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金石要例 | 黄宗羲 | 清·黄宗羲撰。一卷。宗羲 (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馀姚 (今属浙江)人。清兵南下,曾召募义兵进行抵抗,被明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不仕,讲学著书以终。此书为补潘昂霄《金石例》一书之缺失而作。谓潘书虽举例,却未著为例之义与坏义之始,又有不必例而例之等,故摘其要领,为之辨正。全书凡为例三十六则,后附《论文管见》九则。考据较潘书为细密。对于从写作角度来了解古代碑志铭文之体例,有所帮助。而《论文管见》尤具参考价值。其中论文特别强调“性情”,认为人们写作时,只要有了真挚而充沛的感情,便能写出好的文章,“凡九流百家以其所明者,沛然随地涌出,便是至文”,如果“其中无可以移人之性情者,所谓刳然无物也。”极力反对舍本求末地追求章句:“所谓文者,未有不写其心之所明者也。心苟未明,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揭示了写作中的根本问题。同时,也很强调作者个人的文学修养在创作中的重要性,重视艺术表现;主张要多读书,以为“学文者须熟读三史八家”,“读万卷”。有影印《四库全书》本,《金石三例》本、《金石四例》本。 |
陈文纪 | 梅鼎祚 | 八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南朝至陈而终,文亦至陈而极敝。其时能自成家者,诗仅阴铿、张正见,文则徐陵、沈炯以外,唯江总所传稍多。此编兼其陈,隋诸作,割并于陈,以足卷帙,未免有违史家;但梅鼎祚既取南北朝文通为编次,以成系列,倘缺其一代,则源流始末有所未详,是以不得已之变例。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
北齐文纪 | 梅鼎祚 | 三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 《文纪》,此为其一。北齐著作,刑劭、魏收居首,其余零篇短札,取备卷帙而已。书中所采自正史以来,不过 《文苑英华》、《艺文类聚》诸书。缘在流传本少,搜集为难,非其网罗未备。其首列高欢、高澄,亦同《西晋文纪》而滥登三祖。他如侯景报高澄书,史明言王伟撰;文宣即位告天文,史明言魏收撰;天宝元年大赦诏,《艺文类聚》明言邢劭撰,而不归操笔之人,竟冒署其所代,有违史家惯例。而 《颜氏家训》各自为书,史志相沿著录,即使全文裁入已有伤体例,何况仅录其叙致篇首四、五行。是为疏漏甚多。据崇祯戊寅周镳序梅鼎祚所辑《文纪》称,自东晋以下,皆梅鼎祚殁后所刻;其中多草创之稿,其后人又未尽是正而刊之,遂至于此。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
寒山帚谈 | 赵宧光 | 书学论著。二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明赵宦光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该书原为撰者《说文长笺》中的一种。《四库提要》以为《说文长笺》穿凿附会,而且引据疏舛,颇为小学家所讥,然而其中的篆文笔法则有其精湛之处,因而被析出并受到后人的重视。书首有撰者小引二则,其中谈到其书所由自出,云“古有以白垩帚作字,一时兴到,遂得佳书,及以善毫楮墨更作,翻去之远矣,故知兴到作书,乃述书第一义,能事不迫,与知者道,敝帚何爱焉。因作帚谈。”该书正文两卷。上卷四篇,一为权舆,谈十五种书法的起源;二为格调,谈笔法结构;三为力学,谈字功书法;四为临仿,谈书法学习的累积。下卷也四篇,一为用材,规定作法器用;二为评鉴,谈辨识及其深浅;三为法书,讨论古代法帖;四为了义,讨论书家密谛。总体上看,正如余绍宋所说,该书“持论颇为精到详尽,自抒心得,不甚依傍前人,诚临池家所当一读也。”后附“拾遗”一卷,是书成之后的续作,阐发未尽之意,故在每条下注名正篇的篇名,以备分属诸篇。又附一卷为“金石林甲乙表”,及“金石林绪论”。该书有《说文长笺》本、《四库全书》本及《美术丛书》本,及若干钞本。 |
广川书跋 | 董逌 | 宋代金石学著作,收录作者在铜器铭文和碑版铭刻上的题跋。董逌撰。传世以明毛晋校刊的汲古图本最为通行。董逌(生卒年不详),字彦远,宋东平人。在政和年间(1111—1118)官至徽猷阁待制,建炎(1127—1130)以后,曾附张邦昌为官。还撰有《广川画跋》6卷。本书10卷,书末附有铭刻摹拓及图象之类。全书金石并列,按时代编次。前4卷以殷周青铜器为主,其间或杂以石刻如石鼓文、诅楚文,等等,跋近60则。第5卷以后以碑帖为主,跋近140余则。因是按时代排列,所以中间也杂有铜器铭文如新莽权等,但为数不过数件而已。碑帖的最后附有宋人数帖,论断考证皆极慎当,为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书中所收殷周铜器,多出于《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都是当时传世的重器。董逌对铜器年代的断定,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比较精审的。作者不通古文字而多牵强于礼书,是其不足之处。鉴别石刻真伪,如断定滕公石椁铭、孙叔敖碑之不可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是认为例如石鼓文为周成王时物等等,则是误解了文献的记载。 |
分隶偶存 | 万经 | 二卷。书论。清代万经撰。经(1659—1741年),字授一,别字九沙,浙江鄞县人,万斯大之子。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自幼濡染家学,博通经史,兼精金石学,工于汉隶,雄视江南。恐隶法失传,广采书法、金石著述及正史、文集、地志等不下百家,收录关于分隶的论述和自己的见解,于雍正九年(1731年)成书。前有陆耀、胡德琳、施养浩三序。上卷六篇,首作书法,次作分隶书法,次论分隶,次论隶、分、楷所由起,次论汉唐分隶异同,次汉魏碑考。下卷为古今分隶书家姓氏,列秦代程邈至明末马如玉等三百一十二人并小传,均采自旧书,惟马如玉传为万经所撰。后附梁文友(泓)、万福二跋。在“论隶、分、楷所由起”中,对隶、八分、楷书的起源及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唐以前,隶楷合为一,唐以后,隶与八分分为二。”“汉魏碑考”共列汉魏碑二十一种,皆为万经自藏,俱注明立碑时间、碑存地点、艺术风格,一一评骘。有乾隆二十四年(1769年)原刊本、《四库全书》本、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本等。 |
法书考 | 盛熙明 | 书学论者。八卷。元盛熙明撰。揭傒斯序言其成书于至顺二年(1331年)。盛熙明,生卒无考。龟兹人,家移居豫章(今江西南昌)。清修谨饬,笃学多才,工于翰墨,通六国书。曾经游历四明(浙东),补《陀落迦山考》,有诗云“沦州到处即为家”。该书前有虞集、揭傒斯、欧阳玄序,后有朱彝尊跋。八卷皆有二、三子目。卷一“书谱”,中设“集评”、“辨古”二子目,“集评”辑前人评论唐以前书家二百四十六人;“辨古”则摘录书评并举列古代法书碑帖,辨证其真伪优劣。卷二“字源”,分“梵音”、“华文”二子目,“梵音”下列“梵书”十六声三十四母,“蒙古书”四十二母等,与法书无关;“华文”下摘录许慎《说文》序及张怀瓘《书断》。卷三“笔法”,分“操执”、“挥运”二子目,也都是抄摘已成之文,较它卷更为芜杂,又多采有伪籍。卷四“图诀”,分“图诀”、“偏旁”二子目。卷五“形势”,分“布置”、“肥瘠”二子目。卷六“风神”,分“性情”、“迟速”、“方圆”三子目。卷七“工用”,分“宗学”、“临摹”、“丹墨”三子目。以上四卷也都采录已成之说,不枝不蔓,颇见剪裁。卷八“附录”,分“印章”、“押署跋尾”二子目。由上可见,全书多摘录前人言论而成,但书中也时有议论,较为可观,如云“翰墨之妙,通于神明,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富于书。或迟或速,动合规矩,变化无常而风神起逸,是非高明之资孰使然邪?”故朱彝尊称“其文约,其旨该。”有曹栋亭刊本,《十万卷楼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等。 |
宝真斋法书赞 | 岳珂 | 廿八卷。著录。宋代岳珂撰。珂(1183—1234年),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汤阴(今河南)人。鄂国公武王岳飞之孙,岳霖之子。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历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史。是书以其家藏前人墨迹,自晋唐迄于南宋,各系以跋而为之赞。珂处于南渡积弱之余的政治环境,又当家难流离之后,故在其著作中多发愤激烈之情,时见于言词之中。其对诸家古帖,尤征人论世,考核精审,文亦兼备众体,新颖百变,层出不穷,可谓赏鉴而兼文章。全书前三卷为历代帝王帖;卷四为晋人真迹、梁陈名人真迹;卷五、卷六为唐名人真迹;卷七为唐摹晋人帖、唐人摹二王帖、万岁通天帖;卷八为唐摹杂帖、唐无名人帖、吴越三王判牍帖、五代名人真迹;卷九至卷二十七共十九卷皆为宋名人真迹;卷二十八为鄂国公传家帖。是编在每帖题名之下系以总赞,次列案语,各帖皆录原文,分别记述书体、字数、行数、题记、考订、跋尾、纸本、缺损等。所谓诸帖刻石,流传者十仅二三,墨迹仅存者百鲜一二,皆因珂汇集以传。此编因泯没零落数百年之久,由清代纪昀为总纂官,于乾隆年间重订刊行,始为世人所用。有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 |
鹌鹑谱 | 陈石麟 | 清代程石邻撰。该书对鹌鹑的生理、好斗、养殖多有精到叙述。如说头:头如蟹壳阔还平,突似彪豺凹似鹰。若得坚固如弹子,定然临阵作将军。嘴:直紧如钳确是锥,三棱似玉世间稀。千嘴不如三嘴好,披毛带血始为奇。腿:长劲粗圆骨法全,要如葱白两条悬。玉指千筋须忌扁,胫雄掌天必争先。骨:骨重筋多最是强,一条腹骨硬还长。鸢肩龟背棱撑样,鹤立如山压四方。 |
家山图书 | 佚名 | 一卷。不著作者姓名。《永乐大典》题为朱熹所作。今考书中引用诸说,有朱熹《家礼》,并且有朱子之称,故非为朱子所作。钱曾《读书敏求记》说:“《家山图书》,晦庵私淑弟子之文,盖逸书也。李晦显翁得之于刘世常平父,刘得之于鲁斋许文正公。其书以《易》、《中庸》、《古大学》、《古小学》参列于图,而于修身之旨归纲领,条分极详。”曾家所藏旧本,久已不传,世无刊本。书虽散佚,唯《永乐大典》尚备载其原文。然而首列《古小学本旨图》,中多《曲礼》内则少仪之事。与钱曾所说:“以《易》、《中庸》、《古大学》、《古小学》参列于图”,体例稍异。原因是诸儒相传此书,互有增损,行世者非一本,然其旨归相同。此书是先图而后说,根据《礼经》,依类标题,词义明显。自入学至成人,序次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宾礼”、“乐”、“射”、“御”、“书”、“数”诸仪节,至详且备。如“冠礼”,书中有《三加冠图》,绘有初加缁布冠、缁布冠、皮弁、次皮弁、爵弁、次爵弁的式样,文中详说颜色、尺寸。又有《加冠之图》,绘有加冠仪式详图,标明各人所在的位置,文中详说仪式的程序。而《负剑辟咡之图》、《乡饮之图》等,尤足以补聂崇义所未及。朱子《小学》详于义理,此书则详明于名物度数。二书相辅而行,本末互资,内外兼贯,均为旧时训课童蒙书本。书中数十种图和文字解释,为研究中国古代礼俗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其版本有《四库全书》本。 |
国朝宋学渊源记 | 江藩 | 又名《宋学渊源记》。清江藩著。上、下及附录三卷。以记述清代宗宋儒义理之学学者的学术思想、师承渊源为主要内容,故名之。上卷记孙奇逢、李中孚等北方学者,下卷记张履祥、朱泽云等南方学者,附录卷记彭绍升等亦儒亦禅的学者。共三十余人,一一列为传记。对汤斌、陆陇其、李光地、张伯行等清代理学家,则认为他们已“具载史乘”,或已“从祀孔庙”,故略而不载。本书所录学者多“或处下位,或伏田间,恐历年久远,姓氏没湮,故特表而出之”(《国朝宋学渊源记》卷上)。故是书所列人物并非清代主要宋学代表人物。由于著者专宗汉学,门户之见较深,所以对书中所列人物亦“不无蹈瑕抵隙之意”,且记述亦过于简略,学术价值与影响远不如其《国朝汉学师承记》。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阮元刻本,1983年中华书局有新点校本。 |
国朝汉学师承记 [四库本] | 江藩 | 学术史著作。清江藩撰。八卷。“国朝”指清朝。全书列举清儒中“笃守汉学家法”的代表人物,并对他们的生平、著述、学术思想等,进行介绍和评价,从而系统地反映了清代儒学的发展状况。但是,清人治经不仅注重汉唐注疏,而且兼采宋儒义理,实际上很难区分谁是“笃守家法”者,谁是专说义理者。又因为作者的门户之见很深,故书中所论也有不尽符合事实的地方。如把阎若璩列于首卷,将黄宗羲、顾炎武列于末卷,并在本书卷八说:“梨洲(黄宗羲号)乃蕺山(刘宗周,明末哲学家,学者称蕺山先生)之学,矫良知之弊,以实践为主。亭林(顾炎武号)乃文清之裔,辨陆、王之非,以朱子为宗。效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者哉!”对此,皮锡瑞在《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中指出,这是“刻黄、顾而宽于阎,是并阎氏之书未之考也。”另外,对胡渭、万斯大、方苞等的评价也有失公允之处。虽如此,该书以丰富的内容,精博的辨证,受到清以后多数学者的好评。该书有单行本,又有《粤雅堂丛书》本,《玲珑山馆丛书》本。 |
笑典 | 佚名 | 拓胸悦目,莫如子史。微言鄙事,多堪冷齿。温绎之余,聊尔辑此。非矜博文,无希贵纸。厥味膏腴,厥色金紫。秘之不能,公诸君子。铁舟寄庸识。 |
解愠编 | 佚名 | 笑话集:明佚名撰。不分卷。作者原署“乐天大笑生纂集,逍遥道人校刊”,不知编校者真实姓名。文前有“粲然子”评语:“古今漫录,雅俗兼收,义存箴警,一笑舒忧。”可见该书内容与编者意图。书中收笑话一百余篇,其中多数从民间流传中记录下来,虽经编者润色而不失原貌。内容多讽刺贪官污吏、官衙黑暗,语言清新活泼,构思多有艺术性。有万历间刊本。路工《访书见闻录》可资参考。 |
广笑府 | 冯梦龙 | 笑话。明冯梦龙(墨憨斋主人)撰。十三卷。梦龙有《古今小说》等“三言”已著录。此编在作者《笑府》基础上略为增益的笑话集(末卷附录谜语)。分儒箴、官箴、九流、方外、口腹、风怀、贪吞、尚气、偏驳、嘲谑、讽谏、形体、杂记、隐语,共十四类四百条。有与《古今谭概》重出者。前有作者序曰:“古今莫非话也,话莫非笑也。……后之话今,亦犹今之话昔,话之而疑之,可笑也;话之而信之,尤可笑也。经书之史,鬼话也,而争传焉。诗赋文章,谈话也,而争工焉。褒讥伸抑,乱话也而争趋避焉。”在他看来或笑人,或笑于人,笑人者亦复笑于人,笑于人者亦复笑人,古今世界乃一大笑府,人人都于其中扮演角色。所收明代(间有前代者)笑话既录全备,经作者加工,更极精练多讽,一着纸而解人颐。盖冯氏于明末作家中,素以才情跌宕,风流蕴藉闻名,被称为明季天才狂士,其文字潇洒倜傥而大胆,于整理笑话中更见功力,学界、民间视为珍品。有《国学珍本文库》本、一九三六年襟霞阁主人重刊本。 |
芥隐笔记 | 龚颐正 | 一卷。南宋龚颐正撰。龚颐正字养正,本名惇颐,因避光宗讳改。和州历阳 (今安徽和县) 人,一说处州遂昌 (今属浙江) 人。龚颐正以学问文章知名当世,曾著 《元祐党籍列传谱述》 淳熙中,为史院编辑《四朝国史》,后授和州文学。韩侂胄用事,赐出身入馆,为秘书丞,国史院检讨官,预修孝宗、光宗实录等。龚颐正学问博洽,自六艺百家诸史之籍,无所不读,河图洛书,山镵冢刻,方言地志,佛道典籍以及骚人墨客之文,无所不记。至于讨论典故,订正事实,辨明音训,评论文体,虽片言只字,必欲推原是正。每有心得,随笔记录,因成是书。因其书室名芥隐,故名 《芥隐笔记》。全书一事一记,共一百三十五事。大体考证精核,具有根底。然舛谬之处亦时有之。如,韩愈“马上谁家白面郎”诗,误以为杜甫诗;《公羊传》孔父义形于色,误以为《左传》孔子之语;王昌龄“梦中唤作梨花雪”诗,误以为王建诗等等。每条之下多有注语,便于考证。然亦有舛错之处,如“班固宾戏”一条注文与正文不相应;“王安石草堂怀古”一条明注异同,而 “王建”一条注则明驳之,互相抵牾。似非龚颐正所自注,但出自谁手,则不可考矣。统观全书,考据精核者居多。《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书 “不在沈括 《梦溪笔谈》、洪迈 《容斋随笔》之下,未可以卷帙多少为甲乙也。”不免有些过誉,但亦见其书价值矣。足资治史研文者参考。今传本不一,主要有《百川学海》、《顾氏文房小说》、《格致丛书》、《津逮秘书》、《唐宋丛书》、《说郛》、《四库全书》、《学津讨原》、《续知不足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 |
涧泉日记 | 韩淲 | 三卷。南宋韩淲撰。韩淲字仲止,号涧泉,家世居开封雍丘,后徙信州上饶。参政韩亿后裔,吏部尚书韩元吉之子。韩淲淲生平事迹不详,唯戴复古《石屏集》有 “挽韩仲止”诗云:“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隐居溪上宅,清酌涧中泉。慷慨商时事,凄凉绝笔篇。三篇遗稿在,当并史书传。”自注云:“时事惊心,得疾而卒。作所以商山人、所以桃源人、所以鹿门人三诗,盖绝笔也。”。据此可知,韩淲遭逢乱世,坎坷退居,赍志以没。是书当退居时所作,后散佚。《宋史·艺文志》没有著录,原书卷帙不可考。清修《四库全书》时,将散见《永乐大典》中的内容,搜集起来,重新排次,定为上、中、下三卷。全书以类相从,大体上按有关史事、品评人物、考证经史、品定诗文、杂记山川古迹顺序排列,共一百九十八条。所记多有他书不载之遗闻轶事,考证颇为精详。如所记明道二年 (1033)明肃太后亲谒太庙事,可证《石林燕语》之误;大观四年(1110)四月命礼部尚书郑允中等修哲宗正史事,也可补史传之缺。其他议论,亦皆精审。《四库全书总目》说此书 “在宋人说部中,固卓然杰出者也。”足资治文治史者参证。今传版本,《四库全书》以外,尚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清芬堂丛书》、《励志斋丛书》、《说库》、《说郛》、《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本排印,为通行版本。 |
甲申闻见二録补遗 | 王巩 | 先公任諌官时,大旱,请对,乞驾出祈雨。仁宗曰:"太史言:‘月二日当雨。'月一日当出。"先公曰:"臣谓是日无雨。"上曰:"卿何以知之?"曰:"陛下既知有雨,则安用祈求?知有雨而求,非诚也。天非至诚不格,臣是以知无雨也。"上曰:"明日当出。"先公曰:"臣乞传旨合门。"上即召近珰喻曰:"明日于醴泉观等处祈雨。"先公曰:"何不远出?岂惮热乎?凶岁百姓衣食将不给矣。"上每意动则耳轮先赤,厉声曰:"待去西太一宫。"先公曰:"乞传旨。"上曰:"卿不知典故,出城不预告也。" |
后山谈丛 | 陈师道 | 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
古今考 | 魏了翁 | 《古今考》宋魏了翁撰。了翁有《周易要义》,已著录。是书前有自序,称即汉纪随文辨理,作《古今考》。《古今考》·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然惟有二十馀页,摘《汉书·高帝纪》中名物称谓字义音释,略为辨论,与序相应。自东坡《胡麻赋》以下,皆杂记他事,注曰以下杂识诸条附。考方回所补《了翁古今考》,仍以原书为第一卷,无此诸条。知为后人以篇页寥寥,不盈卷轴,窜入他文以足之。陈继儒《秘笈》所载,大抵此类也。 |
公冶长听鸟语纲常 | 佚名 | 《公冶长听鸟语纲常》一卷一则,仅两个半中国叶,六百八十一字,藏复旦大学图书馆。原书板框高一七五毫米,宽一○五毫米。中缝页码先四后三,并非从一开始,为原书如此。未署作者名,刊刻年代不明,亦未见著录。 |
读书止观录 | 吴应箕 | 吴应箕编撰。吴氏字次尾,号楼山,安徽贵池人。谥忠节。崇祯贡生。曾参与复社,善今古文,是明末一位著名的人物。他曾与黄宗羲等复社同志一起写下《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阮大铖。又曾冒险探望护视被阮大铖逮捕入狱的周镳,以至被迫逃亡。清兵南下后,举兵反抗,兵败被捕,不屈而死。著有《楼山堂集》27卷、《东林本末》6卷、《续觚不觚录》2卷等。《读书止观录》是在陈继儒《读书十六观》和屠本畯《演读书十六观》的基础上增益而成的。撰者将不见于前两书的前人关于读书的心得和逸事收集汇录,分编为三卷。该三卷每则前录古人语录或读书掌故,后以“吴生曰”作按语,昌明读书之旨。每则之尾,均以“读书者当观此(是)”作结。不仅纂辑量超出前两书,编纂体例也有所改进。因此《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书乃袭陈继儒《读书十六观》之余绪,推而衍之,杂引古人论读书作文之语,而稍以己意为论断。”并编《读书十六观》和《演读书十六观》为该书第四、第五卷。总称《读书止观录》,凡5卷。“止观”两字原为佛教术语,大抵“止”为止息妄念,“观”谓昭察万物,朗然常照,性自寂然,所以又译为“定慧”、“寂照”。作者标书名为“止观”,一来借指读书所达到的佳境,二来与陈继儒《读书十六观》书名相照应,另外也有“观而止于是”的意思。陈维崧说该书“足为天下读书者之津梁”,刘世珩认为该书“策励士子,最为有益”,诚非虚语。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世珩刻《贵池先哲遗书》本。通行有胡贯中点校,黄山书社1984年重排本。 |
读史抄 | 刘宰 | 郑当时好黄老言而每五日洗沐尝置驿马长安诸交请谢宾客至明旦常恐不徧何胷次扰扰如博极其言亦若人之流亚也孟坚谓其不能为醇儒过矣 |
御制董鄂后行状 | 顺治 | 《御制董鄂后行状》是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仙逝之后,顺治为爱妃写下的悼文,深切地寄托了自己的哀思。福临亲手执笔,以洋洋四千余字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 |
东原录 | 龚鼎臣 | 一卷,北宋龚鼎臣撰。龚博通经史百家之说,精心考证,一有心得,随笔录之,以成此书。此书多考论文字训诂,兼及杂事。许多考论,颇有见地。如解《易》之“鼎金铉”即《仪礼》之鼎扃;解《礼记》“升中于天”为《左传》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之中;解《太玄》“如玉加莹”句,据唐类书证李轨注为误本;解《后汉书》注引《潜夫论》“化国之日”句,为章怀太子避高宗讳;解马融“轶越三家”句,为指三王;又引《说苑》子桑伯子事,证王肃注之漏;引《汉书·地理志》有煮枣,证颜师古注之漏;引王弼解子弓为朱张字,证杨倞《荀子注》之误;引殷仲堪《天圣论》解仁宗年号,证拆字为二人圣之非;引《汲冢记》证汤墓在河东,证刘向说之非等,都颇有见地。所记杂事,如太宗赐进士诗;太祖批答赵普论王仁赡札;太祖幸绫锦院警戒梁周翰事;《郑氏诗谱》别有全本,欧阳修所得乃残帙;文彦博家庙不作七间,乃用唐杜岐公家旧式等等,对研究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艺海珠尘》本、《四库全书》本、《函海》本、《十万卷楼丛书初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宋人小说》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