所制,日一受食,不以为难”之语,可知正午一食,亦摩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