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鼠璞 | 戴埴 | 一卷。又名《戴氏鼠璞》。南宋戴埴(生卒年不详)撰。戴埴字仲培,桃源(今湖南桃源) 人。生平事迹不详。书中 “楮券源流” 一条,历陈庆元(1195—1200)、开禧 (1205—1207)、嘉定 (1208—1224)之弊,知其为南宋末年人。此书多为考证经史疑义及名物典故之异同,取周人、宋人同名异物之义,定名为《鼠璞》。全书分条记事,共九十八条。持论多为精审,如论彭祖房中、太公阴谋、苏轼非武王等,皆有见解。论性善恶一条,以荀子之学去其滓而水自清,有裨于后觉,认为荀子与孟子同功,立论颇为新颖。谓诗序丝衣篇引高子灵星之言,知有讲师附益之类,皆确实有据。书中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论麟趾为衰世之语,过泥序文; 论崖蜜字承惠洪之误,不知鬼谷子实无此文。虽有小疵,无伤大体。其他考证经史疑义、及正前人议论之失,一名一物,辨之必精。足资参证。今传版本有一卷本和二卷本,但条目无异。《百川学海》、《格致丛书》、《四库全书》为一卷本,《唐宋丛书》、《学津讨原》、《四明丛书》、宛委山堂《说郛》、《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分为二卷,《续知不足斋丛书》本作《戴氏鼠璞》二卷,商务印书馆《说郛》节本不分卷。 |
经义模范 | 佚名 | 不著编辑者名氏。前有王廷表《序》,称嘉靖丁未,访杨升庵於滇,得《经义模范》一帙,乃同年朱良矩所刻云云。考廷表为正德甲戌进士。是科题名碑有朱良、朱敬、朱裳、朱节、朱昭、朱方六人,未详孰是。以字义求之,殆朱方为近乎。方,浙江永康人,其仕履亦未详,所录凡宋张才叔、姚孝宁、吴师孟、张孝四人“经义”共十六篇。其弁首即才叔《自靖人自献于先王》一篇,吕祖谦录入《文鉴》者也。时文之变,千态万状,愈远而愈失其宗,亦愈工而愈远於道。今观其初体,明白切实乃如此。考吴伯宗《荣进集》,亦载其洪武辛亥会试中式之文,是为明之首科,其所作亦与此不相远,知立法之初,惟以明理为主,不以修词相尚矣。康熙中,编修俞长城尝辑北宋至国初“经义”为一百二十名家稿。然所录如王安石、苏辙诸人之作,皆不言出自何书,世或疑焉。此集虽篇帙寥寥,然犹可见“经义”之本始,录而存之,亦足为黜浮式靡之助。惟《刘安节集》载有“经义”十七篇,亦北宋程试之作,此集未载,或偶未见欤? |
训世评话 | 李边 | 《训世评话》是朝鲜早期一部非常独特的汉语课本。它既不同于当时朝鲜人学习汉语所常使用的“百、三、千”和四书五经等来自中国的汉语课本,也不同于朝鲜人自己编写的《老乞大》、《朴通事》等“会话体”汉语课本,是朝鲜人李边在采集中国及朝鲜古代“名贤节妇”故事的基础上,译以当时汉语白话,用“评一话体”编撰的一部汉语课本。因此,它无论是在朝鲜汉语教育史上,还是在中国近代汉语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
余师录 | 王正德 | 四卷。宋王正德撰。王正德其字号、籍贯、仕履及生卒年已均不可考。著有《余师集》共四卷。书前有王正德自序,称成书于绍熙四年 (1193)。书中辑前人评论诗文之语,上自北齐下迄于宋,然编次体例并不以时代为序。内容以常见者居多,也包括当时的遗籍。宋人论文,多区分门户,务为溢美、溢恶之辞。此书采集众说,不参论断,去取之间,颇为不苟。据序称:“是书《宋志》不著录。《文渊阁书目》载王正德《余师录》一部,一册,亦久无传本。惟载于《永乐大典》中,首尾虽完备,却不分卷数。今约略篇页,定为四卷。”有《永乐大典》本。 |
修辞鉴衡 | 王构 | 诗话与文论汇编。二卷。元王构撰。上卷论诗,下卷论文,采集宋人诗话、笔记、杂记而成,是元人对宋人诗文评价的辑录之作。王理《序》云:“《修辞鉴衡》之编,所以教为文与诗之术也。”又云:“尚辞者义亏,植意者事逸。义亏竭塞,事逸耗枯,皆不足以达辞辅理,于道则眊矣。”王构辑录宋人诗文评语,意在提供一种写作的“鉴衡”,即意与辞之间的谐调、双美。比如卷一,既引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诗以意为主”说,又引葛立方《韵语阳秋》“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粘皮骨”,即可见全书主旨之一斑。《修辞鉴衡》的另一价值,即宋人散佚诗话,多赖以保存。如《诗宪》,《蒲氏漫斋录》等。《诗宪》据郭绍虞《宋诗话考》,为南宋时书,作者本山谷、惠洪、范温说诗,明确揭示“夺胎”之法与“蹈袭”、“因袭”、“转易(翻案)”的区别与联系,是宋人诗学中极有价值的理论。《蒲氏漫斋录》关于江西诗派的“点化”一法,也有甚准确的评说。对研究两宋诗学颇有裨益。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最初用修辞这个熟语正名本学的,却是元代王构(肯堂)。”认为王书虽不甚精,但可作修辞专书的滥觞。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则认为《修辞鉴衡》不能视为第一本修辞专书,第一本应是《文则》。 |
文则 | 陈骙 | 我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二卷。南宋陈騤(kui)著。《文则》所谓的“文”,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包括诗在内的文学与应用作品,狭义则指文辞。它虽可宽泛地列入文学理论著作,但所论着眼于句法、修辞、用语、文体等细处小处。共六十二条,显得比较烦琐,体例也比较杂乱,有时则不乏精辟见解。所论的依据及举例均本之于先秦诸子与六经。《文则》论及为文的一般原则,如主张语言协调,简洁,不可强搜古语以叙今事,以意为主,等等,都较为允当。其论句法,如助词的作用,倒装句法的功能,以及文辞的上下相接、彼此交错等等,都较细致,为过去所少见。在修辞方面如论比喻以达其情,罗列了直喻、隐喻、类喻、诘喻等十种方法,可谓辨析细微,发前人所未发。最后论“序”、“说”、“问”、“记”、“传”、“解”、“辩”、“论”等近二十种文体,都从六经、诸子中寻其渊源所自。这种各类皆备于先秦之说,上承刘勰,下启章学诚之论。《文则》的弊端,一是过分琐细,二是多为“死法”,但毕竟是古代句法、修辞学较早、较集中的探索,对后人有启发意义。要重视作品语言文字的提炼、修饰、安排,以便更好地达意抒情,这是我们应予把握的精神实质之所在。至于书中所讲的种种方法,既不必一意遵循,亦不必一概否定。 |
文原 | 宋濂 | 明代文章理论著作。宋濂著。《文原》分上下篇。上篇推究文章的来源,论文的本体。“吾之所谓文者,天生之,地载之,圣人宣之。本建则其末治,体著则其用章。”下篇探求写作的方法,指出“为文必在养气”。剖析文章的利病,以“四瑕八冥九蠹”为文患。四瑕:雅郑不分之谓“荒”,本末不比之谓“断”,盘骸不束之谓“缓”,旨趣不超之谓“凡”。八冥:訏者将以疾夫诚,椭者将以蚀夫圜,庸者将以混夫奇,瘠者将以胜夫腴,粗者将以乱夫精,碎者将以害夫完,陋者将以革夫博,眯者将以损夫明。九蠹:滑其真,散其神,揉其氛,徇其私,灭其知,丽其蔽,违其天,昧其几,爽其贞。宋濂论文,试图探本穷源,合文理,事功,文章三者而为 一。他说:“故凡有关民用及一切弥纶范围之具,悉囿乎文,非文之外别有其他也。然而事为既著,无以纪载之,则不能以行远,始托诸辞翰,以昭其文。”文的作用在于表现物理,发明事功。宋濂认为,“气与天地同”。“养气”即是培养客观实在所固有的气势。“人能养气,则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当与天地同功”,因而能够写出经天纬地之文。 |
国学丛刊序 | 王国维 | 王国维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在今天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旧学问的代表人物,因而也留给很多人一种抱残守缺的老古董的印象。然而事实上,王国维为学极为博通而“新潮”,善于吸收西方的方法论和新知识,比如写过有关西方逻辑学的“辩学”,写过探讨能量守恒定律的“势力不灭论”,甚至他的二重证据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考古学方法的影响。因此,真正的学者应该是博览周知,不拒中西古今,同时也知道博观约取,摭优为我所用的。王国维这篇“国学丛刊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自己学问的知行原则与方法,值得后辈学人学习。 |
文学小言 | 王国维 | 王国维《文学小言》共17则,最初发表于《教育世界》第139号(1906年12月)。结构上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13则论抒情文学,后4则论叙事文学,堪称是王国维早年的一部文学总论。 |
雪宧绣谱 | 沈寿 | 《雪宧(yi)绣谱》是清末民国初年刺绣大师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的绣谱,她开创了“仿真绣”技法,作品在海外受到了意大利皇室等的嘉奖;在全国各地开办绣校,尤以南通女红传习所最为出名;在生命的后期,完成了这本《雪宧绣谱》。 |
龙经 | 王晫 | 昔师旷作《禽经》,浮邱公作《鹤经》,朱仲作《贝经》。下至水虫,有《龟经》。而龙为水族之长,则未见有谱为经者,予乃作《龙经》 |
岭海兰言 | 区金策 | 区金策编著的《岭海兰言》,对养兰之理法研究颇深,说理贴切,含意精深,读之如含橄榄回味无穷。每章每节均有精妙之理。“序言”首句:“天下之理,一而已”。养兰如能真正明白“一”的道理,可谓精矣。 |
吕氏杂记 | 吕希哲 | 又名《侍讲杂记》、《侍讲日记》,二卷。北宋吕希哲(1039—1116)撰。书中杂记经史百家、释道之言及朝野遗闻轶事。看似融儒佛道为一家,实质则重儒。如记顾临使北之对,谓为世教者当重儒;又谓祖孔宗孟,学之正也,苟异于此,皆学之不正;又记司马光辟佛之语;又斥老子剖斗折衡之说,深辨孔子非师老子;又极论礼乐之不可废等等,皆以儒家思想为宗,兼收佛道等百家思想。书中对王安石父子无贬,个别事稍有微词,不持门户之见,颇多可取。其他所记家世旧闻、朝廷掌故等,多可与史传相参考。书中还载有许多诗话,颇为珍贵。此书成书后,不知何时刻版,后佚失,唯散见于《永乐大典》中,卷帙不可考。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各韵中抄出,重新编为二卷,以广其传。今传尚有《指海》丛书本。宛委山堂《说郛》本作《傅讲杂记》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作《侍讲日记》,不分卷。 |
罗氏识遗 | 罗璧 | 十卷。北宋末南宋初罗璧(生卒年不详)撰。罗璧字子苍,自号默耕,新安(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书中前定一条,引陈抟“寒在五更头”之谶语,称第五庚申后又十五年,北宋灭亡,可知此书成于南宋时期。书中又谓宋代文章多粹,自程颢、程颐发明孔孟之说,便觉欧、苏气象不长,又谓孔夫子之道至朱熹而集大成,诸家经解自朱熹断定,然后一出于正等等,可知罗璧是朱熹学说的忠实信徒、传布朱熹学说的学者。此书于经史百家、朝野遗闻等,无所不论,无所不考。大体说来,征索旧文,皆有依据,考据精核,颇多可取。但书中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论养老之制,谓《礼记》袒而割牲、执酱而馈等数语为委巷之谈,排诋经书,殊无忌惮。又谓公羊高、梁赤皆姓姜,亦属杜撰。又谓班史原于刘歆,引葛洪《西京杂记》后序为证,不知葛洪序谓刘歆有汉书一百卷者,自汉魏以来绝无是说,罗璧轻信伪书,尤为疏舛。此书虽少有错误,但多数皆有根据,足资参考。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本作 《识遗》十卷,《学海类编》、《碧琳琅馆丛书》、《芋园丛书》本作《罗氏识遗》十卷,宛委山堂 《说郛》节选本作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 |
芦浦笔记 | 刘昌诗 | 《芦浦笔记》10卷,宋刘昌诗撰。据作者自序所称,此书“凡百余事,萃为十卷”,今本卷数仍旧,但仅有87条,则已有所散佚。本书内容偏重于考据,“凡先儒之训传,历代之故实,文字之讹舛,地理之变迁,皆得溯其源而循其流”。上自先秦典籍,下至宋代典章制度,以及作者所闻见之遗闻轶事,都有记载或考证。由于作者知识广博,态度认真,文中颇多创见。如第1卷“约法三章”条,谓《汉书·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句当在“约”字下断句,“约”字不应作省约解;第10卷“杜诗句差”条,辩杜甫《觅胡孙》诗之错简;第4卷“心经”条,驳欧阳修《集古跋》题《多心经》之误等等;均有所见,且言之成理。另外如第2卷“内长文”引《汉书·武帝记》元朔三年大赦天下诏书中“夫刑罚所以防奸也,内长文所以见爱也”两句,从魏晋以来通行本都是如此,“内长文”3字不知何意,张晏和颜师古强作解人,谓“长文“是”长文德”之意,刘昌诗据古本《汉书》,知“内长文”当作“而肆赦”,3字皆讹。此说极为有理,但今天的标点本《汉书》仍作“内长文”,没有注意到刘昌诗的这条考辩。本书保留了宋代的一些珍贵史料和佚文,如第9卷张械的《悫斋铭》就不见于本集。第5卷的《赵清献公充御试官日记》,为北宋嘉祐六年(1061)的进士考试编排官日记,是一份宋代科举的实录,对于研究北宋的科举制度很有参考价值。此书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
留青日札摘抄 | 田艺蘅 | 明代笔记。39卷。田艺蘅撰。田艺蘅字子艺,钱塘(浙江杭州)人。是田汝成之子。该笔记今存有万历年间刻本。前有万历元年(1573)刘绍恤序、蒋灼序。该书中不少记述,有助于了解嘉靖、隆庆以后社会风气的变化,如卷3记述吴地男娼风气之盛,卷27记述僧尼杂处、道俗混淆,以及假扮师姑奸骗妇女等。从这部笔记也能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如卷1记述隆庆二年(1568)讹传朝廷选绣女,以至许多人家“女子七八岁以上,二十岁以下,无不婚嫁,不及择配,东送西迎,街市接踵,势如抄夺”,卷4记述查抄刘瑾、钱宁、江彬、严嵩等人家产,备列细目,数量惊人。这些皆是研究明代社会生活的旁证资料。至于他关于“文有似拙而实妙者,《史记》也;诗有似拙而实妙者,乐府也”的议论,关于“近时俗学皆尚三苏文字”,以至一士子假造苏子言论,考官也不知晓的记述,对研究明代诗文也有助益。该书卷7为《玉笑零音》,曾以单本行世。卷中皆是采取一些新奇故事,纬以俪语,读来颇有文学情趣。另外,卷21关于祝英台的记述,早于他书,可供民间文学研究者考稽。总之,本书内容较为广泛。该书曾收入《纪录汇编》,题作《留青日札摘抄》,仅选录4卷。 |
岚斋集 | 李跃 | 《岚斋集》,李跃撰。《新唐志》著录二十五卷,《宋志》著录一卷,似已残佚。李跃生平不详。《侯鲭录》卷八引其佚文,叙及唐末干符至干宁间无宗相,可见作者当为干宁(894―897)以后人。从现存残文片断,约略可知原书当记逸闻故事,不涉神怪。书今不存。 |
困学斋杂录 | 鲜于枢 | 元代笔记。1卷。《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将本书编入子部杂家类。本书的明抄本原未题撰人姓氏,应系元人所撰。后因据元人鲜于枢自号因学民,书房号困学斋,所以判定为鲜于枢作。按书中所记有不少是涉及元代名流如廉希贡、杨果、撖举等人的,其经历与鲜于枢并无抵触之处,而元代前期的名流又没有别的以“困学”为号,所以这一提法已为学术界所接受。本书是作者随笔所记的见闻与感想,内容没有顺序,从名人逸士直到金石古物鉴藏都有所涉及,从文字之间可以领略到元代前期的风习,“具有雅人深致,非俗士所能伪托”(《四库全书总目》)。本书是流传较广的元代笔记,《说郛》(宛委山堂本)及《古今说部丛书》所收,题为《相学斋杂秒》;《养素轩丛录》所收,题为《困学斋杂记》。本书除有《四库全书》本,常见版本还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兰言述略 | 袁世俊 | 四卷。清袁世俊撰,卷首为“艺兰总说”。内分花晶、花性、种类,培养、名贵、杂说,纪事等项,记述兰花的品名,技艺和事典。其中纪事项下,记载道光后植兰名家事迹,情况尤详,为其他记兰之书所不及。世俊字忆江,江苏苏州人。据文献记载和调查访问资料于光绪二年(1876)成书。有光绪二年刻本,光绪二十三年袁仲蔚重刻本。 |
兰谱 | 高濂 | 《遵生八笺》中列有“兰谱”一则,兰谱中附有“种兰奥诀”,“培兰四戒”,“雅尚斋重订逐月护兰”12首。 |
兰蕙小史 | 吴恩元 | 《兰蕙小史》是近代兰艺历史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兰谱。吴恩元、唐驼先生将自己毕生选育培植的兰蕙铭品尽数收录书中 |
黄氏菊谱 | 黄省曾 | 黄省曾,字勉之,举嘉靖乡试,从王守仁,又学诗于李梦阳,以任达驰终身于书无不览,详闻学、近古无比。有《四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崇山人集》等,菊谱首刊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夷门广赎》丛书,民国间上海涵芬楼据此本影印,《丛书集成》收人此本。 |
江南鱼鲜品 | 陈鉴 | 清代陈鉴撰。陈鉴,字子明,南越人。全文600余字,记述鲥鱼、刀鰶、鲤、鳊鱼、鲟鱼、鳢鱼、鮰、鲫鱼、面条鱼、黄鱼等20多种产于江南地区的水产鱼类的性味、形体,间及一些饮食方法,是研究江南沿海居民饮食生活的重要史料。 |
雚经 | 蒋德璟 | 文象聿兴,爱仿鸟蹄,沮诵仓颉,作大慧观。八九既还,极妙穷实,斯殊体矣。蒋德璟曰:鹳赘,雈误,萑非,瞿妖,今从古文作雚。一名堕羿,见《尔雅》注,一名鹍鸡,见《穆天子传》拄。一名冠雀,见华峤《汉书》。一名负釜,见陆机《疏》。一名负金,以其喜负日飞,日色如金,见《诗考》。一名黑尻,一名背灶,一名皂裙,见陆机《疏》。一名旱群,以天旱则群飞,见《合璧事类》。亦名皂帔,见《博雅》。 |
缸荷谱 | 杨钟宝 | 《缸荷谱》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部荷花专著,作者为清代上海人杨钟宝(字瑶水),自序题记于嘉庆戊辰(1808)。全书一卷,约2800字。有农学丛书本、艺海一勺本和农荟本。这是我国植物学史和农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专门论述缸荷的品种及其特征和树艺技术的著作。文字流畅且简明扼要。论述精辟、具体。反映作者不仅汲取了历代人民对荷花品种培育的经验,而且更有作者亲漪缸荷的心得体会,从实践中总结出来,故而读之使人颇得要领。是一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缸荷品种和树艺专谱。在我国植物学史、农学史上应有其相应的位置。《郑堂读书记》认为此书为荷谱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