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传》齐《僧宗传》云,先是北土法师昙准,闻宗特善《涅槃》,乃南游观听。既南北情异,思不相参。准乃别更讲说,多为北土所师。据此则南北之学,实有差异。 (隋唐章疏亦常分别南北学说) 释迦之教,空有两轮。南方空学较盛,北方偏于有学。其于大乘,则研《涅槃》、 (《涅槃》自是空宗,而讲说者则常堕于有。) 《华严》、《地论》,于小乘则行《毗昙》、《成实》。《法华玄义释签》云:“江南盛弘《成实》,河北偏尚《毗昙》。”此乃就南北朝末叶之学比较言之。夫《成实》者,虽非毕竟空,而已受大乘法性学之影响。《毗昙》乃娑婆多,说一切有。北方《毗昙》,驾凌《成实》,或以此故。净影慧远著《大乘义章》。每门率先叙《毗昙》,次及《成实》,而归结于《地论》《涅槃》之学。是意在由小有以及小空 (《成实》) 、大有 (《地论》) 、妙有 (《涅槃》) 。此四者为北方主要学术。又法相古学,南有《摄论》,北有《地论》,然《摄论》初传,南方殊少信者。至陈隋之际,乃稍光大。然其流行甚盛,则由于北方《地论》师人,如昙迁、靖嵩等。故《摄论》亦实可称为北方之学也。今述北土佛学流行之迹,而以《摄论》附焉。
彭城之佛学
北方佛教义学,以罗什在长安时为最盛。其后叠经变乱,学僧星散。凉州沙门,徙于平城。北朝之初,佛教与道安、罗什时代大异其趣。禅师玄高、昙曜,实执僧界之牛耳。由是盛行净土念佛,又偏重戒律,并杂以方术阴阳之神教。凡汉代佛法之残余,似多流行于北。至若义学,在北朝初叶,盖蔑如也。北朝义学之兴,约在孝文帝之世。其先多来自彭城,其后洛中乃颇讲佛义,而终则在东魏北齐,邺城称为学海焉。
彭城佛学之盛,由于关中佛法之受摧残。先是在罗什晚年,以及姚秦溃败,学僧已多东下,昙影谓隐于阳翟九崖岩 (《魏书·殷绍传》) 。道融讲道于彭城,至者千人,门徒三百。慧义原亦游于彭宋之间。东阿慧静少游伊、洛,晚历徐、兖。僧苞宋永初中游北徐。道凭亦授学彭城 (见《三论略章》) ,声盖海、岱。僧导止于寿春,传《三论》、《成实》。 (以上东阿静外,均罗什弟子。) 盖关中之学,已东徙徐海。什公弟子僧嵩亦居彭城之白塔寺 (《释老志》) ,原主《大品》 (《中论疏》) ,兼明数论 (《僧传·道温传》) 。所谓数论,当兼举《成实》、《毗昙》。嵩公为南北成论学之大师。而《中论疏》云,嵩原信《大品》,而非《涅槃》。 (亦见《祐录》五《喻疑论》) 是其原笃守罗什之学。然至晚年,复悔前僻执,而亦奉《涅槃》之说。 (亦见《中论疏》) 则凉州之学亦传入彭城矣。
僧渊初游徐州,在白塔寺从僧嵩受《成实》、《毗昙》二论。 (《名僧传抄·说处》载僧渊从嵩受《成实论》事。) 其时彭城当已入北魏版图。渊公弟子知名者四人。 (详第十八章中) 此中道登、惠纪 (亦作记) 、昙度 (亦作法度) 以《成实》知名,俱为魏孝文帝所重。太和十九年帝且亲幸白塔寺凭吊嵩师居寺。当时徐州实为北魏义学之重地。 (参看第十四章) 北方义学之渊泉,孝文帝时,实以徐州为最著。
北方《涅槃》之学
《涅槃》大经,本出凉州。时慧嵩、道朗,已以此知名。其后传之南方而极盛。凉土沙门既至平城,亦当携《涅槃经》至。 (魏太武帝原闻昙无谶之名而欲召至) 然在宋齐之际,北方之研究《涅槃》者,因史书阙文,不能知其详。然僧渊之弟子道登,乃从徐州僧药习《涅槃》。宝亮从青州道明法师学。 (《续传》僧密曾从道明沙门受业,或即一人。) 昙准在北方从智诞受业。道药、道明、智诞想均宋时北方之《涅槃》学者也。同时善此之昙度乃学于南者。宋初北方东阿慧静特为知名,其弟子颇有解《涅槃》者。 (如法瑶、慧亮等,已见第十七章。) 其著作多流传北土,不甚过江。
由上所言,北方宋齐时,早有研究《涅槃》者。然昙准于齐时南游,特听僧宗讲《涅槃》,乃审知此学南北不同,思不相参,则北方《涅槃》殆有特异之点也。北魏孝文以后,学者大盛。魏末隋初,北方以此显者更多。计自魏中叶至隋初,习此者有昙准、昙无最、慧光、圆通、道凭、道慎、宝篆、灵询、僧妙、道安、法上、昙延、慧藏、灵裕、慧海、融智、慧远、靖嵩等。
约在孝文帝世,北方习《涅槃》者特多。此经来自凉州,可见元魏佛法与凉州关系之密切。释僧范因听《涅槃》而出家。初学《涅槃》,顿尽其致。后复就慧光学,著《涅槃疏》。因变疏引经,制成为论,故称为《涅槃论》。释惠顺亦初听《涅槃》,后复就光师出家,以决所滞。道凭亦早学《涅槃》、《成实》等,后乃从光学律。释灵询亦少习《成论》、《涅槃》,后亦学于慧光。据此可见《涅槃》乃当时所常讲。慧光大师,备通经论,为当世所宗。故学《涅槃》者亦从之受业。光师著有《涅槃疏》。门人法上及再传弟子慧远,均特以此经擅名。而隋僧灵裕曾学于道凭,亦善《涅槃》,并作经疏。
北齐法上,一时名匠。年九岁得《涅槃经》,披而诵之,即生厌世,遂从禅师道药出家。 (此不知是否即前文之徐州僧药) 出家后曾潜居林虑山,诵《法华》、《维摩》。入洛讲《法华》。后值时俭,衣食俱乏。上专意《涅槃》,无心冻馁。后投慧光,受具足戒。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为国僧统。著作中有《佛性论》二卷。卒于周大象二年,年八十六。上之弟子慧远, (事略见后) 齐隋之间,推为泰斗。则为《地论》而兼《涅槃》之学者。《续僧传》谓其本住清化, (寺名,在泽州高都。) 祖习《涅槃》。寺众百余,领徒者三十,并大唐之称首也。其著作中有《涅槃疏》十卷。而其《大乘大义章》,常归宗《涅槃》也。但北朝末年,最以《涅槃》知名者为昙延。《续高僧传》谓唐释玄会“自延、远辍斤之后,作者祖述前言,唯会一人,独称孤拔。”据此则昙延、慧远之《涅槃》学之见赏与流行,可知也。
昙延者,蒲州桑泉人。少听河东僧妙讲《涅槃》。僧妙讲解斯经,以为恒业。延深悟其旨,遂出家。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思惟》等诸部。及周武毁法,遁居太行。隋文即位,又到长安,帝师事之。开皇八年卒,年七十三。隋唐之际,其弟子善《涅槃》者甚多。延作有《涅槃疏》十五卷。 (除上述各疏外,北周宝篆亦有《涅槃疏》。)
北方四宗
判教之事,不知起于何时。今所知者,最早有慧观法师,曾分顿、渐、不定三教。 (《天台法华玄义》十上) 则判教之说,约在北凉昙无谶法师之时也。又判教之事,所据经典,各家不同。最流行者,为五时之说。此则出于《大涅槃》,而此经昙无谶所翻,且又观师之所服膺也。又《华严》称为顿教。出此经时,慧观法师必亲与胜会。 (译于慧观所住之道场寺) 及南北朝末造,《华严》盛于海内。地论宗人判教者至为繁多,则因此经亦其根本典籍也。至若《法华》会三归一,综合诸教,纳于一轨,则判教诸说所借之基本理论,故此经亦非常重要也。 (慧观著有《法华宗要》)
南北朝判教异说极多。诸书所载, (如慧远《大乘义章》一,吉藏《大乘玄论》卷一、卷五,智者《法华玄义》十,法藏《华严探玄记》一及《分齐章》卷一,窥基《法苑义林章》卷一等。) 分歧不一。然较而论之,南学简要,判教之说既不盛行, (如梁武即非难五时之说) 且不复杂, (刘虬五时七阶虽繁,然此说已加入北方《提谓》伪经,非纯粹南说) 灌顶记天台所传南三北七 (谓判教十家,南三家北七家。) 之说,不但北有七家,而南之三家,亦均只分为三,所谓顿、渐、不定是也。北有七家,可见判教之盛行。且于分顿、渐、不定以外,复有多说。其分之繁,异于南朝。此亦或因北学深芜,穷其枝叶欤。
印度佛典出世先后不同,各有其立义之宗旨,学说之背景,于是陈义纷繁,而有二乘诸部,性相各宗。及经论东流,研读者多,又各抒其所见,而异说并兴。判教之说,盖求于印度佛典之分歧,作一整理统一之区画。又欲于依判者之宗义,以平章中国流行之异说,而定于一尊。其包举既广博,而计划亦至伟大。中国宗派之形成,实凭藉于此。天台、华严、地论诸宗之成立,本在北方。而华、天二派之判教为其整个学说之骨架,至为重要。盖亦北方风气之所酿成。故其判教乃由抉择北土诸说而成也。 (如圆教不见于南人判教,而北方有之。又天台传北方禅师亦判教。其一分有相与无相大乘。而无相为楞伽等。特指楞伽为无相,此必为禅宗初起之说。而禅师亦判教,可见北方此事之盛行也。)
判教之事,不但与宗派之成立至有关系。而研究判教之内容,亦可知时代流行之学说、研究之经典为何。盖判教者之所采取,必为当时盛行之经典与学说,故实其时佛学情形之反影也。隋唐章疏, (古藏《大乘玄论》、《中论疏》,慧远《大乘义章》及《天台法华玄义》、《华严探玄记》等。) 均述北方之四宗说。此说称为地论师所立。 (《大乘玄论》) 亦谓为光统 (慧光) 之说。 (《法华玄义》及《中论疏记》。又光亦谓有三宗说。) 光师乃高齐时北僧领袖,地论之最大师也。又谓 (及《中论疏》。) 此为大衍寺昙隐师 (《探玄记》及《分齐章》。) 之说。昙隐乃光师之弟子。安澄《中论疏记》虽亦言此是光律师说。但又云魏时道辨略标四宗。道辨者乃魏孝文帝时僧人。则此说不但为势力最大之地论师所用,而且其来源已久远也。
四宗者谓因缘 (又谓名立性宗) 、假名 (又名破性宗) 、不真 (又名破相宗或诳相宗) 、真 (又名显实宗或常宗) 初谓《毗昙》,二谓《成实》,三谓《般若》四论,四谓《涅槃》《华严》 (《天台玄义》,《华严分齐章》) 及《地论》, (《大乘玄论》) 四者除《般若》四论外,均为北方之显学。慧远《大乘义章》收集广博。然亦只陈《毗昙》、《成实》、《地论》、《涅槃》诸经义,则北方佛学之风,亦可以知矣。
一谓毗昙,是因缘宗。 (《法华玄义》解曰,指毗昙六因四缘。) 《中论疏记》一曰:
一因缘宗,二谛诸法,无有自性。因缘起作,以为俗谛。理本寂灭,以为真谛。但凡夫妄情,计有定法。空此妄情,故云色即是空。后人詺毗昙宗。
按毗昙者谓沙婆多部。沙婆多说一切诸法皆有自性。故《大乘义章》叙此宗云:
言立性者,小乘中浅,宣说诸法各有体性。虽说有性,皆从缘生,不同外道立自然性。此宗当彼阿毗昙也。
安澄所言此宗二谛亦复非是。《义章》谓毗昙立事理二谛。文曰:
初 (亦作“约”,误。) 宗之中,事理相对。事为世谛,理为真谛。阴界入等,彼此隔碍,是其事也。苦无常等十六圣谛,通相之法,是其理也。
慧远所述,按之《毗昙》,实有所据。安澄所叙第一宗,疑日人之误传也。 (安澄所引《肇论述义》,乃日人之书。)
二谓成实,是假名宗。 (《法华玄义》云指《成实》三假) 《疏记》曰:
二假名宗,万法虽殊,相假而有,皆无其实,但有名用,故名为俗。此假名法,体性寂灭,名之为真。凡假藉缘,其体寂灭,故云色即是空。后人詺成实宗。
此与远师所述相同。文曰:
言破性者,小乘中深,宣说诸法虚假无性,不同前宗立法自性。法虽无性,不无假相。此宗当彼成实宗也。
又曰:
第二宗中因缘假有,以为世谛。无性之空,以为真谛。
三谓般若,是不真宗。 (《分齐章》云:说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实等。) 《疏记》曰:
三不真宗,一切诸法,无有实体,似同幻梦。业力机关兴鼓成立,名之为俗。俗幻梦虚诳不实,本来寂灭,以为真谛。幻梦色体无名无相,故云色即是空。后人詺三论宗。
《义章》所载略同,但较为切实。文曰:
破相宗者,大乘中浅,明前宗中虚假之相亦无所有。如人远观阳炎为水,近观本无。不但无性,水相亦无。诸法像此,虽说无相,未显法实。
又曰:
第三宗中,一切诸法妄(亦作“异”,误。)相之有,以为世谛。无相之空,以为真谛。 (下略)
四为真宗。 (《法华玄义》云:常住佛性,本有湛然。《分齐章》云:明佛性法界真理等。) 《疏记》曰:
四者真宗。世法梦幻,义非孤起,托于真理,离真无妄,妄由真起。是故经云,生死者依如来藏。然有二义,一者世谛妄想故空,理非是真。二者其体真实寂灭,是故是空,理是真妙。
《义章》所言亦相同。文曰:
显实宗者,大乘中深,宣说诸法妄想故有。妄想无体,起必托真。真者所谓如来藏性。恒沙佛法,同体缘集,不离不脱,不断不异。此之真性缘起集成生死涅槃。真所集故,无不真实。辨此实性,故曰真宗。
又曰:
第四宗中,义别有二,一依持义,二缘起义。若就依持以明二谛 (原无“谛”字,今补。) 者,妄相之法,以为能依。真为所依。能依之妄,说为世谛。所依之真,判为真谛。然彼破性破相宗中,有为世谛,无为真谛。今此宗中,妄有理无以为世谛。相寂相有,为真谛也。若就缘起以明二谛 (原无“谛”字,今补。) 者,清净法界如来藏体缘起造作生死涅槃,真性自体说为真谛。缘起之用,判为世谛。
按慧远《大乘义章》本为其时佛学之概论。而四宗之说,包举各宗,则又北朝佛法概论之概论也。研究北土之学者,宜首就此发明也。
《毗昙》之翻译
六朝之所谓《毗昙》,其所包含甚广泛。如《舍利弗》、《阿毗昙》及迦旃延《八犍度》均属之。但如《三论玄义》曰:
而《阿毗昙》是十八部萨婆多部。
是《毗昙》者盖谓属于一切有部 (萨婆多,华言一切有。) 也。一切有部之本论,通称为《八犍度》。即唐译之《发智论》。次要则为释此之《毗婆沙》。而六朝人所最研究者为法胜之《阿毗昙心》,及达磨多罗 (法救也) 之《杂心论》。兹列隋以前所译之《毗昙》于下:
《阿毗昙甘露味论》二卷 尊者瞿沙 (一切有部论师) 造,魏吴失译。
《鞞婆沙论》十四卷 尊者尸陀槃尼造,苻秦僧伽跋澄所出,难提录为梵文,佛护译传,敏智笔受,此又称为“《广说》”。亦即“《十四卷毗婆沙》”。
《阿毗昙八犍度论》三十卷 尊者迦旃延子造,苻秦僧伽提婆出,与唐译之《发智论》同本。
《阿毗昙心》十六卷 苻秦建元十八年道安曾令鸠摩罗提婆译之。及苻坚死后,僧伽提婆在洛更出十六卷。及提婆游庐山,又译《阿毗昙心论》四卷。据《开元录》,十六卷者乃法救之《杂心论》。四卷者乃法胜之《心论》。
《阿毗昙心论》四卷 东晋时僧伽提婆在庐山出,即法胜所造。
《舍利弗阿毗昙论》二十二卷 姚秦昙摩耶舍与昙摩崛多共译。
《杂阿毗昙心论》十三卷 东晋法显、觉贤共译,即法救之作。
《阿毗昙毗婆沙论》六十卷 北凉浮陀跋摩译。原序谓因乱失四十卷,只存六十卷。此与唐译之《大毗婆沙》同本。
《杂阿毗昙心》十三卷 宋伊叶波罗等共译,即法救之书。
《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 宋僧伽跋摩译,即法救造者。
《众事分阿毗昙论》十二卷 宋求那跋陀罗与菩提舍共译,此即《品类足》。
《六足阿毗昙》一卷 宋失译。
《立世阿毗昙》十卷 陈真谛译。
《法胜阿毗昙心论经》六卷 优波扇多造,北齐那连提黎耶舍与达摩阇那共译。
此外真谛译之《俱舍论》,非纯粹有部《阿毗昙》,不列入。
《毗昙》之研究
观上所列,《毗昙》之昌,始于苻秦之道安。安公在关中译经时,其所作经序中之“毗昙”一语,均指罽宾来僧所译,自为有部之论藏。而《高僧传·竺道潜传》,谓潜之弟子竺法友尝从师学《阿毗昙》,一宿便诵。推其年岁,应在安公入关之前。其所谓《阿毗昙》者,亦不知为何。但一宿便诵,当卷数不多,或魏吴失译之《甘露味论》也。安公在关中出有部论后,关中大乱。提婆渡江,其学颇少时行于江南。匡山慧远、道生、慧持,建业慧观、王珣等颇弘有部,已详第十一章第十六章中。但不久什公来,弘大乘,《毗昙》殊少闻研习者。
但观晋末及刘宋亦常译《毗昙》,则此学自为时人所比较注意者。宋齐二代北方罕有精者。而南朝有多人。
法业,居建业南林寺。善大小品及《杂心》,为弘《华严》有名者。
慧定,居建业中兴寺。善《涅槃》及《毗昙》。
昙斌,居建业庄严寺,从法业受《华严》、《杂心》。
僧镜,在京下定林寺。《祐录》载其《杂心序》,似即其所著《毗昙玄论序》。据序文,求那跋摩译《杂心》时,镜曾参与。镜并善《法华》、《维摩》、《泥洹》及作《实相六家论》。
昙机,在会稽,善《法华》、《毗昙》。
慧通,住京冶城寺,制《大品》、《胜鬘》、《杂心》、《毗昙》等义疏。
成具,在江陵,善《十诵》、《杂心》、《毗昙》等。以上诸人,均列在宋时。
僧渊,在济州,曾从僧嵩受《成实》、《毗昙》。但渊尤为《成论》大家。
僧慧,在江陵,其师为昙顺。顺为远公弟子,能讲《涅槃》、《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
慧基在会稽善大乘诸经,当亦知《毗昙》,如下说。
智林在建业,后返高昌,乃三论学者,著《阿毗昙杂心记》。以上在南齐时。
观上所列,殊少著名之大师。而法业、僧镜、僧渊、智林均不以《毗昙》为其特出之学。且宋时善之者少,而齐时更衰落。 (北方只僧渊一人) 梁时南方有道乘、僧韶、法护 (《续传》有传,以《毗昙》教学者。即《僧传·僧盛传》之僧护。) 法宠、法令、慧集、智藏及靖法师 (兴皇从学) 慧开等,亦多非一时之杰。惟智藏为南方名僧,但仍《成实》大家,兼以《涅槃》驰誉者也。其专研《毗昙》之有功绩者为慧集。《僧传》谓集在会稽,为惠基法师弟子。惠基之师为僧伽跋摩,即宋代译《杂心》之人也。《传》继曰:
后出京止招提寺。复遍历众师,融冶异说。三藏方等,并皆综达。广访《大毗婆沙》及《杂心》《犍度》等以相雠校。故于《毗昙》一部,擅步当时。凡硕难坚疑,并为披释。海内学宾,无不毕至。每一开讲,负祑千人。沙门僧旻、法云并名高一代,亦执卷请益。今上 (梁武帝) 深相赏接,每请开讲。以天监十四年还至乌程,遘疾而卒,春秋六十。著《毗昙大义疏》十余万言,盛行于世。
按前此所研之《毗昙》,多为《杂心》。至慧集始搜求《婆沙》及《犍度》之大部。共著疏至十余万言,学者千人,庄严僧旻、光宅法云均从听讲,其成绩可观也。 (陈时高丽人智晃在扬都,善有部,见《续传·昙迁传》。)
但约同时,北方之《毗昙》尤大盛。宋齐二代,北方佛学较衰,义学不振。《毗昙》亦然。但北方,大德灵裕曾从安、游、荣三师听《杂心》。游者当即智游,慧嵩亦曾从听《毗昙》、《成实》。安、游、荣三法师,乃当齐时北方之善《毗昙》者也。
慧嵩者,高昌国人。少出家。尤玩《杂心》。已为彼国所重。高昌王欲使释门更辟,献嵩与其弟于魏,丞相高氏重之。时智游论师,世称英杰,嵩从之听《毗昙》、《成实》。学成在邺、洛宏化。法上为僧统,见重于北齐文宣帝。嵩以慧学腾誉,频以法义陵之。乃徙于徐州,为长年僧统。仍居彭沛,大阐宏猷。江表河南,率遵声教。北齐天保中卒于徐州。嵩统解小乘,世号“《毗昙》孔子”。弟子有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均为名僧。而有志念,尤为不世之杰。志念弟子之善《毗昙》者,亦复多人。故彭城慧嵩,乃北方《毗昙》之重镇也。
释志念,学问极博,非专业《毗昙》者也。其师有通《智论》之道长,善《地论》之道宠,及《毗昙》孔子慧嵩。其讲学恒先开《智度》,后发《杂心》。当时北方《成实》元匠之明彦,特率其弟子洪该等三百余人,躬听志念讲《心论》。 (当即《杂心》。) 《僧传》并曰:
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业犍度》中,脱落四纸。诸师讲解,曾无异寻。念推测上下,悬续其文。理会词联,皆符前作。初未之悟也。后江左传本,取勘遗踪,校念所作,片无增减。时为不测之人焉。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盛行于世。
据此则念于二论中或尤以《杂心》擅名。《僧传》列其弟子之知名者二十余人,均隋唐之大德,此中未必均善《杂心》。但北方《毗昙》之盛,先由慧嵩,继以志念,应无疑也。
兹列表示慧嵩之毗昙学之系统于下: (嵩念等弟子之不知其善《毗昙》与否者,不列入。)
志念卒于隋大业四年,其弟子有慧休,唐初元匠。此后慧休弟子之玄奘法师,大译有部诸论。但《毗昙》之研究,唐世实不盛。而自梁末至隋初,则精此者多。《法华玄义释签》所言:“江南盛弘《成实》,河北偏尚《毗昙》。”此当指南北朝之末叶。其时净影、慧远作《大乘义章》,每先列《毗昙》、《成实》,而归结于其所宗之《地论》、《涅槃》。此外未专列余家,即此亦可见《毗昙》之为人所重视也。但河北之偏尚《毗昙》,在梁以后。而江南之盛弘《成实》,始于梁以前。且《成实》之势力堪称大国。而以《毗昙》较之他家,仍仅可谓为附庸也。
北方之《成实》师
自罗什译《成实》以后,北方义学当甚衰落。又史书失载,仅知彭城僧嵩传授此学于僧渊。渊之弟子道登、慧纪 (亦作“记”) 、昙度,均善《成实》。魏孝文帝师事道登,喜《成实论》。有释法贞者,少居洛下广德寺,为沙门道记弟子。及至年长,善《成实论》,深得其趣。法贞与僧建、慧聪、道寂同师道记,穷研数论,并明五聚。 (《成实》) 时人目建为“文句无前”,目贞为“入微独步”。 (上见《续传》) 其师道记当即《成论》师慧纪。计贞等受学年代,应在孝文帝之世。 (贞死于梁普通二年,年六十一。) 及宣武帝,魏土佛法盛行者为《地论》、《毗昙》、《涅槃》以及禅法、净土等。《成实》之学,想不甚见重。然自此后,南北学术上交通益盛。《成实》之学,又由江左流入北土。如智脱,江都人,原为邺下颖法师弟子。后又听江都强师《成实》及《毗昙论》。又闻丹阳庄严寺爝法师《成论》独步,并创新义。脱往从之。爝师亡时,深相付嘱。脱后为陈隋诸帝所重。脱修论疏四十卷。又删正梁代琰法师《玄义》十七卷。讲《成论》、《玄文》各五十遍。又有道庄,建业人。初受彭城琼法师之《成论》。释法论南郡人,初在青溪亦研斯论。而新罗释圆光航海至金陵,听僧旻弟子讲,兼研《成论》。 (上均见《续传》) 凡此数僧,均在陈隋之际,于南方学《成实》,而后乃至北方也。盖在北朝末叶,斯论复多研求者。此中当以彭城慧嵩及渤海明彦为尤要。嵩善《数论》,《成实》名僧灵裕从之受《成实》。明彦则史称为《成实》元绪。按嵩以《毗昙》命家,而彦亦曾率弟子洪该等三百人受学于《毗昙》师志念。盖《成实》本出于《婆沙》,而当世《成实》流行,似亦由于《毗昙》研究甚盛也。然《成论》努力至隋后,为他宗所夺。虽在唐初犹有研《成实》者,如明彦之弟子慧休、洪该,该之弟子道杰、怀素、彭城寺慧开之弟子道庆及道宗、敬脱等。然已入颓风,不复振矣。
《十地经论》之传译
法相宗经典,我国自刘宋初渐多翻译。如求那跋多罗出有四卷《楞伽》及《解深密》之一部,其最著者也。及至梁代,传来更多。南北分为两宗。在北者为地论宗,依世亲之《十地经论》得名。在南者为摄论宗,依无著之《摄大乘论》得名。北方法相宗之译家为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其学极盛一时。南方译家为真谛,实尽量输入世亲之真传。惟初则南僧多不信无尘唯识,颇不能广布。然赖其弟子之努力,及与北方《地论》人之相契合,迨隋世而大盛。至唐玄奘,而此学如日中天矣。
《十地经论》乃世亲菩萨所作。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译于洛阳。有崔光序。略云:
以永平元年,岁次玄枵,四月上日,命三藏法师北天竺菩提流支,魏云道希,中天竺勒那摩提,魏云宝意,及传译沙门北天竺伏陀扇多,并义学缁儒一千余人,在太极紫庭译出斯论,十有余卷。 (现存本十二卷) 斯二三藏并以迈俗之量,高步道门,群藏渊部,罔不研揽。善会地情,妙尽论旨。皆手执梵文,口自敷唱,片辞只说,辩诣蔑遗。于时皇上亲纾玄藻,飞翰轮首,臣僚僧徒,毗赞下风。四年首夏,翻译周讫。
《三宝记》引《李廓录》 (作于永平年中) 曰,初译宣武皇帝御亲于大殿上,一日自笔受,后方付沙门僧辩 (《开元录》作“僧辩等”) 讫了。是翻译此论之始,极见重视也。又据崔序,译人乃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二三藏。 (即执梵本口唱者) 而佛陀扇多则任传语之责。 (即译梵为华者)
但据《房录》卷九,叙勒那摩提译经事曰:
初菩提流支助传,后以相争,因各别译。
而《续高僧传·菩提流支传》叙三人译经情形曰:
当翻经日,于洛阳内殿,流支传本,余僧参助。其后三德。 (谓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及佛陀扇多。) 乃徇流言,各传师习,不相询访。帝弘法之盛,略叙曲烦。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时兼异缀。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此皆谓三人译经因相争而各别译。《十地经论》原有三本,经后人合为一本也。但据《续高僧传·慧光传》曰:
勒那初译《十地》,至后合翻,事在别传。光 (慧光) 预蝀其席,以素习方言,通其两诤,取舍由悟,纲领存焉。自此《地论》流传,命章开释。
《续高僧传·道宠传》曰:
魏宣武帝崇尚佛法,天竺梵僧菩提流支初翻《十地》,在紫极殿,勒那摩提在太极殿,各有禁卫,不许通言。校其所译,恐有浮滥。始于永平元年至四年方讫。及勘雠之,惟云“有不二不尽”,那云“定不二不尽”,一字为异,通共惊美。
据此则别译者只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二人。而其原因或由于奉敕别翻,恐有浮滥;或由两诤,误于流言,则颇难断定。或者因二人相争而奉敕别翻,以观二僧之才学,亦不可知。但《十地经论》为地论宗之正典,地论宗当时分南北二派。慧光师勒那,道宠师流支。其派别殊异,当已于译经时已见之。
相州北派学之传布
北天竺菩提流支者,于永平初到洛阳。宣武帝甚重之。后敕居永宁寺。及魏分东西,随孝静帝迁居邺都。前后译经三十部,合百一卷。其房内梵本可有万夹,译出稿本满一间屋。其所出重要法相唯识典籍如下:
《十地经论》十二卷 世亲造
《深密解脱经》五卷
《入楞伽经》十卷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 世亲造
《无量寿经论》世亲造
释道宠,原名张宾,为国学大儒雄安生之弟子。后出家广寻藏部。及《十地经论》传译时,宠访留支,求其深极。乃授《十地》,典教三冬。随闻出疏。出而开学,声唱高广。邺下荣推匠成。学士堪可传道者千有余人。其中高者僧休、法继、诞礼、罕宜、儒果等是也。 (诸人均无传,惟僧休见于《灵幹传》中。) 而又有志念者,为隋朝名僧,亦曾从宠受学。志念之弟子知名者甚多。
相州南派学之传布
中天竺勒那摩地者,以宣武帝正始时至洛邑,译《法华论》 (世亲造) 等三部。并译《十地经论》。其慧解与流支相亚而不相能。说者谓曾教示三人,房、定二士授其心法,慧光一人偏教法律,故光实传其法相之学也。 (此据《道宠传》,但佛陀扇多亦为之师,详上节。且此事与光学于佛陀,事几全同。)
释慧光者,地论宗之元匠,亦四分律宗之大师,且亦禅学之名僧也。俗姓杨氏,定州长庐人也。年十三,随父入洛。四月八日往佛陀禅师所受三归。诵经曾若夙习。旁通博义,穷理善谈。出家后,时人号之为圣沙弥。佛陀亦谓其非常人。若受大戒,宜先听律。有道覆律师,创开《四分》,制疏六卷,但是科文。至于提举宏宗,无闻于世。故光之所学,惟据口传。四夏乃讲《僧祇律》,听徒云合,又从辩公参学经论。后于勒那摩地等译《十地》时,光预其席。自此《地论》流传,命章开释。《四分》一部,草创斯基。其《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并疏其奥旨,而弘演道。《胜鬘》、《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皆有注释。又再造《四分律疏》百二十纸。后代引之以为义节。并《羯磨戒本》咸加删定。又著《玄宗论》、《大乘义律章》、《仁王七诫》及《僧制十八条》。先在洛为国僧都。后在邺为国统。北齐时卒于邺大觉寺,年七十。即当陈时也。其弟子昙隐、洪理、道云等均为四分律宗之名家。
传谓慧光弟子众所推仰有十人。拣选行解,入室惟九。有儒生冯衮,光乃将入众中。又谓道宠在道北教牢、宜四人。慧光在道南教凭、范十人。故世传慧光门下有十哲。十哲之名,道凭、僧范二人外,不能明指。此外其弟子有法上、惠顺、灵询、僧达、道慎、安廪、昙衍、昙遵、冯衮 (或十哲之一) 及上言之昙隐等。
此中以法上为上首, (故或亦十人之一) 俗姓刘氏,朝歌人也。幼师道药禅师出家。投慧光受具足戒。既慧业有闻,众乃陈请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并著文疏。年阶四十,游化怀卫,为魏大将军高澄奏入在邺。魏齐二代,历为统师,纲领将四十年,四万余寺,咸禀其教。高句丽国,亦闻其风。年八十六时,卒于邺之西山合水寺,在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日,即陈宣帝太建十三年也。撰《增一法数》四十卷,《佛性论》二卷,《大乘义章》六卷,又《众经录》一卷。
法上之弟子知名者法存、融智、慧远三人。而以慧远为最有名。净影寺释慧远者,本姓李,敦煌人。寓居上党之高都。出家年满进具。依法上为和上,顺都为阇梨,光师十大弟子并为证戒。又就大隐 (即光弟子昙隐) 律师听《四分》。末专师上统。七年回洞至理,爽拔微奥。及周武帝灭齐,在邺集僧议废教,远独抗诤。毁法后,慧居诵经。及隋文帝登极,复在洛阳弘法。开皇七年敕召六大德入关,远为其中一人,并从有学士二百余人,中有大德十人。后居长安之净影寺,四方投学者七百余人。虽高僧同莅,而莫高于远。卒于开皇十二年,时陈亡已四年矣。远七夏时在邺开讲《十地》,自后常讲。随讲出疏,《地持疏》五卷,《十地疏》十卷,《华严疏》七卷,《涅槃疏》十卷,《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并勒为卷部。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合二百四十九科。本住清化, (寺名,在上党。) 祖习《涅槃》。寺众百余,领徒者三千。并唐时称首。其在隋唐,弟子之见于记载者多至十九人,而灵㻧、慧迁均善《地论》者也。
法上之弟子融智,事实未详。然融智弟子靖嵩,则至有关系。融师常讲《涅槃》及《地论》。嵩从之学。后于周武法难,避往南方。先是真谛译世亲著书,讲授少闻。嵩在建业,常诣真谛之弟子法泰决疑。数年之中,精融《摄论》、《俱舍论》。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余部,皆总其纲要。后移居彭城。嵩盖兼学北之《地论》、南之《摄论》,使江淮通润,化移河北。摄论宗遂及于北方。嵩曾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三生死》等“玄义”。其弟子有智凝,亦曾受学于慧远,凝之弟子僧辩,则玄奘法师从问《摄论》者也。
光之弟子僧范,十哲之一,造疏甚多,亦一家之作。道凭者,亦十人之一,讲《地论》、《涅槃》、《华严》、《四分》。而其弟子灵裕,则最知名。灵裕本姓赵,定州巨鹿曲阳人。投赵郡明宝二师出家,于慧公学《四分》,从道凭三年学《地论》,从安、游、荣等三师听《杂心》,嵩、林二师学《成实》。隋时召入长安,众所属望。大业元年,卒于相州演空寺,年八十八。自年三十即存著述,有疏论杂文五十余种,及经序等。又有诗评并杂集等五十余卷,兹以太繁,不详述,亦可谓盛矣。
又慧光之弟子有昙遵,遵之弟子有昙迁。迁后为北方摄论宗师。 (见下) 亦融合南摄论宗与北地论宗者也。而唐有慧休者,曾师灵裕及昙迁,玄奘法师亦曾从之问《摄论》。
真谛之年历
地论摄论二宗,虽俱为法相唯识之学。然南方真谛,实得无著、世亲之真传。故陈隋之际,北方地论学者,多转而治摄论。真谛或为世亲之的传,专以弘其学为旨志。彼约于四十八岁时到中国南海。又二年至建业。梁武帝欲请其译经,因侯景之乱未果。后飘流闽越各地,常思西去。终止广州,刺史欧阳怳父子优礼之。后广译经论。以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迁化。自梁武之末至陈宣帝初年,凡二十三载,所出经论记传,将共三百余卷。计谛来华,先恰值中国南方变乱,流离转徙,未尽所怀,屡欲西反。幸遇欧阳父子之优容,可以安居,弟子渐多。虽欲延之还建业,乃扬辇硕望,恐夺时荣,上奏陈帝曰:“岭表所译诸部,多明无尘唯识。言乖治术,有蔽国风。不隶诸华可流服。”南海新文,因有藏陈世。 (上语见《谛传》) 故真谛赍《摄》、《舍》诸论,远来敷化。初遇梁乱,后历陈朝,二十余年,通传无地。虽云译布,讲授无闻。 (上语见《靖嵩传》) 真谛殁后十九年而陈亡。其弟子散处江南,亦未多得信奉。至北方昙迁、靖嵩南来,始见其学可补北方地论师之所未知,乃亟为宣扬,真谛之学,乃得光大。
兹考各书,作真谛年历如下: (字井伯寿《印度哲学之研究》第六册,有《真谛传研究》,又苏公望亦有《真谛翻译及事迹考》,载《微妙声》杂志中。)
梁武帝大同中,因扶南献使还返外国, (《南史·扶南传》,大同五年复遣使献生犀。又言其国有佛发长一丈二尺。诏遣沙门释昙宝随使往迎之。) 敕直后苴破虏监张记 (本传作“直后张氾”,《开元录》“后”作“省”。) 随往扶南,求请名僧,及大乘诸论,杂华等经。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来华。
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 (大同十二年四月改元) 真谛年四十八岁。八月十五日到达南海 (广州) ,即往京邑 (南京) 。沿路所经,乃停两载。 (本传云,承圣三年“还返”豫章,疑谛赴京曾留豫章。)
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年四十九岁。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年五十岁。
闰八月, (据陈垣《朔闰表》是年闰七月) 始达建业。 (本传。但僧隐《金光明序》作太清元年。慧恺《摄论序》则谓在二年。) 帝躬申顶礼,于宝云殿供养。欲翻经论,乃因侯景叛乱,不果宣述。 (是年八月侯景叛,十月至京师。) 乃步入东土。 (《金光明序》及本传)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年五十一岁。
当仍在东土,后到富春。 (时在本年,或明年。)
太清四年(公元550年),年五十二岁。
富春令陆元哲招沙门宝琼 (《瑜伽论记》作“择琼”,误。当时有二宝琼,一建初寺乌琼,一彭城寺白琼。) 等二十余人请三藏,在其宅翻《十七地论》,只得五卷而辍。 (《瑜伽论记》卷一,《三宝记》卷一及本传。)
同年又译《中论》一卷,《如实论》一卷, (诸录载之。《反质论》、《堕负论》应均为此论二品之别生。)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 (《仁寿录》谓于广州译) 《三世分别论》一卷。 (《三宝记》卷十一。又《三宝记》,谓同年出有十八部论,但《开元录》此即谓《部异执论》系陈时译。)
太清五年(公元551年),大宝二年,天正元年,年五十三岁。当乃留富春。 (十一月侯景受禅称帝)
大宝三年(公元552年),承圣元年,年五十四岁。
侯景请还建业。在台供养。三月侯景兵败东遁。京邑渐安。十一月,元帝乃即位于江陵。真谛止于金陵正观寺, (原为天监时译经之所,见《续传·僧伽婆罗传》。) 与愿禅师等二十余人,翻《金光明经》。 (本传)
本年或次年释道谅引其子来见,三藏为命名吉藏。 (见《续传·吉藏传》,时藏年约四五岁。)
承圣二年(公元553年),年五十五岁。
二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县长凡里杨雄宅别阁道场仍译《金光明经》。依所翻经本次第,以为七卷。时法师在都稍久,言语略通。沙门慧宝传语,萧碏 (《三宝记》作“梁”,一作“桀”。) 笔受。(上据僧隐《金光明经序》。《续传》谓去年师已在正观寺出此经,今不知何以更出。又序云:师译较凉译多四品。凉译只十八品,今有二十二品,《房录》并曰:“《广寿量品》后,慧宝传语,萧梁笔受”云云。据此疑去年所译乃凉译所缺之四品。今乃译其余诸品。此诸品已有凉译,故进行甚速,二十余日即讫也。)
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年五十六岁。
真谛于去年或本年至九江。 (《摄论序》) 二月“还返”豫章, (本传) 住宝田寺。为慧显等十余人出《弥勒下生经》一卷。同年在同寺译《仁王般若经》一卷, (上均据《房录》。) 及《疏》六卷。 (见圆测《仁王经疏》。《法经录》未言师译此经。并谓《仁王》为疑经。) 真谛于豫章逢警韶,为“翻《新金光明》并《唯识论》及《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朝授晚传,夜闻晨记。” (见《续传·警韶传》。此言“翻《金光明》”,误。且此所谓翻者,乃口授其文,并讲其义也。《金光明疏》或为警韶讲时所出。)
后往新吴, (本传) 住美业寺,译《中论疏》二卷,《九识义记》二卷,《转法轮义记》一卷。 (此见宋本《房录》,但《房录》云:“时在太清三年”,当误。)
又往始兴 (据《起信论序》本年在始兴出此论,并《玄文》等。但《起信》既可疑,序文亦不可据。时贤于此多有论列,兹不详叙。) 是年九月萧勃迁居始兴。 (此依《通鉴》)
承圣四年,大定元年,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年五十七岁。
绍泰二年,太平元年(公元556年),年五十八岁。
此二年中当在始兴。三藏所译之《随相论十六谛疏》一卷,谓在始兴出。又有《求那摩底随相论》一卷,或同时出。
绍泰三年,太平二年,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年五十九岁。
二月萧勃举兵度岭至南康,三月被杀。 (《通鉴》) 《续传》云,真谛后随萧太保度岭至于南康,当在此时。九月八日于平固县 (南康属) 南康内史刘文陀请译《无上依经》二卷。 (《开元录》引经后记。《房录》入永定三年误。)
按《续传》云:法师在豫章、新吴、始兴、南康,“并随方翻译,栖遑摩托”。又慧恺 (即智恺) 《摄论序》“末至九江及游五岭,凡所翻译,卷轴未多”。此均叙自承圣三年以来,法师游踪及事迹。
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年六十岁。
七月返豫章 (本传) ,于栖隐寺出《大空论》三卷。 (按真谛曾至豫章三次。《房录》于此论之译出未记年月。兹姑定在本年。) 次至临川郡出《中边分别论》三卷, (亦作二卷) 并疏三卷。 (《内典录》。疏当系是真谛撰,即是译论时之讲疏。)
后又之晋安,在佛力寺译出《正论释义》五卷。 (《房录》) 真谛曾译 (未知年代) 《宝行王正论》一卷,《正论道理论》一卷,此释论不知释何书。时智文法师同止晋安,故得“讲译都会,交映法门”。僧宗、法准曾于智文请益,是时当已见真谛。 (《续传·智文传》) 又有僧忍,时恐亦在晋安得面大师。 (参见《唯识论后记》)
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年六十一岁。
本年, (《房录》) 或去岁, (《内典录》) 译《立世阿毗昙》十卷。 (《内典录》言在始兴郡出。《大周录》言在广州及始兴出。所说歧异,不可解。)
真谛虽传经论,然本意不申。 (其时世亲法相经论未得传人) 遂欲泛舶往棱伽修国。道俗苦留,乃停南越。 (此仍指晋安) 便与前梁旧齿, (当系僧宗、法准、僧忍等。《续传·法泰传》云,三人并知名梁代。) 重核所翻。 (本传)
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年六十二岁。
仍停南越。
天嘉二年(公元561年),年六十三岁。
真谛因飘寓投委,无心宁寄。又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装大舶,欲返西国。然学徒留止,太守王方奢 (《开元录》作“万奢”。方字或本系万字,奢亦作赊。) 亦申邀请,乃暂止海隅。 (可见梁安在海边。按《续传》叙梁安事在译论之后,系因原文错简。盖自“至陈文帝天嘉四年”至“复疏宗旨”一段,系在自“而飘寓投委”至“时又许焉”一段之后。参看字井《研究》,及苏氏《年谱》。) 本年在建造寺译《谛节经》一卷,《义疏》四卷。 (圆测《解深密疏》引《真谛翻译目录》所言如此。但测疏又谓系保定年中“于西安故城内四天王寺”出。西安或梁安之误,而建造寺或亦名四天王,保定年则误。)
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年六十四岁。
因梁安太守王方奢之请“于建造伽蓝” (即建造寺) 五月一日重翻《金刚经》。“依婆薮 (世亲) 释论”,出《经》一卷,《文义》 (即疏) 十卷。九月二十五日讫。其时法师已善解华言,无须传译。对 (当系人名或原为“凯”字,凯、恺通用。若然则慧恺此时已见法师。《续传·道岳传》恺作凯。) 偕宗法师、法度等笔受。 (《金刚经后记》) 僧宗当系由晋安随真谛来此。九月发自梁安,泛舶西引。 (本传) 欲还天竺。 (《俱舍序》之言。又《摄论序》亦云“欲旋反旧国”。) 乃因风于十二月中旬飘抵广州。 (本传)
《摄论序》云,“后适闽越敷说不少”。此乃指大师在临川、晋安、梁安时事。又《俱舍序》云“值梁室将倾,时事纷梗,法师避地东西,垂二十载”。计自真谛到华至本年,共十六载。 (《法泰传》云,一十余年。) 广州刺史为欧阳頠。頠原附萧勃。与真谛当为旧相识。奉请为菩萨戒师,尽弟子礼。 (《摄论序》) 延住制旨寺,请翻新文。 (本传) 其世子纥亦信法,并礼事之。
天嘉四年(公元563年),年六十五岁。
真谛在制旨寺,正月十六日慧恺请三藏译《大乘唯识论》 (即《二十唯识》) 一卷,至三月五日竟。又翻外国义疏两卷,慧恺笔受。三藏行翻行讲,并更释本文,恺为注记,又得两卷。末有僧忍法师,赍北魏菩提流支所译,经恺雠校,知颇有异同。《本传》曰,天嘉四年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等“远浮江表,亲承芳问”。《法泰传》曰,泰与慧恺、僧宗、法忍 (当即僧忍) 等知名梁代。及真谛至南海,周访义侣,遂与宗、恺等“不惮艰辛,远寻三藏于广州制旨寺”。《续传》又曰,慧恺 (即智恺) “住杨都寺,初与法泰先后异发,同往岭表”。但按三藏于去岁十二月至南海,本年正月慧恺已亲承教。而僧忍则于三月 (译《摄论》时) 亦在广州。则诸人谓为真谛至广,乃远浮江表,同来岭表,必非事实。按慧恺《摄论序》自云:“恺昔尝受业,已少涤沈弊。 (恺序并云,曾三请师译《摄论》而不允,可见恺早已知师之学此论至要。) 服膺未久,便致暌违,今重奉值。” (指天嘉四年) 是恺早见真谛。至若僧宗、法准已遇师于晋安。僧忍则谓自晋安来。凡此诸僧,盖均可谓久游三藏之门下也。又慧恺谓携侄曹毗同来。 (《续传·真谛传》) 而《慧旷传》云,旷与“宗、恺、准、韻 (韻师不可考,或是韶之误,疑指警韶,但《续传》未言韶曾至广州。) 诸师,俱值真谛”。凡此诸人,盖均在南海近处,闻三藏行止,先后来从者也。 (或有已在广州者,慧恺恐即如此,参看《摄论序》可推知。又《法泰传》云:僧宗、法准、慧忍未听《摄论》。则三人到广州,在天嘉年后。) 南来广州相从弟子又有慧侃。 (有传) 其见师则不知在何时。
三月因欧阳纥请,出《摄大乘论》。三藏自译,慧恺笔受。与僧忍等共同禀学。十月文义俱竟,本论三卷,释论十二卷, (《法经录》载《摄论》十二卷或十五卷。十二卷指《释论》,十五卷乃合本论言之。) 义疏八卷。 (《续传·法泰传》出此论,“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制旨寺主慧智,征南长史袁敬德为经始檀越。 (《摄论序》)
九月广州刺史阳山公欧阳頠卒。子纥袭父爵位。 (《通鉴》) 十一月十日于制旨寺译《广义法门经》一卷。 (经后记谓出《中阿含》)
天嘉五年(公元564年),年六十六岁。
真谛自至广州,慧恺请翻讲《摄大乘》等论,经涉二年。法师又欲旋归,刺史欧阳纥留之。 (《俱舍序》) 恺与僧忍请翻《俱舍论》。以本年 (序作“四年”,误。) 甲申 (阙逢涒滩) 正月二十五日三藏于制旨寺自译,慧恺笔受。至《惑品》未毕,徙居南海郡内,闰十月 (本年十月闰,四年无闰月。) 文义究竟, (《续传·法泰传》云,翻此论十月便了。) 《论文》二十二卷,《论偈》一卷,《义疏》五十三卷。 (《房录》等有《俱舍论本》,当即偈或论文。) 刺史仍请于城内讲说。 (《俱舍序》) 时智敫 (亦作敷) 亦预讲席。
天嘉六年(公元565年),年六十七岁。
天康元年(公元566年),年六十八岁。
二月二日 (序谓天嘉五年柔兆之岁。但柔兆乃本年〔丙戌〕,非天嘉五年。) 从慧恺、僧忍之请,重译《俱舍》论文,再解义意。 (《俱舍序》) 《续传》谓恺延真谛于显明寺 (《续传·道岳传》谓此乃恺住寺) 重讲《俱舍》一遍,当即指此。
光大元年(公元567年),年六十九岁。
本年 (序谓“岁次强圉”,年干相符。) 十二月二十五日重译《俱舍》工毕,治定前本,始末究竟。长史袁敬 (《摄论序》作“敬德”) 其长子元友为经始檀越。 (《俱舍序》) 《续传·法泰传》云,“陈光大中僧宗、法准、惠忍 (当非僧忍) 等度岭就谛求学。以未闻《摄论》,更为讲之。起四月初,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当亦同年之事。《摄论》、《俱舍》均慧恺笔受。真谛云“吾早值子,缀辑经论,结是前翻,不应少欠。今译两论,词论圆备,吾无恨矣。” (《法泰传》)
《续传·真谛传》云,《摄论》依止胜相后疏, (后四品疏) 并未僧宗所陈,“大义无亏”。当是在此岁,宗师于恺师先记《义疏》之后四品加以增改。宗盖亦善《摄论》者也。
光大二年(公元568年),七十岁。
正月二十日在南海郡内从杨都定林寺法泰之请,出《律二十二明了论》,论本一卷,注记五卷,慧恺笔受。 (论后记) 僧宗等请慧恺讲《俱舍论》。道尼、智敫 (亦作敷) 等同门二十人,及其他成名学士七十余人听受。六月三藏厌世,至南海北山自杀。慧恺追至,道俗及欧阳纥均到。三藏休止王园寺。宗恺诸人欲延还建业。以京邑僧谗言不果。八月二十日,慧恺得疾遂死。讲《俱舍》至论文第四业品,义疏第九卷中绝。三藏大恸,与道尼、智敫及向等十二人,在法准之房,共传香火,令弘《摄》、《舍》二论,誓无断绝。三藏续讲,至《惑品》第三卷,亦病废。 (《续传》)
大建元年(公元569年),年七十一岁。
三藏寝疾,有遗文严正勖示因果,以之付弟子智休。正月十一日午时入寂。 (《房录》引《曹毗传》) 十二日于潮亭荼毗建塔。十三日僧宗、法准各携经论返入匡山。 (本传) 沙门法海末 (《房录》作“未”) 集师文,成为部轴。 (《房录》《内典录》)
真谛所出不悉译时年月之重要经典,有《三无性论》二卷,《显识论》一卷,《转识论》一卷,《无相思尘论》一卷,《大涅槃经论》一卷, (即《长寿偈论》,真谛高足法泰讲之。) 《决定藏论》三卷, (《开元录》) 《金刚般若论》一卷, (当即天亲释论) 《四谛论》四卷,《佛性论》四卷,《宝行王正论》一卷,《正说道理论》一卷,《十八空论》一卷,《成就三乘论》一卷,《意业论》一卷,《解拳论》一卷,《佛阿毗昙经》一卷,《遗教论》一卷, (法经录入疑) 《修禅定法》一卷,《僧涩多律》一卷,《部异执论》一卷, (即《十八部论》) 《金七十论》三卷, (即《僧伽论》) 翻《外国语》七卷,《婆薮槃豆传》一卷。其真谛所出之义疏,不悉年月者,有《如实论疏》三卷,《金光明疏》十三卷,《部异执论疏》十卷,《四谛论疏》三卷,《无上依经疏》四卷,《破我论疏》一卷, (此疑即《俱舍品义疏》别生) 《佛性义》二卷,《禅定义》一卷。此外有《众经通序》二卷。 (《房录》谓为真谛撰。但此或为出经序,弟子所撰,未必是出师手也。) 大概三藏所译有经, (如《金光明经》) ,有律 (如《明了》) ,有论 (如《摄论》) ,有释经论 (如《涅槃论》) ,有论释 (如《摄论释》) 。有时论偈单写别行。 (如《俱舍论偈》,及《唯识论后记》所录之偈文。) 若别于疏而言则曰经本, (如《金刚》) 曰论本。 (如《俱舍》) 至若义疏,则或为外国原有, (如《唯识论义疏》) 或为真谛所传之口义。 (此亦可谓为真谛所撰,如《摄论义疏》,其后四品僧宗所记。) 按真谛亦非仅翻译家,而实义学大师也。其出经时,行翻行讲。弟子记其师义,号为义疏, (如《摄论俱舍疏》) 或号为注记, (《唯识论注记》) 或称为本记, (《东域传灯录》真谛《仁王疏》注云:“诸疏云本记”。《东域录》并载云,“《金刚经》本记”云云。) 或称为文义。 (如《金刚经后记》称此经疏为“文义”。) 真谛所携贝叶梵本二百四十缚,陈时所译止是数缚,已得二百余卷。通及梁代,将及三百卷。其《华严》、《涅槃》、《金光明》梵本在建康。余多在广州制旨、王园二寺。 (《房录》引《曹毗传》) 真谛来华,遭时多难,迁徙流离,而译经已甚多,其教弟子甚为勤奋, (慧恺《摄论序》云禀学夙夜匪懈。《俱舍序》云,日夜相继。) 大师之精神,因非寻常也。
真谛弟子及《摄论》之北传
真谛之学在梁陈二代并不显著。梁时世乱,其道晦塞。陈时其弟子僧宗、慧恺欲延其至建业,而陈京名僧嫉之。《续僧传》又谓梁武帝宗崇《大论》兼玩《成实》,陈武帝好异前朝,广流《大品》,尤敦《三论》,故《摄论》之宗,亦未能大。
真谛弟子慧恺 (即智恺) 最著功迹。恺俗姓曹氏,在建业住阿育王寺。 (《明了论记》) 亦自扬都与法泰先后南往,奉祈真谛,住显明寺。助真谛出《摄论》、《俱舍论》等。并自讲《俱舍论》,未讫,遘疾而卒,春秋五十一,即光大二年八月二十日也。恺死,谛大哀恸。明年而真谛入灭。有曹毗者,恺之叔子。恺携至南中,受学《摄论》。谘承诸部,皆著功 。太建二年,毗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续讲《摄论》,成学名僧五十余人。晚住江都,综习前业。间讲诸论,听者多知名之士。随僧法侃、僧荣,皆资其学。毗并为真谛作《别历》。 (亦名《真谛传》)
真谛弟子法泰甚为知名,先在建业住定林寺。知名梁代。及真谛在广州,遂不惮艰险,至广州见真谛为之笔受文义,垂二十年。前后所出五十余部,并述义记。 (此所记年数部数均夸大) 谛又曾与泰译《明了论》释律二十二大义,并《疏》五卷。至陈太建三年,泰还建业。并赍新翻经论,创开义旨,惊异当时。其诸部中,有《摄大乘》、《俱舍》二论,词富理玄,惟泰虽屡演,道俗无受。独有彭城沙门靖嵩避地金陵,深得法泰之学。后还北土,大弘《摄论》。
又有循州智敫 (亦作“敷”) 者,先广听名师。真谛出《摄论》,为欧阳頠请宅安居,不护专习。及真谛翻《俱舍》时,始得预席。恺讲此论,敫与道尼二十人,并掇拾文疏,于堂听受。后往建业,又为广、循二州僧正。末在本州常宣《摄论》,至十余遍,达者二十五人。仁寿元年卒。撰谛之《翻译历》,始末指订,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广有成叙。
僧宗乃扬州僧人,善《摄论》。《疏》之后四品谓其所手定,并著《三藏行状》。真谛死后,与法准等各赍经论还返匡山。而道尼者亦住九江创宏《摄论》,海内知名。隋开皇十年,敕入长安,开悟弘多。慧休、道岳从之受学。道岳者奘师曾从之听《俱舍论》。而先与僧宗等在匡山者,又有慧旷。旷与宗、恺、准、韻诸师俱值真谛受《摄大乘》、《唯识》等论,《金鼓 (此字疑衍) 光明》等经。真谛涅槃,与同学僧宗栖匡庐,分时演说。又于湘、郢二州弘道,法化弥盛。
真谛之学先布闽越广州,智恺之功为首。及其死后,法泰传之建业,僧宗、道尼等弘之九江,曹毗传法于江都,智敫宣讲于循广。而靖嵩 (嵩事已见上文) 之北止彭城,道尼之入居长安,《摄论》固已北被矣。但北方《摄论》大师,靖嵩而外,实为地论学者之昙迁。
昙迁俗姓王氏,博陵饶阳人。年十三,父母嘉其远悟,令舅氏传授,即北齐中散大夫国子祭酒博士权会也。会备练六经,偏究《易》道。奇迁精彩,乃先授以《周易》,更授以《礼》《传》《诗》《书》《老》《庄》等书。但经一览,义无重问。后从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出家。时年二十有一。及受具从昙遵学。遵乃《地论》名匠慧光之弟子也。迁常鄙当世僧人驰骛世利。曰“学为知法,法为修行,岂以荣利即名为道!”遂隐居林庐山黄花谷中浮国寺。研精《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建国平齐,佛法颓毁。将欲保道存戒,密游金陵,止道场寺。时与同侣谈唯识义。后至桂州刺史蒋君之宅,护《摄大乘论》,以为全如意珠。虽先讲唯识,薄究通宗。至于思构幽微,有所流滞。今大部斯洞,文旨宛然。后随受禅,去住彭城,新旧交集,远近欣赴,郁为大众,始弘《摄论》。又讲《楞伽》、《起信》、《如实》等论,相继不绝。《摄论》北土开创,自此为始盛,转法轮于徐州广陵间。开皇七年,诏与弟子十人同入京,与洛阳慧远、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济阳宝镇、汲郡洪遵同集长安。时被优礼,而《摄论》初辟,请业者千数。沙门慧远领袖法门,亦来听经。承周毁法之后,文帝大开前禁,恢复佛光,多由听迁之言也。隋炀帝大业三年迁神,年六十六。所撰有《摄论疏》十卷。又有《楞伽》、《起信》、《唯识》、《如实》等疏,《九识》、《四明》等章,《华严明难品悬解》,总二十余卷。唐道宣谓自迁弘《摄论》,“传灯不绝,于今多矣”。则唐初法相宗之盛,或因昙迁致力最多。慧远为隋时僧中上首,亦致敬礼。远之弟子净辨、净业、辩相皆研《摄论》。北土之学《摄论》者,如道英、道哲、静琳、玄琬均为迁弟子。而唐玄奘之师慧休亦曾从迁学。总计陈末隋初,南之建业、九江,北之彭城、长安,均为《摄论》重地。而彭城靖嵩之弟子智凝传之蜀部。因是而瑜伽师学,遍中国矣。
《华严》之流行
北魏末叶,《地论》、《华严》之学甚盛,实开唐代华严宗派。《华严》大经,相传梵本有十万偈。中国译本有二。一晋译《华严》,有六十卷,谓仅二万六千偈。一唐译《华严》,有八十卷,亦只出四万五千偈。六十《华严》分八会,八十《华严》分九会。比较之约如下列:
(六十《华严》)
《寂灭道场会》 (四卷,二品。)
《普光法堂会》 (四卷,六品。)
《忉利天会》 (三卷,六品。)
《夜摩天宫会》 (三卷,四品。)
《兜率天宫会》 (十卷,三品。)
《他化自在天宫会》 (十四卷,十一品。)
《普光法堂重会》 (十四卷,十一品。)
《给孤独园会》 (十六卷,一品。)
(八十《华严》)
《普提场中说》 (十一卷,六品。)
《普光明殿说》 (四卷,六品。)
《忉利天宫说》 (三卷,六品。)
《夜摩天宫说》 (三卷,四品。)
《兜率天宫说》 (十二卷,三品。)
《他化自在天宫说》 (六卷,一品。)
《普光明殿说》 (十三卷,十一品。)
《普光明殿说》 (七卷,一品。)
《给孤独园说》 (二十一卷,一品。)
六十《华严》未出世以前,即已有大本中别生经之译出。惟尚未见《华严经》之名。六十卷本既翻译,始有《华严经》之研究。
六十《华严》出世之前,后汉支娄迦谶译有《兜沙经》,即第二会中之《如来名号品》也。晋时竺法护曾译《渐备一切智德经》,罗什译《十住经》,即第六会中之《十地品》也。晋僧卫作《十住注》, (《祐录》有序) 而竺法护、聂道真、祗多密,均译有《十地经》。亦属于《华严》之部。或谓即《华严·十住品》。晋道融作《十地义疏》,而晋宋间之善《十地》者,有昙斌、法安、僧钟、弘充等。
六十《华严》系佛陀跋多罗在建业译出。于晋义熙十四年三月十一日起首,元熙二年六月十日讫(公元418至420年)。译时法业充笔受,著《华严旨归》二卷。沙门昙斌等数百人承教。 (见《华严传》) 《华严》研究,滥觞由此。其时慧严、慧观均参译事。二人均罗什弟子。慧观判教,以《华严》为顿教。及求那跋多罗来广州,北止建业。后随谯王义宣至荆州,在辛寺讲《华严经》。或在稍后,而北方禅家玄高之弟子玄畅至江南。初《华严》大部,文旨浩博,终古以来,未有宣释。畅乃竭思幽寻,提章比句,传讲此经,畅其始也。齐刘虬判教为渐顿二教,亦以《华严》为顿教。齐文宣王抄《华严》大部为十五卷,设华严斋,并作书记其法会之盛,曰《华严斋记》一卷。可见均重视此经。但自晋至齐,达于梁朝,《华严经》类之研究仍不普广。故齐周颙有《十住》渊弘,世学将殄之语。 (见《抄成实论序》)
自晋至梁,南方固少有研《华严》者。同时北方此经习者则尤罕闻。惟《华严传》载沙门灵辩,顶戴此经入五台山,于熙平元年(公元516年)造《华严疏》。后经魏胡太后请入洛,至神龟三年功毕,成一百卷。 (此事完全确否不可考,惟《古清凉传》所记与此稍异。) 又灵辩谓住洛中融觉寺。此寺昙无最亦曾讲此经。 (见《伽蓝记》) 其弟子智炬通《华严经》,讲五十余遍,有疏十卷。 (见《华严传》) 按北魏熙平元年,即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五年,自六十《华严》译成至此时,约将百年。其中北方《华严》研究几无记载。南方盖其发源地,故习者稍多。然比之《成实》、《涅槃》,实极衰微也。
梁代以还,南北研究《华严》大盛。南土《三论》学者,兼研此典。玄畅始讲,而畅即善《三论》者。摄山相承,多讲之。 (已详第十八章) 然北魏末叶,尊重《华严》,乃有过于南方。其故当因其与《地论》之关系。又观于其时流行华严斋会及诵读,可知其在社会上之势力。隋侯白字君素,作《旌异记》,谓北魏太和初年代京阉官自惭形余,不逮人族,奏乞入山修道,有敕许之。乃赍一部《华严》,昼夜读诵,礼悔不息,夏首归山,至六月末髭须尽生,复丈夫相。遥状奏闻。高祖敬信由来,忽见惊讶,更增常日。于是大代之国,《华严》一经,因斯转盛。 (此见《续僧传》。至唐时《华严传》、《古清凉传》于此并多附益。谓阉官名刘谦之,入山乃五台,并作《华严论》六百卷。查《内典录》亦引《旌异记》此段,然未言及六百卷《华严论》,且未著录,可见其伪妄。) 而魏沙门法建在蜀志诵《华严》一藏。 (《续传》) 周普圆及弟子普济、普安,北齐慧宝 (《续传》谓其乐闻《华严》,遇一异僧诵《华严》。) ,均诵读《华严》。并著神功。灵裕弟子辩才、慧悟、昙义 (五台) 均讽诵此典。慧求顶戴此经三载。隋法念、 (智炬弟子) 法安、解脱、明曜 (三人均到五台) 均转读此经。 (以上均见《华严传》) 诸人诵读并显异果。而立华严斋会者始于齐文宣王。至隋有海玉构华严众。而普安 (即圆禅师弟子) 亦建大斋。唐益州宏法师志在《华严》,劝士俗以五十人或六十人为一福社。人各诵一卷。每十五日一家设斋,严道场高座,供主升座,余徒复位,各诵其经,毕而方散。 (见《华严传》) 想其所礼者,为卢舍那佛,或十方佛。亦且称佛名号,修普贤行,生贤首国,是亦往生说之一种。 (唐初道英临终时令诵《华严贤首偈》,见《续传》。) 观《高僧传》,诵读多为《法华经》。至魏隋之际,乃有读《华严》者,亦始行华严忏法,可见《华严经》受一般民众之信奉也。夫南北朝宋至梁朝,天下少研《华严》者。然梁末后至唐初,南北无论学僧或俗士,多所崇信,宜将有华严宗之成立也。
《地论》师宗《十地经论》。《十地经论》者,盖《华严经》第六会中《十地品》之释论也。译者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及佛陀扇多三人。中尤以勒那摩提与《华严经》最有关系。盖魏宣武帝曾敕其讲《华严经》,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内典录》) 而其门下慧光,《地论》元匠,亦于《华严》研究最有关系之人也。 (光亦曾受学于伏陀扇多,《义天录》载伏陀三藏有《华严指归》。) 《华严传》谓光听《华严》,妙尽隅奥。乃当元匠,恒亲讲授。又以为正教之本,莫过斯典,作疏四卷。 (上述灵辩、昙无最,均约与光同时。是否亦受《地论》家影响不可考见,故未列入此处。) 其弟子之知与《华严》有关者表列于下:
僧范 讲《华严》,并作疏记。
慧顺 讲《华严》,并撰疏。
道凭 讲此经。
昙衍 有疏七卷。
法上 弟子慧远善《华严》,从之学最久。
昙遵 有疏七卷, (见《华严传》) 其弟子昙迁、智润善《华严》。
道云 隋洪遵依嵩山云公习《华严》。遵有疏七卷。此上诸僧均在北方。
安廪 在建业,讲《华严》。
凡此均光师最大弟子。 (其余弟子之有名者,记载虽阙,或无不善此经者。) 由此时后,北方研究《华严》者极盛。相州灵裕,名僧也。曾作《疏》及《旨归》合九卷。系道凭弟子。 (名僧慧休,曾负《华严》,往就裕学。) 昙遵弟子昙迁,亦精研《华严》,作《明难品玄解》。 (此品在第二会中) 洪遵或为道云弟子,亦学斯典。灵幹当即昙衍弟子,志奉《华严》。同时洛阳净土寺有海玉法师,构华严众,志兴此典。请幹宣讲。隋时北方老宿,首推慧远,乃光之再传。曾作《华严疏》七卷。至隋南方摄山后裔嘉祥大师入关,平生亦曾讲《华严》数十遍,撰《华严经游意》一卷。此外北方之善此者,尚有并州慧觉、颖法师、 (见《续传·智脱传》) 净愿、道璨等,然其师承不明。总之,《地论》师居研究《华严》之首席,实亦可谓为《华严》师也。
《华严经》早传,与中国五台山有关。但中国《华严经》之重镇,在周隋之际则为终南山。盖周武灭法时,长安僧人多避难山中。 (如智说、普济、通达,见《续传》。) 如静蔼,知法难将临,携门人四十余人入终南山,东西造二十七寺。 (见《续传》) 僧人来居者当不少。有普安者,姓廓氏,京兆泾阳人。少依普圆禅师, (见前。普圆有弟子普济,亦读《华严》。) 晚投蔼法师。 (当即静蔼) 通明三藏,常业《华严》。读诵禅思,依之标拟。周氏灭法,隐于终南山楩梓谷西岐。于时京邑名僧三十余人,安均安置密处。自出乞食,不避严诛。蔼原藏义谷社映世家窑内,安请其到山。又引 渊 (原文作“静渊”,当误。) 同止山野。 渊者,姓赵氏,武功人。常问学于灵裕,即慧光之再传也。曾讲《华严》、《地持》、《涅槃》、《十地》。 (《华严传》列其名于讲解中) 屏迹终南,置寺结徒。寺名至相寺,普安常结华严社,甚著神异。而 渊则当以义学著。普安卒于大业五年,年八十。起塔至相寺之侧。 渊于大业七年在至相寺逝世。而此前有沙门慧藏,为隋朝六大德之一,徵入长安,住空观寺。平生习《十地》、《华严》等,而独重《华严》。于大业元年卒,葬于至相寺之前。至若法顺、智正、智俨均华严宗之祖师,亦均在终南。至唐初有弘智者,于大业初住至相寺,卒于永徽六年。亦讲《华严》、《摄论》等。《华严传》谓永淳二年至相寺沙门通贤 (亦作道贤。传中《普济传》之末有通师云云,或即此。) 居士玄爽、房玄德等 (原作“寺”) 并业此经。同至五台礼文殊,在并州童子寺得灵辩《华严记》,归遂流通。可见周末至唐,终南山为僧人聚居之所,而《华严》学者特多,且似以至相寺为中心焉。
唐沙门杜顺者, (即法顺) 世推为华严宗初祖。所居义善寺,距终南不远。才精神业,号曰神僧。有樊玄智,十六舍家投顺,习诸胜行。顺令读诵《华严》为业。而终南山至相寺智正,似即《地论》师昙迁高足。精于义学,制《华严疏》十卷。此二僧者同卒于贞观中。 (顺在十四年,正在十三年。) 《华严》宗二祖智俨,初从顺禅师出家,后学于智正。一方承北土之禅风,一方受《地论》之义学。而贤首宗门,由之奠定。关于贤首宗义与《地论》之关系,已入隋唐佛史范围,兹不能详。然概括言之,《地论》学实华严宗之古学。华严宗实《地论》师之后裔。而《地论》亦为古法相宗。(《华严》、《地论》之学,同为大乘有宗。)世传康藏国师 (《华严》三祖) 游长安时,参与玄奘译场,后因所见不同而去。 (见《宋僧传》) 此事若确,则实古学家人与新学大师之冲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