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一个很有诗意的佳节,同时也富有西洋人所谓罗曼蒂克,传奇性的味儿。我国历代的文人学士,每到中秋常要赋诗以度佳节。杭州在宋代繁盛甲于全国。当时的仕女们,每至阴历八月十三四直至十七八要到江边观潮,十五六要游西湖赏月,这是八百年以前的事了。现在我分作四段来说。
一、何日是中秋
南宋吴自牧著《梦粱录》有云:“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谓之中秋,月色倍明。”从科学上看来,中秋可以有两个定义:天文学上以秋分到冬至为秋季,所以中秋应在立冬,即是阳历十一月五号或是六号。气象学上以阳历九月、十月、十一月为秋季,所以中秋应在阳历十月十五六左右。这两个日期,统和阴历八月半相距甚远。可是西洋天文学习惯上把春夏秋冬四季起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实在不甚合理。倒不如中国天文学向例之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合于逻辑。若用中国天文家的方法分四季,则中秋应在秋分,和阴历八月半相距不远。秋分是阳历九月二十三。去年八月半在秋分后六天,今年八月半在秋分前六天。下面将要讲到秋分前后月望时有一种特别可以留恋的地方,所以我很主张保留这个中秋节。
二、月到中秋分外明
吴自牧《梦粱录》说道:中秋之夕“月色倍明”。这完全是诗人文士的幻想了。这种幻想到目前报纸上还是到处可见。去年中秋节,在上海《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上,登载着一篇描写中秋月的文章,大意说:“在我国各种岁令时节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要算中秋节了。平常的月亮够美丽了,中秋夜的明月,尤其大而圆,集合温柔、神秘、明媚、幽艳之大成,……平日的月亮,上升很早,甚至黄昏时分已悬挂在空中;但是一年中,以中秋的月出来最迟,大约要八九点钟,才从天边露出娇容来,似乎在月宫中刻意打扮,精心装饰,然后才出来和人们相见。”这一段话,完全是传统文学家的口吻,与实际事情太不符合了。
月亮究竟亮到如何程度?要晓得这一点,我们要以地球上所能看到最明亮的东西即是太阳为准,作一个比较。太阳在天顶时,在每方英寸平面上有六十万支烛光的亮度,普通用的洋油灯每方英寸四支到八支烛光,洋蜡烛每方英寸三支到五支烛光。而月亮在天顶时,她的光度每方英寸只有一又三分之一支烛光。月亮虽可普照半个地球,但在一定面积上光度甚小,所以我们在月光下看书是模糊不清的。月亮离开天顶愈远,她的光亦愈弱。这有两种原因在里面。第一,是太阳或是月亮离天顶愈远,则其离地平的角度愈小,而地面上每一单位平面所受到日月光的多少,是和离地平角度的正弦成正比的。第二,是在天顶时,日月光线经过地面空气的厚度来得少;到了天边时,日月光线要达地面,经过空气的层次要厚得多。假使在天顶时,月光到达地面所经空气厚度当作一,那么到月亮离开地平线三十度时,所经过的空气层就要两倍;到十度时,就要五倍半;到离地平线四度时,所经过空气层的厚度就要达十二倍半了。所经过空气层愈厚,被空气所收吸、反射的光线亦愈多,到达地面的月光自然愈少。而中秋的月亮,除非在热带中的地方,是绝不会到天顶的。
古人说:“冬日可爱,夏日可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冬天太阳离地平线低而夏天高。相反的,月望时月亮离地平线的角度,是以冬至附近为最高,夏至附近为最低。满月最亮的时候,实是在冬至的前后,即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左右。“一年几见月当头”,这就是月当头的时候。今年中秋月的高度,即离地平线的角度为五十四度五十七分。而阴历十一月十五日,月的高度为八十七度四十五分。若是空气一样透明,则十一月月中的月亮一定比八月中的明亮。一年之中,每逢望日,在秋分前后,月的高度适中,夏至前后,其高度较低,冬至前后,其高度最大,这由于黄道与赤道成二十三度二十七分的角度。当月望时,月亮与太阳位置正相对称。太阳到冬至,高度最低的时候,正是月亮最高的时候。月亮的轨道古称白道,和黄道相交只有五度九分的角度,这个角度的差数甚小,可以增减月亮的高度,但不会变更上述的原则。即从气候上看来,我国各地在仲冬的时候也比在中秋前后来得明爽。以杭州为例,云量和湿度有下列的比较。根据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二年的记录,杭州云量在阳历九月为百分六十九,十二月为百分六十五;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的记录,杭州绝对湿度,阳历九月为一六点八,十二月为八点九。总之,“月到中秋分外明”这句话,要改成“月到中冬分外明”,才比较合乎事实。
三、一年明月今宵多
这句诗也是指中秋月而言。但是实际若以明月照地上的时间来算,一年中仍以冬至前后的月望普照地面的时间为最久。好像以太阳论,夏至昼最长,冬至昼最短。满月正与此相反,冬至前后月照时间最长,夏至最短,中秋适介乎其间。大概中秋之夕从月出到月落不过十二小时,而如在北京的纬度,冬至月当头时,从月出到月落可到十五小时之久。
若以月亮之大小而论,肉眼是不可靠的。《列子》卷五有这样一段故事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时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月亮离地球距离平均二十三万八千英里,月亮在天边时离地面要比在天顶时远四千英里。所以无疑的,月亮在天边要比天顶时稍小一点,直径可差六十分之一。但是眼睛看来,月初上时好像要大得多,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天文学家对于这问题不比孔夫子高明,一向没有良好的答案。有人说在天边有房屋、山川、人物可资比较,所以见得其大,到了天顶,一轮明月,悬挂空中,反觉其小。这解答并不能满意。因为在海洋中,月出时水天相接,别无一物可资比较,亦看得大。到了近来,哈佛大学的生理学教授伯林研究这错觉,才知道与我们视觉神经有关。凡看物直看看得大,下看或上看看得小。假使一个人横卧在地上,就觉得天顶月亮大,天边月亮小了。至于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否比他月月望时大,可要看月亮绕地在近地点,还是在远地点。月亮离地心,顶远可到二十五万七千英里,顶近不过二十二万一千英里,大约为十九与十七之比。每二十七又百分之五十五天为一周期。1948年中秋节,月亮适在远地点左右,所以中秋的月亮,只会看得小,不会看得大。除非特别钟情于中秋月的人,那么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又作别论了。
四、中秋月何以特别受人注意
照上面讲来,中秋月既非分外光明,也非特别圆大,又不照临长久,那为什么受我国千余年的顶礼崇拜呢?而且,怀念留恋中秋月的,也不只是中国人,即使西洋人也特别看重中秋月,名之为“收获月”。这其中自有一个道理。去年中秋“大公园”的文里说:“中秋月出时姗姗来迟,有装模作态的样子。”这不免把中秋月看得贵族化了。实际中秋月是最平民化的,无论贵贱贫富雅俗均可共赏中秋月。中秋月的特点不在其出山迟,却相反地是因为中秋以后的月亮出来特别早。
假使我们把今年杭州(北纬三十度)中秋前后数天月亮出山的时间和正月十五即上元节前后数天月出的时间来比较一下,就可看出中秋月的特点了。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杭州上元节和中秋节月出时间表(地方时)
(注:依天文历1948年阴历正月和八月,月望统不在十五而在十六。)
从上表可以看出来,上元前后晚间月亮出来,每晚相隔时间要在一小时以上;而中秋前后月亮出来,每日相差只消二十六七分钟,从中秋到八月十八这四天,夜夜月上来统离黄昏不远,这是中秋月和旁的月望时不同的一点,也是中秋月优越的一点。中秋月有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这样解释。在温带里边日月行到春分点时,黄道和地平相交的角度最小,而日月的赤纬天天在增加,所以日月出来每天要提早。在春分时候,每天旭日东升要比前一天早半分钟。到中秋时月亮走近春分点,所以月亮出来的时间要天天提早。一年中平均而论,月圆以后月亮出来每日比较要延迟五十分三十二秒钟。但是中秋前后,只消延迟二十六七分就行了。中秋时节正值农民开始收获的时候。这时昼渐短而夜渐长,将近黄昏而有了月亮,可以帮助农民延长在田间多做几十分钟的工作。这对于民生不无裨益。所以西洋人称中秋月为收获月。我们的民族向来以农立国,四时伏节如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统和农民有关。中秋月之所以被崇拜着留恋着,想来和农民的收获有关。既没有传奇式的什么神秘,也没有诗人所想象千呼万唤不出来,娇滴滴贵妇人那么娇态,而是有一个极平民化的来源:就是帮助农民在黄昏时候做点手胼足胝的工作。所以中秋月是值得我们留恋的,而中秋节也是值得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