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我国佛教之依据,首重译本。搜讨我国佛教之思想,则当研前贤撰述。印度有印度佛教,中国有中国佛教。其异点不专在经典之不同,而多在我国人士对于传来学说,有不同之反应也。佛法势张,充满于我国思想界,由是著述渐多。至南北朝时,遂占重要地位。梁时僧祐叙其情形曰:“自尊经神运,秀出俗典。由汉届梁,世历明哲。虽复缁服素饰,并异迹同归。讲议赞析,代代弥精。注述陶练,人人竞密。所以记论之富,盈阁以牣房,书序之繁,充车而被轸矣。” (《祐录》十二) 我国佛教之成熟,学说之分派,悉可于此丰富之著作见之。惜佚失极多,百不存一。研究中国文化之变迁者,所深憾焉。兹分类述南北朝释氏著述之情形,而附以两晋,俾见其全焉。

(甲)注疏 佛典译本,或卷帙太多,研读不易,或意义深奥,或译文隐晦,了解甚艰。不藉注疏,普通人士曷能通达?道安以前,虽有注经,然注疏创始,用功最勤影响甚大者,仍推晋之道安。《高僧传》曰:“条贯既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安公而后,注疏益多。遂为中土佛教典籍之要项矣。盖我国佛法地域时代上之变迁,要当于撰述中见之。而研究注疏出世之先后,地点之不同,尤可了然其嬗递之状况。以地言之,则南朝尚文,重思想,故注疏较多。北朝尚质,重行为,故注疏较少。以时言之,则虽根源于翻译,然亦视中国学者兴趣及致力之所在。故魏晋二代,《老》、《庄》教行,而《般若》大兴。什公之世,又崇《三论》。至若《成实》,其晚年所译,明为小乘,乃《成论》反畅行于齐梁,《三论》直至陈隋乃得再兴。学者如能考群经注疏之内容及其多寡,而明其变迁之故,则全部中国佛教史可以窥知也。

注疏之作,繁简不同,宗趣各别。约略言之:

(一)则随文释义,谓之曰注,此即普通之所谓章句。 (分散插入本文下者为子注。子注之所由生,已见前说。) 康僧会《安般经序》曰:“陈慧注义,余助斟酌,非师不传,不敢自由也。”僧睿《思益经序》云:“予与道恒谬当传写之任,辄复疏其言,记其事, (指什公所言) 以贻后来之贤。”未详作者之《杂心序》云:“余不以暗短,厕在二集 (宋元嘉三年及八年译《杂心》,共前后二次。) 之末,取记所闻,以训章句。”此皆受师口义,随文作释,乃注疏最重要之一种。因其多存大师 (如什公) 宗旨,而且其说原出西土也。道安《人本欲生经序》云:“敢以余暇,为之撮注。其义同而文别者,无所加训焉。” (此注现存,欲知古注体裁,可以参看。) 其《安般经序》云:“魏初康会为之注义,义或隐而未显者,安窃不自量,为解其下。”《道地经序》曰:“寻章察句,造以训传。”又曰:“故作章句,申己丹赤。”此则个人研寻所得,取作为注。注疏之大部分,想均如此。

(二)则明经大义,不必逐句释文。道朗《涅槃序》云:“聊试标位,叙其宗格。岂谓必然 其弘要者哉!”僧睿《中论序》云:“予玩之味之,不能释手。遂复忘其鄙拙,托悟怀于一序。并目品义,题之于首。”又其《十二门论序》云:“敢以钝辞短思,序而申之。并目品义,题于首。”按竺道生《法华疏》,先出经名,次言经分三段,首十三品明三因为一因,次八品辨三果,末六品均三人为一人。分段者,犹道朗所言“标位”也。道生之疏,仅摘取经文,明其大致。此则似道朗所言之“叙宗格”也。后来僧人所作叙经大意 (如吉藏《大品游意》等) 均出于此。又道生疏,各品之首,类说明本品宗旨并其得名之由。如《药草喻品》云:“圣教沾神则烦恼病愈,故寄药草以目品焉。”《寿量品》云:“今祛其斯滞,假长寿遣之,故目此品名为寿量。”《属累品》云:“以理深事大,要□□惣为是义,故立品耳。”此则僧睿所谓之“目品义”,乃谓就题目诸品之义加以叙释。此与全经之序立意相同。盖经序乃说全书宗致,目品乃说一品大意也。除上二类,尚有经之音义。此于南北朝时未见存书。又晋道慈因《中阿含》前后译名不同,恐其违本。“故诸改名者,皆钞出注下,新旧两存,别为一卷,与目录相连。” (见经序) 此亦可另入一类也。

大凡释章句之注疏, (此为文疏之始) 其文较繁。出大意之注疏, (此为义疏之始) 其文必简。故《人本欲生经》本只一卷,而注亦有一卷。罗什《法华》原有七卷,而道生《疏》则只二卷。前者释文而繁,后者谈义而略故也。又魏晋之世,注疏较简。盖或只明事数, (文疏) 或略释大义。 (义疏) 如陆澄《法论》所收之支道林《本业略例》及《道林旨归》等,均卷数不多,当只述义旨,非如后来之详疏广解。盖当时玄学盛行,主言简意约,故所作书类卷帙不多。及其后译品日多,口义愈繁。于是事数则分门别类,详其同异,而义旨则广选群家,作为集解。于是注疏则纯为经师之学,由此而启隋唐章疏之广博。《隋书·儒林传》曰:“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按佛经注疏,今未能以南北详相比较。 (相传魏刘谦之作《华严疏》六百卷,此乃南方所绝无。) 然吾人若比较魏晋南北朝注疏前后繁简之分别,或庶几近之。而儒经南北之不同,固亦由于南承魏晋玄学而北接汉代学术也。

注疏原不必均用科分。吉藏《法华义疏》云:

如天亲解《涅槃》有七分 (详见世亲菩萨《涅槃论》,亦名《长寿偈论》,魏沙门达磨菩提译。) 龙树释《般若》无章门,盖是天竺论师开不开之二类也。河西制《涅槃》疏为五门, (上文引河西道朗《涅槃序》所谓之“标位”,即指此五门。) 道融《新法华》类为九辙。 (融因号九辙法师。详见《法华文句记》。但误融为僧睿。) 至如集解《净名》之说, (即现存之《维摩疏》) 撰注《法华》之文,但析其玄微,又不预科起尽。盖是震旦诸师开不开两类也。

震旦诸师开分科门,实始于释道安。而道安则称“科分”为“起尽”。按智者《仁王疏》云:

道安别置序、正、流通。

良贲《仁王疏》云:

昔有晋朝道安法师,科判诸经,以为三分:序分,正宗,流通分。故至今巨唐,慈恩三藏译《佛地论》,亲光菩萨释《佛地经》,科判彼经,以为三分。然则东夏西天,处虽悬旷,圣心潜契,妙旨冥符。

宗密《盂兰盆经疏》云:

解本文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古今同遵。

吉藏《仁王疏》云:

然诸佛说经,本无章段。始自道安法师,分此经为三段。第一序说,第二正说,第三流通说。序说者,由序义,说经之由序也。正说者,不偏义,一教之宗旨也。流通者,流者宣布义,通者不壅义,欲使法音远布无壅也。 (下略。)

道安原义虽不必与吉藏所传相同。但科分之事,实始于道安,而其所分为三分。按道安注疏中有《放光般若起尽解》一卷。《法华文句记》有云:“起尽者,章之始末也。”可见起尽者,即后人所谓之科段也。《放光起尽解》已佚,其分章不详。但《放光经》原有二十卷,而《起尽解》只一卷,可见其科分必不繁。或其书科分大段即用三分法也。 (梁《法华义记》谓经无大小,例分序、正、流通三段,并详叙此经三段之“文句起尽”,亦可见起尽为科分之别名。隋慧远《涅槃义记》称“起尽”为“终始”,亦言诸人多用三分。《胜鬘宝窟》则称科段为分齐。)

科分经文,至刘宋而益盛,其详情不可知。然其最知名之人,为释法瑶。北宋释岳净《科金刚錍序》曰:“科分《大经》章段,起自关内凭小山瑶,前代未闻也。吾祖章安作疏,益详”,云云。《大经》者,指《涅槃》。章安灌顶有《涅槃经疏》三十三卷。又唐湛然《再治章安涅槃疏》卷一云,“分章段起小山瑶、关内凭,因兹成则”,云云。由此可见法瑶曾为《涅槃》分科段。又《法华文句》上云:“天亲作论,以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现分《方便品》。其余品各有处分。 (详见北魏译《法华经优婆提舍》) 昔河西凭 (即关内凭) 、江东瑶,取此意节目经文,末代尤烦,光宅转细。”又曰:“齐中兴印、小山瑶,从庐山龙师受经,分文同。”湛然《文句记》云:“江东 (原作等) 瑶,即吴兴小山寺。”则法瑶于《法华》亦曾科分章段也。 (又据吉藏《百论疏》,谓瑶采用凭法师之释。则瑶与凭在《涅槃》、《法华》及《百论》所见均有相同,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也。又按法瑶《涅槃》、《法华》章疏颇为后称述,而《胜鬘宝窟》上云:“末代相承,多开章门,以其章门,示经起尽。”瑶亦有《胜鬘疏》,或亦曾分章门也。) 又按《僧传·僧印传》云,“后进往庐山,从慧龙咨受《法华》,龙亦当时著名,播于《法华》宗旨,印偏功构彻,独表新异”,云云。小山瑶当与龙同时,而接受其《法华》者。智 《文句》卷一,吉藏《义疏》卷一,均述及僧印之说,则法瑶之科分,颇可由此推得。又吉藏《法华玄论》一云,光宅受经于中兴印法师,印从庐山慧龙学《法华》。又湛然《文句记》云,“读光宅法云疏,唯见文句纷繁,章段重叠”,此所谓光宅转细也。

梁光宅寺法云法师《法华经疏》现存。《疏》实其门下所记,非光宅自作,共八卷。其释甚详细,取与道生之二卷疏相较,繁简悬殊,具见注疏前后之不同。至若科判,则亦时愈后者分愈密。《金刚般若经》文本少,而相传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 (明宗泐注解谓其破碎) 即魏菩提流支亦分为十二。 (吉藏疏谓其穿凿) 而晋朝道安为《放光般若》二十卷作《起尽解》只一卷。亦可见后来注经之密,而佛教义学颇转而为经师之学也。 (注疏目录,散见于伊藤义贤《支那佛教正史》,兹不详列。)

(乙)论著 注疏限于原经。故个人思想之发挥,则较能于自著论文中显之。六朝中论著之文极多。其故有四:其一,当时出经极多,而又极重经序。什公在长安译《大智论》讫,乃致书庐阜之慧远为之作序。其书有曰:“此诸道士咸相推谢,无敢动手。”其重视作序如此。盖研读经文,最难通其大意,观其全体。为之作序者,说本书之地位、之目的,总提全文,便利后学。道安、慧远、僧睿、僧肇,其所作经序至为有名。所作虽关乎一经,而实代表作者观察之心得者也。其二,佛法畅行既久,明宗义之指归,叙一己之思虑,均为时人所需要。故有统系之著作,六朝颇不乏之。如道安之《性空论》,罗什之《实相论》,而最著者则为僧肇之诸论也。僧肇从鸠摩罗什游学多年,才学理解为一时所惊服,所著诸论,我国释氏常称道之。其三,佛经译出甚多,事数繁复,义旨各异。别其异同,定其优劣,于是有义章之作。其四魏晋南北朝思想最为自由,谈论答辩,尤为风尚。一为专论特殊之问题,或著文讨论,或书函辩答,如法身问题、神灭问题。考其聚讼所在,不但知当时向学之殷勤,且可识时代讨论焦点之不同。一为争论。或攻击他教,或为佛教辩护。两晋南北朝此类著作极多。以是四因,本期论著最富。爰本此意分类,并附杂文,列之于下。

(一)经序 本期经序极多。僧祐《出三藏记集》所录甚富。 (其中亦多出经记,则不属于本项内。) 但其未载或佚失者颇不少。近南京支那内学院取祐书中经序精校刊行。后又集《大藏》现存之序,刊为五卷,并搜集佚序,编为存目。但于伪作之序,则概不收。吾人若欲知历代经序之内容及其存佚,内院所刊具有详目,可以覆按,兹不具录。

(二)通论或专论 刘宋陆澄奉敕撰《法论》,《祐录》十二载其《目录》。盖其主体乃取刘宋以前释教论著,辑为十六帙,共一百零三卷,中附以经序及杂文。诚魏晋佛教撰述之宝库。及至梁时,宝唱奉敕撰《续法论》,当是继陆之作。二书均佚。兹但选《祐录·法论目录》加以他书关于通论或专论之作,列为目录于下。 (凡书名下注“陆”字者,谓见陆澄《法论》。注“房”字或“内”字者,谓长房或《内典录》著录。“传”谓《高僧传》。)

《即色游玄论》 支道林 (王敬和〔洽〕问,支答。〔陆〕〔房作一卷〕〔传〕王之问载《广弘明集》中。)

《辩著论》 支道林 〔陆〕

《释即色本无义》 支道林 (王幼恭问,支答。〔陆〕)

《圣不辩知论》 支道林 〔传〕

《不真空论》 僧肇 (〔陆〕〔传〕今存)

《本无难问》 郗超 (竺法汰难并郗答,往反四首。〔陆〕〔传〕)

《郗与法濬书》 〔陆〕

《郗与开法师书》 (〔陆〕传谓支道林、于法开常争即色空义,庐江何默申明开难,高平郗超宣述林解。)

《郗与支法师书》 〔陆〕

《心无义》 桓敬道 (王稚远〔谥〕难,桓〔玄〕答。〔陆〕)

《释心无义》 刘程之 (遗民) 〔陆〕

《法性论》上下 慧远 (〔陆〕〔房作二卷〕《传》及慧达《肇论疏》均引其文。)

《实相义》 道安 〔陆〕

《性空论》 道安 (见元康肇论疏》,但不知是否即右项之别名。)

《实相论》 鸠摩罗什 〔传〕

《实相论》 昙无成 (〔陆〕〔传〕《肇论疏》引之。)

《实相通塞论》 道含 (〔陆〕《传》谓宋道含著有《释异十论》。)

《实相论》 支法详问,释慧仪答。 (〔元康《肇论疏》〕宋晓月注《肇论序》谓详乃支遁弟子。)

《会通论》 支昙谛 〔陆〕

《支书与郗嘉宾(超)》 〔陆〕

《会通论》上下 慧义 〔陆〕

《始元论》 僧宗 (〔陆〕《传》谓僧宗著《法性》、《觉性》二论,此当为《法性论》。)

《略论诸经》 〔陆,缺名〕

佛性论》上下 僧宗 (〔陆〕此当即《传》所言之《觉性论》。)

《涅槃无名论》 僧肇 (〔陆〕今存)

《涅槃三十六问》 竺道生 (〔陆〕问亦作门。)

《释八住初心欲取泥洹义》 竺道生 (〔陆〕道生著作,详第十六章中。)

《与诸道人论大般泥洹义》 范伯伦 (泰) 〔陆〕

《辩佛性义》 竺道生 (王问并竺答。〔陆〕据《内典录》此王即王谧。)

《佛性义》 慧静 〔陆〕

《佛性论》 〔陆,缺名〕

《佛性论》 明藏 〔《北史·崔暹传》〕

《佛性论》 苏绰 〔《北史》〕

《般若无知论》 僧肇 (刘遗民难,肇答。〔陆〕〔传〕今存。)

《与释慧远论真人至极》 释慧远答 〔陆〕

《与诸道人论般若义》 范伯伦 (泰) 〔陆〕

《问竺道生诸道人佛义》 范伯伦 〔陆〕

《众僧述范问》 〔陆〕

《范重问道生往反》三首 〔陆〕

傅季友 (亮) 《答范伯伦书》 〔陆〕

谢灵运《辩宗论》并与法勖等答辩 (〔陆〕详目见第十六章中)

慧观《渐悟论》等 (〔陆〕详见第十六章中。)

《明渐论》 昙无成〔陆〕 〔传〕

《论十住》上下 傅叔玉 〔陆〕

《书与谢庆绪》 (敷) 往反四道 〔陆〕

《傅叔玉重书与谢答》 〔陆〕

《三十二字十住义》 昙遇 〔陆〕

《实相标格论》 〔陆,缺名〕

《物不迁论》 僧肇 (〔陆〕今存。)

《申无生论》 昙无成 〔陆〕

《无生灭论》 慧严 〔陆〕

《慧远罗什问答》 (〔陆〕详目在第十章中。)

《王稚远(谥)罗什问答》 (〔陆〕详目在第十章中。)

《圣智圆鉴论》 僧含 〔传〕

《无生论》 僧含 〔传〕

《空有二谛论》 僧导 〔传〕

《门训义序》三十三科 慧基 〔详《传》〕

《玄通论》 慧亮 〔传〕

《法性论》 慧通 〔传〕

《二谛论》 智林 〔传〕

《七玄论》 僧拔 〔传〕

《净住子》二十卷 萧子良〔《祐录》〕 (《广弘明集》载其略文。)

《玄宗论》 慧光 〔《续传》〕

《至道论》 亡名 〔《续传》〕

《淳德论》 亡名

《遣执论》 亡名 〔《续传》〕

《去是非论》 亡名 〔《续传》〕

《修空论》 亡名 〔《续传》〕

《影喻论》 亡名 〔《续传》〕

《答法汰难》 道安 见《祐录》卷五,但陆澄目内仅有下列三项:

《法汰问释道安三乘并书》

《法汰问释道安六通》

《法汰问释道安神》 (此三篇外,法汰曾与道安论河源。)

《答法将难》 道安 〔《祐录》五〕

《问释慧严法身二义》 竺僧弼 〔陆〕

《丈六即真论》 僧肇 〔陆〕

《通佛影迹》 《通佛顶齿爪》 《通佛衣钵》 《通佛二叠不燃》 均颜延之作 〔陆〕

《法身论》 僧含 〔传〕

《辩三乘论》 支道林〔陆〕 〔房作一卷〕

《无三乘统要》 慧远 〔陆〕

《释神足》 慧远 〔陆〕

《妄书禅慧宣诸弘信》 颜延之 〔陆〕

《闻慧恩修禅定义在家习定法》 〔陆,缺名〕

《述竺道生善不受报义》 释僧璩 (释镜难,璩答。) 〔陆〕

《识三本论》 谢敷 〔陆〕

《支 (亦作友) 道人书与谢论三识并答》 〔陆〕

《戴安道 (逵) 书与谢论三识并答》往反三首

《四执论》 〔陆,失名〕

《辩心意识》 慧远〔陆〕 〔房作《辩心识论》一卷〕

《释神名》 慧远 〔陆〕

《验寄名》 慧远 〔陆〕

《问论神》 慧远 〔陆〕

《五阴三违释》 郗超 〔陆〕

《立本论》昙徽〔传〕 〔房作一卷〕

《生死本无源论》 道盛 〔传〕

《杂识观》 颜延之 〔陆〕〔传〕

《戒要论》 僧璩 〔传〕

《僧尼要事》 僧璩 〔传〕

《决正四部毗尼论》 道俨 〔传〕〔房作二卷〕

《律例》 超度 〔传〕〔房〕

《僧制》一卷 萧子良 〔祐〕

《清信士女法制》三卷 萧子良 〔祐〕

《教戒比丘尼法》一卷 僧盛 〔房〕

《僧制》四十七条 魏孝文帝敕僧显作

《僧制》十八条 慧光 〔续传〕

《僧家书仪》四卷 昙瑗 〔续传〕

《优婆塞五学迹略论》上下 三藏法师 〔陆〕(即求那跋摩所作。《传》作《五戒略论》,《房》曰《亦云五戒相》。)

《法社节度序》、《外寺僧节度序》、《节度序》 慧远 〔陆〕

《般若台众僧集议节度序》 支道林 〔陆〕

《比丘尼节度序》 慧远 〔陆〕

《经律分异记》一卷 求那跋摩 〔传〕

《众经饭供圣僧法》五卷 宝唱等奉敕撰 〔房〕

《众经忏悔灭众方法》 同上

《论三行》上 郗超〔陆〕 (《文选·天台赋》注引之。)

《叙通三行》 郗超 〔陆〕

《郗与谢庆绪书》往反五首 〔陆〕

《论三行》下 郗超 〔陆〕

《郗与傅叔玉书》往反三首 〔陆〕

《答英郎书》一首 〔陆〕

《王季琰 (珉) 书》往反四首 〔陆〕

《与仰法师书》并答二首 〔陆〕

《张景胤与从弟玄书》 论西方并答 〔陆〕(张敷字景胤)

《支道林答谢长遐书》 〔陆〕

《调气论》 昙鸾作,王邵注。 (鸾之著作详第十九章,兹不详列。)

《通神咒》 郗超

《明感论》 郗超

《散华论》 慧善录《大智论》中引《毗昙》处加以解释 (详《房录》。)

《六家七宗论》 昙济 〔传〕(详第九章中。)

《实相六家论》 僧镜 〔元康《肇论疏》〕(详第九章中。)

《三宗论》 周颙 〔传〕(详第十八章中。)

《物有玄几论》 支道林 〔慧达《肇论疏》〕

《通三世论》等 姚嵩 (详目见《广弘明集》。)

(三)义章 义章之作,盖撮诸经名相 (事数) 义旨,分门别释。其类有二,一则取一类事数,专加解释,虽义涉诸经,而所论甚少。汉代严浮调作《沙弥十慧章句》肇其端。魏晋以后,颇有继作。 (参看第五章之末。) 其目列下:

《六度要目》 康僧会 〔传〕

《十法句义连杂解》一卷 道安 (《祐录》五及十,载有序文。) (《房录》作《众经十法连杂解》。)

《义指注》 《祐录》五引道安之文云,义指者,外国沙门于此土所传义也。云诸部训异,欲广来学视听也。增之为注一卷。

《九十八结解连约通解》一卷 道安 〔《祐录》五〕

《三十二相解》一卷 道安 〔《祐录》五〕

《三十七品》 竺昙无兰 〔《祐录》十有序〕

《阿毗昙五法行义》 谢庆绪 (敷) 〔陆〕

《阿毗昙心略解数》 〔陆,失名〕

《阿毗昙心杂数》 〔陆,失名〕

《略解三十七品次第》 什法师 〔陆〕

《十报法统略》 〔陆,缺名〕

《六识指归》十二首 昙徽〔传〕 〔房作一卷〕

二则广辑各经文义,各派理论,对于佛法作综合之解释。实为一种之佛学纲要。此类名为义章,其取材较上类为广。然其源则似仍出于诠释事类之书,而加以扩充也。其目如下:

《小乘义章》六卷 道辨 〔续传〕

《大乘义》五十章 道辨 〔续传〕

大乘义章》 昙无最 〔续传〕

《大乘义章》六卷 法上 〔续传〕

《大乘义律章》 慧光 〔续传〕

《大乘义》十卷 宝琼 〔续传〕

《大乘义章》二十六卷 慧远 〔续传〕

上列唯隋净影、慧远之书尚存。远之《义章》分五聚,共二百四十九科,现存前四聚二十卷,二百二十二门。条述佛义及名相,先陈《毗昙》《成实》之说,而终之以大乘《地论》《涅槃》之旨。纲目井然,颇为佳制。按南朝仅在末年宝琼作《大乘义》十卷。是否为义章体裁,不明。其余作义章者均是北人。此殆亦“北学深芜,穷其枝叶”欤!

(四)争论 或教内之争,或驳外人之作。《弘明集》及《广弘明集》所载极多。兹但著录其所未载者于下:

《神无形论》 竺僧敷 (传)

习凿齿难》 〔陆〕(据原目次序,当系《难罗含再生论》。《弘明集》失载。)

《书与何彦德论感果生灭》五往反 颜延之 〔陆〕

《山巨 (亦作伯) 源问》、《挚元礼咨》、《颜答山挚二难》 〔陆〕

《难范缜神灭论》 王琰 〔《南史》五十七〕

《全生论》 郗超 〔陆〕

《杀生问 (亦作门) 》 桓敬道 (殷伯道〔或是通字,即殷 〕答,桓〔玄〕难。) 〔陆〕

《报应论》 卞湛 (范伯伦难,卞答。) 〔陆〕

《业报论》 〔陆,缺名〕(《传》僧含作《有业报论》,当即此。)

《穷通论》 昙诜 〔传〕〔房作一卷〕

《显验论》 法愍因谢晦坏寺事作。 〔传〕

《蘧颜论》 袁粲与慧通往反难诘。 〔传〕

《不杀论》 亡名 〔续传〕

《神本论》 支昙谛 〔陆〕

《命源论》 慧静〔陆〕 (《传》谓静作《达命论》,当即此。)

《驳夷夏论》 袁粲 (托名通公) 〔《宋书·顾欢传》〕

《十八条难道章》 僧勔 〔房〕

《释老子胡传》 僧勔 〔房〕

《答谢宣明 (晦) 难佛理》 范泰作,《高僧传》八《法愍传》载谢坏寺斫像事。

《显宗论》 帛法祚 〔传〕

《释矇论》 支道林作,时论以遁才堪经济而洁己拔俗,有违兼济之道,支因作此论。 〔传〕

《显证论》 慧通 〔传〕

《无诤论》 暠法师 〔陈书

《明道论》 傅縡 〔陈书〕

(五)杂论

《坐右铭》 支道林 〔陆〕

《道学诫》 支道林 〔陆〕

《切悟章》 支道林逝时作 〔传〕〔陆〕

《人物始义论》 康法畅 〔传〕

《人物始义论》 支僧敦 〔传〕

《爻象记》 慧通 〔传〕

《述交记》 道盛 〔传〕

法事赞》 《受戒弘法寺等论》 智顺 〔传〕

萧子良诸记序,见《祐录》十二,不详录。

萧昭胄诸记序,见《祐录》十二,未录。

僧祐《法苑集》中诸文,未录。

《屋子论议法》明琛 (同)

《蛇势法》 (同上)

《祇洹精舍图偈》 陇西王源贺撰,赵柔注。 〔《魏书》五十二〕

《金藏论》七卷 道纪作,以类相从,叙寺塔幡灯之由,经像归之本。

《名德沙门赞》 孙绰撰。《世说注》、《僧传》均引之。

《名德沙门题目》 孙绰撰。见《世说·文学篇注》。《僧传·道安传》“题”误作“论”。《于法开传》有“孙绰为之目曰”云云。

《道贤论》 孙绰撰,以七道人比七贤,《僧传》及《世说注》均引之。

《诸天录》一卷 道安 〔祐〕(《内典录》中无此,而有《三界混然诸杂伪录》。)

《众经护国鬼神名录》 宝唱等奉敕撰 〔房〕

《众经诸佛名》 同上

《众经拥护国土诸龙王名录》 同上

《十四音训叙》 谢灵运咨,慧睿作,条例梵汉,昭然可了。 〔传〕

《翻外国语》七卷 真谛作。一名《杂事》,一名《俱舍论因缘事》。 〔续传〕

(丙)译著撰集 梵胡译本,中国自著,日积月累,遂极烦多,因常有纂集之举。

一为单经之钞录。据僧祐所记,梁代以前,已有数百部。如《大智度论》本有百卷,慧远钞之,略为二十卷。自谓“开易进之路,则阶藉有由。晓渐悟之方,则始涉有津”。其工作不但省约原文,并依经立本,系以问论。正其位分,使类各有属。 (《祐录·大智度论钞序》) 齐竟陵王在鸡笼山钞五经百家为《四部要略》千卷。而其所钞佛经亦多至三十六部。 (钞《华严经》等,见《出三藏记》五。《释教录》十八作四十三部。) 又请僧柔、慧次钞《成实论》为九卷。 (原有二十四卷) 则对于钞经最出力者也。

二为群经之纂集。此以梁代为最盛。天监七年,武帝以法海浩瀚,浅识难寻。敕僧旻于定林上寺纂《众经要钞》八十八卷。又敕智藏纂众经理义,号曰《义林》,凡八十卷。十五年,又敕宝唱钞经律要事,以类相从,为《经律异相》五十五卷。帝又以律部繁广,临事难究,纂《出要律仪》十四卷。 (《续传·法超传》) 僧祐记中有《法苑》百八十九卷,亦佛经之类书,当亦为齐梁间所纂集。简文纂《法宝联璧》二百二十卷。元帝时,虞孝敬作《内典博要》三十卷。 (见《历代三宝记》卷十一及《唐志》。《南史》谓元帝自作《内典博要》百卷。) 西魏文帝亦染梁风、令昙显等依大乘经撰《菩萨藏众经要》二十二卷,及《百二十法门》一卷。 (《历代三宝记》卷十一。《续传》卷一。) 北齐法上撰《增一法数》四十卷,为一种辞典之创作,或亦可附入群经纂集之类。 (《僧传》谓昙宗作《数林》,当即《房录》所载王宗之《佛制名数经》,或亦此类书。)

三为会译。凡一种经典常经数人传译,遂有不同译本多种。若校对其章句,比较其异同,则深晦者易显,缺略者易补。东晋支愍度合三种《首楞严经》译本为八卷,又三种《维摩经》为五卷。分章断句,以各本相对处,差次附列,意使读者“读彼案此”,省节翻阅三本之劳,参考校异,显互相发明之义。 (度有《合首楞严经记》,及《合维摩诘经序》,俱见《出三藏记集》。) 此种编制方法,后人奉为成规。 (《三宝记》十二,《宝贵录》。)

四为我国人撰述之编辑。此项丛刊,名曰法集。刘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撰录《法集》。陆博识洽闻,苞举群集,铨品名例,随义区分,凡十有六帙,一百十三卷。道安诸人著作均收入,其所阅古今号称已备。其后僧祐亦有《法集》,分为八帙。《出三藏记集》、《弘明集》均各为其中之一帙。且纂集竟陵王所述作为《法集》十六帙一百一十六卷,纂集巴陵王 (竟陵之子) 《法集》十部。 (《出三藏记》卷十二) 梁武帝既敕纂集经典。亦敕宝唱“自大教东流,道门俗士有叙佛理著作宏义,并通鸠集,号曰《续法轮论》, (“轮”字疑衍) 合七十余卷”。此外宝唱又撰《法集》一百三十卷, (《隋志》作百七卷) 梁武亲览,流通内外焉。 (以上多据《续高僧传》) 故纂集之作,佛教中当首推梁代。其出书甚多,说者尝以与《皇览》比美也。 (《南史·陆杲传》) 此外《房录》等真谛录中有《众经通序》。或系纂集真谛所译诸经之序也。至若僧人之诗文集,亦常有著录。如《支遁集》、《慧远集》、《慧休诗集》,均至有名,但现存亦极少也。

(丁)史地编著 欲知时代思想之不同,亦当寻其变迁之迹,则史地著述尚矣。寻当时人作僧史,记寺塔,或多意在弘法。而自后人视之,疏抉其信伪,考定其因果,史家所凭借之鸿宝也。夫论者常谓印度以重宗教之故,偏于出世,而略于世事之记载。印度所有之史书,或杂神话,或残缺不完。欧西史家,称为大恨。而我国当佛教兴盛之时,史书并未受其影响。对佛教史料,于中国则极意保存,于西域则常致力诠定。比之印度,岂不异欤!兹亦分类言之。

第一为释迦传记。如僧祐之《释迦谱》是也。书分五卷,载佛一生事迹。“总钞群经,附以世语。意在使圣言与俗语分条,古闻与今迹共证”。又梁中书侍郎虞阐、太子洗马刘 (或到字之误) 溉、后军记室周捨,奉敕博寻经藏,搜采注说,撰为《佛记》三十篇。记如来之圣迹及佛法之感应,沈约为之作《序》。 (载《广弘明集》) 所录虽非限于释迦,然当以之为主体,故亦属此类。

第二印土圣贤传记。印土圣贤传记,为我国人所自作者,有玄畅之《诃梨跋摩传》。罗什之马鸣、龙树、提婆诸传,则目录列为传译。至如真谛之《婆苏槃豆传》,虽亦标为译出,按诸文体,似系真谛口传,而由其助手笔录者也。

第三为中国僧传。为两晋南北朝最发达之史书。其名见于《高僧传》、《隋志》及诸目录及类书者极多。

有一人之传记。现所知者列下:

《佛图澄传》 《艺文类聚》八十一引之,而《世说·言语篇注》,引作《澄别传》。

《佛图澄别传》 《御览》引之。或与上同为一书。

《支法师传》 《世说·文学篇注》引之。《高僧传》谓郗超为作《序传》,不知是此否。

《支遁传》 《御览》引之。

《安法师传》 见《世说·文学篇注》。

《安和尚传》 见《世说·雅量篇注》。

《释道安传》 《御览》引之。

《高座道人别传》 见《世说》《赏誉》、《言语》两篇注。《僧传》载王曼颖书曰,“王秀但称高座”,或即此。

《于法兰别传》《高僧传》引之。

《道人善道开传》一卷 康泓撰。见《隋志》。《晋书·艺术传》及《高僧传》“善”均作“单”。《御览》作“善”。王曼颖书有曰,“康泓专记道开”,即指此。

《竺法旷传》 顾恺之撰,见《僧传》。

《远法师铭》 张野撰,见《文学篇注》。

《竺道生传》 王微撰,见《僧传》。

《僧瑜传赞》 张辩撰,见《僧传》。王曼颖书,谓“僧瑜卓尔独载”,想即指此。

《昙鉴传赞》 张辩撰,见《僧传》。《梁故草堂法师传》一卷 陶宏景撰,见《唐志》。法师谓慧约。

《草堂法师传》一卷 萧回理撰,见《唐志》。

《稠禅师传》一卷 见《唐志》。

《僧崖菩萨传》 亡名撰,见《房录》。

《韶法师传》 亡名撰,见《房录》。

《慧达别传》 见《续传·感通篇·慧达传》。

《真谛传》 曹毗撰,见《续传》。

有一类僧人之传记。知名者有四:

《高逸沙门传》一卷 竺法济撰。济乃竺道潜之弟子,或即道安友人之大阳竺法济。居剡东峁山。此书《高僧传》言及。《内典录》、《法苑珠林》均著录。《世说·言语》、《文学》、《方正》、《雅量》篇注引之。《志节传》五卷 释法安撰。法安,东平人。止建业中寺。《高僧传》谓其曾著《净名》《十地论疏》并《僧传》五卷。慧皎《自序》中,谓“法安但序志节一行”,当即指五卷之《僧传》。僧祐《法苑集》引其一段,见《祐录》十二。

《游方沙门传》 释僧宝撰。慧皎《序》谓“僧宝仅述游方一科”。此书当名《游方沙门传》。《高僧传》有三僧宝,附见于僧钟、慧次、宝亮传中。此僧宝不知何指。往天竺者,谓之游方。故皎在《智猛传》中有曰:“余历寻游方沙门,记列道路,时或不同”云云。则此书者,实义净《求法高僧传》之类也。

《沙婆多部相承传》五卷 僧祐撰。此专记有部律师。详目见《祐录》。《隋志》《唐志》均著录。《房录》作《沙婆多师资传》,《内典录》同。

有一时一地僧人之传记。慧皎《序》曰:“中书郗景兴《东山僧传》,治中张孝秀《庐山僧传》,中书陆明霞《沙门传》,各竞举一方,不通古今,务存一善,不及余行。”此三书,当均属此类。

《东山僧传》 郗超撰,据《僧传·支遁传》,东山当指剡之诸山。

《庐山僧传》 张孝秀撰。孝秀博涉群书,专精释典。于梁时与刘慧斐共隐庐山东林寺。

《沙门传》三十卷 陆杲撰。杲字明霞,梁武帝时曾为御史中丞、义兴太守、临川内史等。素信佛,持戒甚精,曾舍宅为龙光寺。 (见陆广微吴地记》) 《南史》谓其撰《沙门传》三十卷。

有尼传,如梁释宝唱作《比丘尼传》四卷, (今存) 历叙晋宋齐梁之女尼。 (《隋志》著录皎法师撰《尼传》二卷)

有感应传。六朝人多记鬼神之作,亦系受佛教之影响。但此类著作既多,不能详列。仅载与佛教有关者于下:

搜神记》 干宝撰。《隋志》《唐志》著录,《珠林》引之。

搜神后记》 陶潜撰,《隋志》著录。《高僧传·序》称之为《搜神录》,谓其旁出诸僧。

宣验记》三十卷 刘义庆撰。《高僧传·序》言及此书。《安清传》引之。《珠林》、《御览》、《广记》、《初学记》、《艺文类聚》均引之。

幽明录》三十卷 刘义庆撰。《隋志》作二十卷,《唐志》作三十卷。《高僧传·序》亦言及。常见引用。 (如《珠林》、《世说注》等,“明”亦作“冥”。)

冥祥记》十卷 王琰撰。《僧传·序》言及此书。《法苑珠林》引之极多。据之与《高僧传》对校。则《僧传·神异部·昙霍传》等,全引用此书。《珠林》并载其《自序》。琰太原人,南齐建元初撰《冥祥记》。《隋志》《唐志》均著录。《广记》、《御览》亦引之。

《徵应传》 朱君台撰。亦见慧皎《序》中。《唐志》有《徵应集》二卷,无撰者姓名。《破邪论》曰:吴兴朱君台。

《感应传》八卷 王延秀撰。《僧传·序》言及。《隋志》《唐志》均著录。延秀太原人。据《宋书·礼志》,泰始中为祠部郎。

荀氏灵鬼志》三卷 《唐志》著录,《珠林》引之。

《观音应验记》 陆杲撰。《续高僧传·法力传》亦有《观音感应传》,乃另一书。或即下项亡名之书。《唐志》有陆杲《嚲应验记》一卷。

《验善知识》 释亡名拟陆杲《观音应验记》而作,见《续传》。

《续冥祥记》十一卷 王曼颖撰。

《搜神论》 昙永作,见《续传》。

《冤魂志》三卷 颜之推撰。见《唐志》。《珠林》著录作二卷。

《因果记》十卷 刘永撰,《唐志》著录。

有通撰僧传者。此不以时地性质为限。一则附之他书。如齐竟陵王之钞《三宝记》十卷。 (《内典录》著录) 书分三部,一佛史,二法传,三僧录。又如僧祐《出三藏记集》十五卷,本为目录,而其后三卷附以僧传。一则叙列历代诸僧,另立专书,所摄至广,因至重要。隋以前此项撰述之知名者列下: (下列外有法论作《名僧传》,未成,见《续传》。)

宋 法进 《江东名德传》三卷 (《慧皎传序》引之,似为宋时书。) 〔《隋志》〕

齐 王中 《僧史》十卷 (见《慧皎序》。《隋志》称为《法师传》。)

梁 宝唱 《名僧传》并序录三十一卷今存节钞一卷。

梁 慧皎 《高僧传》古本十四卷,近刊十六卷。 (现存)

梁 裴子野 《众僧传》二十卷〔《隋志》〕 (《内典录》十,著录裴子野《沙门传》三十卷,并注云,其十卷刘璆撰。)

梁 虞孝敬 《高僧传》六卷〔《隋志》〕 (又《郡斋读书志》著录《高僧传》六卷,梁释惠敏撰,分译经、义解两门云云。按《珠林》末卷谓虞出家,名慧命。郡斋所见即此书。)

北齐 明克让 《续名僧传记》一卷,见《北史》。

此中最要者为慧皎之《高僧传》。始于汉明帝永平元年,终至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包举南北二百五十七人,而傍出附见者二百三十九人。采访极广,务求实信。其评同时作《僧传》者 (系宝唱) ,谓其“或褒赞之下,过相揄扬。或叙事之中,空引辞费”。皎之所作,义例甄著,文词婉约。唐释智昇谓可传之不朽。 (《释教录》六。) 后之作《高僧传》者,均继其成规焉。

宝唱之书今虽不存惟日本沙门有宗性者,于文历二年 (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 于东大寺藏三十卷中,钞取一卷。多为弥勒感应之文。前全钞原书目录,后附说处。 (此即逐卷摘其要事) 号曰《名僧传钞》,载于日本《续藏》中。观其所钞,具见宝唱原书,搜集宏富,叙事或不如慧皎之谨严。但其材料之多,实可补正皎书。兹就宗性所钞,叙其优处于下:

(一)慧皎录僧人作品甚少,且罕详述僧人之学说。但宝唱书似多有之。如下列六项:

卷十三问三乘渐解实相。又问无神我,似出于慧观之《渐悟论》。

卷十六昙济《七宗论·序》。

卷十慧远习有宗事。

卷十竺道生立佛性义、观空义、善不受报义。

卷十二叙维摩诘事二条。

卷十三叙释迦如来事二条。

(二)慧皎书僧人未立传者,宝唱书中常有传。今仅就宗性所钞者列皎书无传之人,如下:

僧行、昙济、道韶、僧印、道海、僧业 (慈氏寺) 、僧表、法盛、道矫、昙副、法祥(?)

第四为佛教通史。其见于正史者,为北齐魏收之《魏书·释老志》专记魏二教史事,兼及汉晋。此外南齐竟陵王之《三宝记传》,北周净蔼之《三宝集》,想均叙佛之平生,直及教化东流以后之状况。上列三书,均纪事本末体也。而编年体裁,则尚未有作者。

第五为名山寺塔记。僧人超出尘外,类喜结庐深山。故名山记略,恒于佛史有关。慧远之《庐山记略》, (一卷,见《唐志》。) 支遁之《天台山铭序》, (《隋志》) 均为有名。而其记寺塔者,则宋昙宗有《京师寺塔记》, (二卷,见《高僧传》十六。《隋志》有昙景《京师寺塔记》二卷,景字系宗字。) 又有刘悛之《益部寺记》, (《高僧传·序》。悛,湎之子,南齐人,见《南史》。) 刘璆之《京师寺塔记》, (见《隋志》。据《法苑珠林》称有二十卷,为梁尚书兵部郎中兼史学士刘璆奉敕撰。《隋志》著录十卷,录一卷。《说郛》引有《梁京寺记》,不悉是刘作否。又《内典录》五,载《唐京寺录传序》曰:“江表梁室,著记十卷。东都后魏,亦流五轴。”五轴指《伽蓝记》,十卷当系刘书。) 《晋南京寺记》, (见《法苑珠林》三十一,不知何人所撰。) 等是也。最有名者为东魏杨衒之所著《洛阳伽蓝记》五卷。其所载录洛阳诸寺,多系目睹,且叙述时事极详,保存史实不少。宋云之《西域游记》一部,即为其所录赖以得存者也。

第六为外国传志。自我国沙门西行者多,遂有外国传志之发达。兹列举两晋南北朝僧人此项著作于后: (此外尚有见于载籍者。然或非僧人所作,或失作者姓名,均未列入。)

晋 佛图调《佛图调传》见《水经注》。仅云《佛图调传》,不知是否即书名。据同书作《西域志》之释氏曾引之。查释氏指道安,调当为晋世人。《高僧传·佛图澄传》,是佛调者,来自天竺,从佛图澄受学。系与安公同学。又《僧传》亦别有此《竺佛调传》。

晋 释道安《西域志》一卷 见《隋志》及《祐录》五。又《水经注》录有释氏《西域志》多条。又引释氏与法汰书。晋人因道安始改姓释,称为释法师,或释和尚。法汰又为其同学。则释氏应即指道安。彼未至外国,此书系据西来人传述而作。

晋 释道安《四海百川水源记》一卷 《隋志》著录。又《水经注》引释氏与法汰论河源,又谓并宣为《西域图》,以示法汰,当即指此。是此记并有图。

晋 法显《历游天竺记传》一卷 今存。按《隋志》,杂传类著录有(一)《法显传》二卷,(二)《法显行传》一卷。又地理类著录有(三)沙门释法显撰《佛国记》一卷。后二项当为一书,重出别见,俱指法显之游记。而据《水经注》,《隋法经目录》,则并称此游记为“《法显传》”。《法苑珠林》一百、《房录》、《内典录》、《开元录》称为《历游天竺记传》。 (均作一卷) 《开元录》并注曰:“亦云《法显传》”。则法显游记,原名有四。(甲)《法显行传》,(乙)《佛国记》, (丙) 《法显传》, (疑乃《法显行传》之省略) (丁)《历游天竺记传》。 (《通典》又略作《游天竺记》) 但《祐录》二,法显录中著录《佛游天竺记》一卷。世人多疑“佛”字乃“历”字之讹。但唐道宣《三宝感通录》四、《艺文类聚》七六,引本书之佛为母说法条,均称出于“《佛游天竺记》”。《初学记》二十三,引“《佛游天竺记》”记达嚫国事,文亦见于现存之书。故本书原亦名(戊)《佛游天竺记》。惟称法显为佛,殊费解。

通常多疑法显游记本有二书。其理由有可信者,有不可信者。 (子) 现存之书末有跋云:“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由此可知显传本有详略二种。 (丑) 《白帖》引法显记有僧尼罗国佛像事,与佛生于殷末成道于周初事,及周平王时立像事三条,均为现本所无。又《祐录》及《高僧传》载黑师子事,亦为《佛国记》所无。此均引为《法显传》另有一书之证。但现书无僧尼罗国。而记黑师子事一段,尤与现本大相歧异,显系后人附会讹传之说。疑《祐录》、《僧传》、《白帖》所引,本出一种之小说。 (如《西游记》小说,乃假托之玄奘游记。) 其中故夹有佛初成道及平王时立像诸说。均非引自法显之游记,实不能据此而谓法显有二传也。 (寅) 《祐录·法显传》云:“其所闻见,别有传记。”《高僧传》钞祐原文,但改此句为“其游历诸国,别有大传”。按此“大传”,即指《佛国记》。“大传”乃对《祐录》或《僧传》之略传而言。实则慧皎未必知游记有二种也。 (卯) 《隋志》著录之二卷《法显传》,恐系即上文所言之小说,非游记也。世人往往据此谓游记有二,亦误。总之显之游记原有详略二种。及详者出,略者早已不行。而《祐录》等所引,及《隋志》所称之二卷本,均非显自述行程之作也。

中外学者研究本书之著作甚多。最近出版者,有岑仲勉之《佛游天竺记考释》,及日人足立喜六之《考证法显传》。上来所论,均参考此二书。

晋 支僧载《外国事》见《水经注》。曾否往外国,不明。

晋 竺枝 《扶南记》 见《水经注》。自言曾到扶南,并曾目睹林杨国之不朽肉身。“枝”又作“芝”。

晋 昙景 《外国传》五卷 见《隋志》,疑系晋时人。

北凉 法盛 《历国传》二卷 见《隋志》。《高僧传》作四卷。

北凉 智猛 《游行外国传》一卷 见《隋志》。《出三藏记集》,引其一段。

北凉 竺法维 失书名 见《水经注》,及《释迦方志》。

北凉 僧表 失书名 据《释迦方志》,表似曾作有传。

宋 昙无竭 《历国传记》 《高僧传》卷三。

宋 法献 (别记) 见《僧传》。不详书名卷数。

宋 宝云 《外国传记》 《祐录》十五及《高僧传》三。

宋 道普 《游履异域传》四卷 见《释迦方志》,《僧传》二。

北魏 道药 《道药传》一卷 见《隋志》。

北魏 宋云 《家记》 见《隋志》。《洛阳伽蓝记》录其大部分。《唐志》另有宋云《魏国以西十国事》,不悉是否一书。

北魏 慧生 《行传》一卷 见《隋志》。《伽蓝记》引。

道安未至外国,所作并非游记。支僧载之书,《水经注》引之,必在晋代,而不知其曾否往外国。宋云非僧人。此外均僧人纪游之作也。上列各书,仅法显《佛国记》全存。余均散失。

第七为史料之保存。一如诸种法集所载,于我国掌故思想,保存不少,二则特可注意者,为梁僧祐,集《诸寺碑文》四十六卷, (《隋志》著录,另有《众僧行状》四十卷,亦祐撰。) 及梁元帝《内典碑铭集林》,三十卷之作。历史之根本原料为同时人著述,而碑文自为其一种。元帝《内典碑铭集林》实佛教史料之宝藏,惟其书不传。《金楼子》载其序曰:“峨眉庐阜之贤,邺中宛邓之哲,昭哉史册,可得而详。”此中峨眉宛邓,吾人即不知其果何所指。惜哉! (僧祐有《法集杂记铭》,其内亦收入碑铭四篇。)

(戊)目录 翻译著述既繁,目录之作遂极重要。一传钞忽略,遗失译者姓名, (此谓失译) 宜考定其时代。二译著渊源,译者小传,时代地点,均关重要。三年代久远,易生伪经,宜表出之。四一书而同时或先后有二种 (或二种以上) 译本者, (此谓异译) 当订其异同。五译者往往于丛书中抽译一二种, (此谓别生) 应考其出于何书。六已佚之书,宜存其目,以备后人参考。故佛典目录之作,在我国遂为专门学问。《开元录》卷十,叙列古今诸家目录,隋以前有二十七部。 (沙门灵裕《目录》属于隋代。) 外加陈智敫之《翻译历》, (为真谛译经目录) 共二十八部。此中惟梁僧祐之《出三藏记集》现存。余均佚失。

《开元录》所载,盖本于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卷十五之末) 《房录》载宋时之《别录》等六家,为当时彼所得见。 (内有隋世目录二种) 而另列《古录》、《汉时目录》、《旧录》、《朱士行汉录》等二十四家。谓仅“传记有目,并未尝见”。 (内有隋代一种,前后共三十家。除隋世三部,共二十七部。) 此中所谓《古录》者,谓为秦始皇世室利防译经录。《汉时目录》,谓明帝时译经录。《旧录》乃刘向搜书所见经录。此当均系谏言,未足为典据。而所谓《朱士行汉录》,《房录》颇引用之。 (长房未见此录,当系据他书转载。) 但确亦伪书。按《房录》卷四,伽叶摩腾, (引二次) 安世高, (引十三次) 支谶, (引四次) 佛朔, (引一次) 支曜, (引一次) 康巨, (引一次) 康孟详, (引一次) 诸录,均引及《朱士行汉录》。其可异者有三点。(一)安世高等所译经,《祐录》 (及其所引《道安录》) 多不知其年月,而《房录》则常载其年岁。如称《五十校计经》元嘉元年出,《人本欲生经》元嘉二年出,《内藏经》元嘉三年十月出,等等。此皆据所谓《朱士行录》。按此诸经,《安录》、《祐录》既均不知其年月。而安公《人本欲生经序》,谓“似世高所出”,是并不能断定其译人。乃所谓《朱士行录》者,载其年月,不无可异。(二)《内藏经》安公断为支谶译。《朱士行录》乃谓为安世高译。(三)支谶与竺朔佛 (长房误为佛朔) 共译《通行经》一部。《祐录》误作为各译一部。 (说见上第四章) 而《朱士行汉录》乃谓竺译《道行》于嘉平元年。与《祐录》、《经序》所记年月亦不同 (光和二年十月八日) 。是沿僧祐之误,谓先后二次译出,故妄加“嘉平元年出”云云。夫《朱士行汉录》,为现存隋前诸书所不载。《高僧传》未言及其作录。其为伪书,可以断言。按《房录》,谓其于迦叶摩腾事备载其委曲。而唐法琳上疏,言及秦始皇时室利房事,谓出于《朱士行录》。则此录者,乃佛徒伪造,以证佛法于秦汉时已来华。于是乃根据旧日传说,加以年月等为之渲染,亦若实有可据。其用意与《汉法本内传》等相同。疑为北朝末年佛徒所伪作也。

始作目录确然可信者,为晋之支愍度。继之者为释道安。安公留心译学,复以广博之见闻,犀利之批判,备访译籍,证定人世,诚大业也。 (详见上第八章) 其书成于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4年),称为《综理众经目录》,略称为《安录》。原本久佚。惟从援引其文之《出三藏记集》,犹得想见其面影大概。内容草创,未能完备。有时列举经籍,题目减缺,又无卷数,或至重复。 (《出三藏记集》卷三) 然所定体例数端,固后世据为定则,历久不能改也。

第一 总集名目,表其时人,而诠品新旧。此即以译人为经,胪举所译,而先后第次之。后来目录多以此为主要部分,所谓各代录也。

第二 考定别生经,归入大部,以免杂乱。别生即从大部提出单行者,故须以大部系之。

第三 编列古异经等缺本,或残篇者。

第四 集出失译经,疑经,注经,及杂经志录。以此土著述编入佛典,始此。

自此以后,目录续出,考定严密,去伪存真,目录之作遂有编定佛典之功用。及至翻译为官家事业,帝王以护教为己任,遂有钦定目录。由帝王饬译人学者编定,进上审定。宣存内外,依此流行。佛典之编定,自此渐见诸实际。唯一方伪经滥出,皆受限制,而一方为帝王之所不尊尚者,亦往往至埃灭不彰。此则利弊参半也。钦定目录始于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梁武帝之命僧绍撰《华林殿众经目录》。后二年又敕宝唱改定之。元魏孝武亦曾敕李廓撰《众经目录》。惟三书均久佚失。

本期所出目录甚多,方法颇不一致。惟梁僧祐于天监年间作《出三藏记集》较为完善。 (《法经目录》第七卷) 现存各经录,亦惟此种为最古。其编制分四部。第一撰缘记,略记出经之历史。第二诠名录,记译籍名目、人世及异译、失译、疑伪等。考订颇多取材《安录》而增补之。第三录经序,以见译籍之时代及其缘起。第四述列传,以见译者之风格。此后二部分,贻后人以无数研究资料,极为可贵。但自目录之体裁言,未免喧宾夺主。祐编录又于大小乘之三藏糅杂无别。 (《法经目录》第七卷) 厘订重译,亦多疏忽。 (《开元录》卷十) 皆缺点也。 (上段引吕澂《佛典泛论》。参看《图书馆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梁任公《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上之位置》。)

我国经籍总目之载佛书者,当始于魏之《中经簿》。晋荀勖《中经簿》亦载佛经。 (参看《晋书斠注》三十九《苟勖传》注) 继之者有刘宋王俭。王俭承刘向之后,撰《七志》,而编入道佛二家,然俱不在《七志》之内。其后梁朝阮孝绪撰《七录》,共载入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卷。分内外二编。内编五录,为经典,为记传,为子兵,为文集,为术技。外编二录,为佛法,为仙道。其佛法一录之编定,如下列:

戒律部 七十一种 八十八帙 三百二十九卷

禅定部 一百四种 一百八帙 一百七十六卷

智慧部 二千七十七种 二千一百九十帙 三千六百七十七卷

疑似部 四十六种 四十六帙 六十卷

论记部 一百一十二种 一百六十四帙 一千一百五十八卷

右五部 二千四百一十种 二千五百九十五帙 五千四百卷

佛典之编定乃依目录之制作。本期所以出目录甚夥者,当亦因聚书之习,颇亦甚盛也。兹列现知之经藏于下:

刘宋 佛窟寺经藏 (《续高僧传·法融传》,谓宋初刘司空〔疑系刘穆之或刘秀之〕在丹阳南牛头山造佛窟寺,其家巨富,访写藏经书,用以永镇山寺,一佛经,二道书,三佛经史,四俗经史,五医方图符。直至贞观十九年全毁于火,云云。又《江南通志》谓梁天监中司空徐度造石窟寺。查徐度乃陈时人。梁时有徐勉虽信佛,然非司空。)

萧齐 大云邑经藏 (见《祐录》十二《法苑集目录》应在齐世)

梁 华林园经藏 (阮氏《七录序》言及订《华林总目》事。证以《隋志》,则《阮录》所载五千四百卷,系据华林园藏书数目。华林园内容,见陆云《御讲般若经序》。序载《广弘明集》。)

梁 定林寺经藏 (寺在南京钟山,经藏为临川王造,见《祐录》。又有言乃刘勰所立,见《梁书》本传。)

梁 建初寺波若台经藏 (见《祐录》十二)

梁 长沙寺经藏 (见《金楼子·聚书篇》。寺在荆州。)

北齐 藏经 (《广弘明集》载魏牧《三部一切经愿文》,此三部不悉藏于何处。)

北周 经藏 (《广弘明集》载王褒《周经藏愿文》,不悉藏于何处。)

北周 五张寺经藏 (《文苑英华》载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藏书三百余部。)

其余湮没未知名者,当亦不少。当时写书藏书之风甚盛。《南史》称刘慧裴工篆隶,在庐山手写佛经二千余卷。 (《南史》七十六) 梁元帝抄聚经籍,自称“得招提琰法师众义疏及众经序,又得头陀寺昙智法师阴阳卜祝冢宅等书”。抄僧正法持所有书。又常就“会稽宏普、慧皎道人搜聚之”。则当时沙门不乏藏书之人。此慧皎者,即《高僧传》之作者。《僧传序》曰:“辄搜检杂录数十余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咨故老,广访先达,校其有无,取其异同。”《僧传》网罗之所以极多,盖亦因其收书宏富也。

(己)伪书 六朝造伪书之风盛行,亦多伪造之佛典。在道安作目录时,即有疑伪经之发见。其《疑经录序》曰: (《祐录》五)

外国僧法,学皆跪而口受。同师所受若十、二十,转以授后学。若有一字异者,共相推校,得便摈之,僧法无纵也。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憙事者以沙糅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伪乎?农者禾草俱存,后稷为之叹息。金匮玉石同缄,卞和为之怀耻。安敢豫学次,见泾渭淆杂,龙蛇并进,岂不耻之!

《安录》所载伪经有二十五部,二十八卷。约一百三十年后,僧祐作录,而伪经又增四十五部, (内有经抄之类七部) 二百五十七卷。及至隋初法经等作《录》,分有疑惑、伪妄二类。其数列下:

大乘经 疑惑 二十一部三十卷 伪妄 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勘原卷数有误)

小乘经 疑惑 二十九部三十一卷 伪妄 五十三部九十三卷

大乘律 疑惑 一部二卷 伪妄 二部十一卷

小乘律 疑惑 二部三卷 伪妄 三部三卷

大乘论 疑惑 一部一卷 伪妄 一部一卷

小乘论 疑惑 一部一卷 伪妄 二部十卷

总计疑惑五十五部,六十八卷。伪妄一百四十一部,三百一十四卷。 (内亦有经抄) 《法经录》论伪经曰:

并名号乖真。或首掠金言,而末申谣谶,或初论世术,而后托法词,或引阴阳吉凶,或明神鬼祸福。诸如此比,伪妄灼然。今宜秘寝,以救世患。

法经作《录》,距陈亡不过六年。故其中所载疑伪,当均出于自汉至陈末也。

僧人造伪经之知名者,当以慧达道人为最早。《祐录》卷五曰:“安公指慧达道人以为深戒。”乃因其作伪也。《安公录》列觅历所传《大比丘尼戒》一卷入伪经。觅历为帛尸梨密弟子。《祐录》十一引《尼受大戒法后记》云:

此土无《大比丘尼戒文》斯一部僧法久矣。吴土虽有《五百戒比丘尼》,而《戒》是觅历所出,寻之殊不似圣人所制。法汰道林声鼓而正之,可谓匡法之栋梁也。

据此则觅历出戒,法汰道林攻之,道安列之伪经,实为当时一重公案也。 (宋元嘉中竺法度造《异威仪》一卷,行于世。至隋世,扬州亦有行者,见《众经录》。齐世有法度造《毗跋律》一卷,均伪造戒律者。)

伪造由于神授,则常见于史书。《祐录》五,载昔汉建安末济阴丁氏之妻忽如中疾,便能胡语。又求纸笔,自为胡书。复有西域胡人,见其此书,云是经莂。至南齐之末,太学博士江泌 (当即《南史·孝义传》中之江泌) 有女尼子,自九岁时至十六岁常闭目静坐,出经二十一种。或说上天,或称神授。发言通利,有如宿昔。令人写出,俄而还止。经历旬朔,续复如前。其舅孙质以为真经。 (其时江泌已死) 好事者为之传写。梁武帝面见询问。此女出家,名僧法也。北魏天平年中,有孙敬德者,犯罪将被杀。梦中见一沙门,教诵《救生观世音经》,令诵千遍,刑时用刀斫之不伤。事闻于丞相高欢,表请得免死。此经因名《高王观世音经》。 (此经《开元录》入伪妄录。又有《净土盂兰盆经》者,《开元录》亦目为伪。二书现世俗均甚通行。) 及至隋时,有人造《观音无畏论》一卷,是释《高王观世音经》者。 (见《开元录》十八)

至若伪造佛经以欺世诈财,亦有其人。梁时郢州头陀道人妙光,戒岁七腊,矫以胜相。诸尼妪人,佥称圣道。郢州僧正将摈之。乃至建康,造《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一卷。盖谓萨婆若陀是其父名,其弟名金刚德体,弟子名师子。并抄略诸经,以私意妄造成之。有路琰者,为之润辞。又写此经在屏风,红纱映覆,香花供养。云集四部, 供烟塞。事发被逮。梁武帝敕僧正慧超与宿德僧祐、昙准、法宠、慧令、智藏、僧旻、法云等二十余人辩问。妙光伏罪,依律摈治。帝恩免其死,惟长系之,防其复出惑众,烧毁其经。 (上见《祐录》卷五)

伪经常取材于图谶方术,法经所谓“首掠金言,而末申谣谶,或初论世术,而后托法词”,是也。沙门昙靖假托《提谓波利经》。以五行五方等配五戒。又有《首罗比丘经》 (英国博物馆敦煌残卷) ,即《法经录》大乘伪妄经中所谓之《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中称“三千大众在蓬莱山下”。又言“申酉年时,公不识儿,母不识女”。且载月光童子曰:“当来之年,必有水灾。高于平地,四十余里。”《法经录》伪妄经中又著录《钵记经》一卷,注曰:“经记甲申年洪水,月光菩萨出世事,略观此经,妖妄之甚”云云。则月光童子之谶,隋以前盛行也。

佛徒常因与道教争先后邪正而造伪经。自王浮作《化胡经》之后,佛子对于老子为佛弟子之说持之甚坚。最有名者,为《清净法行经》。此经《法经录》列入大乘疑惑经中。《开元录》同,并注云:“记说孔、老、颜回事。”南齐僧顺《释三破论》有曰:

故《法行》云,先遣三贤,渐诱俗教。后以佛教,革邪崇正。李老之门,释氏之偏裨矣。《经》云:处处自说,名字不同,或为儒林之宗,国师道士,或寂漠无为,而作佛事。 (此经指支谦译之《瑞应本起经》)

北周道安《二教论》载《法行经》文曰:

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渊。摩诃迦叶,彼称老子。

此外《周书异记》、《法本内传》等,亦为争先后而作。

晋世以来,北方人民常遭祸乱,流离颠沛,罕能安居,于是多信神求福。于人世之罪恶受之既切,于国家兵患感之既深,于是多重忏悔灭罪,而有正法灭尽,已近末日之感。 (末日说当亦由于北方毁法之酷烈) 《佛说决罪福经》,僧祐、法经均入疑惑。 (原为一卷。但今敦煌本为二卷。) 文有曰:

世尊泥洹后,当有五乱世。 (原夺有字) 一者人民乱,二者王道乱,三者鬼神乱,四者人心忧怖乱,五者道法乱。

此经疑为诸胡乱华时所作之经,故至梁代,南北世皆流行。又《像法决疑经》亦《法经录》中疑经之一。其中有曰:

未来世中,一切俗官,不信罪福。税夺众僧物,或税畜生谷米,乃至一毫之物。或驱使三宝奴婢。或乘三宝牛马。

又《小法灭尽经》, (英国博物馆敦煌残卷) 恐即《法经录》伪经中之《法灭尽经》。文有曰:

自共于后, (共字误) 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人修理,转就毁坏。但贪钱物,积聚不散,不作功德。贩卖奴婢,耕田垦殖。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愍。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佚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贱,皆由此辈。或避县官,依猗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

上二经均不见于《僧祐录》中,当为北土所造。而《法灭尽经》所言,尤似魏末乱世佛法情形。世乱极盛,生民涂炭。深感于过去罪恶之重,信教之念更为炽盛。小之则特行忏悔,建功德。大之则舍身林中,以供鸟兽。《法经录》中有《为法舍身经》六卷。而敦煌残卷中亦有《法要舍身经》一卷。 (英国博物馆藏) 亟赞舍命“尸陀林”之功德。及至隋世,魏州信行禅师创三阶伪法。教徒死后,类皆弃尸林中,以图灭罪。上述数经虽伪妄乱真,然皆浊世必有之出产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