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蕉廊脞录 | 吴庆坻 | 《蕉廊脞录》为笔记。近代吴庆坻著。八卷。作者在世时尚未定稿,卒后由其长子吴士鉴整理 分类,由刘承幹校阅作序,为其刊行。刘序谓全 书分为八类,“曰国闻,曰里乘,曰忠义,曰经 籍,曰金石,曰书画,曰嘉言,而以杂记附焉”。“国闻”记同治以后政事。“里乘”记浙江人物遗 事与名胜古迹。“忠义”记明末遗民最多。“经 籍”、“金石”、“书画”记作者收藏或寓目之书籍 版本、金石文字、书画真迹。“嘉言”记清人家 训。内记“西泠十子”中丁澎轶事,记《清诗铎》 编者张应昌身世,记杭州诸诗社,记《王荆公诗 注》版本,记郝莲所选清人诗,记三多辑《柳营诗传》,均有文学史料价值。 |
古韵标准 | 江永 | 中国音韵学著作。江永撰,戴震参定。有音韵学丛书本。江永(1681—1763),字慎修,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终生居于乡里授徒。长于比勘,深究《三礼》,对先秦名物、礼乐制度、锺律声韵都有深入研究。一生著述甚丰,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乡党图考》、《律吕阐微》、《深衣考误》等。成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前。4卷。江氏之前,研究古韵的人多把《诗经》、《楚辞》与汉魏六朝唐宋等不同时代的韵文相提并论,没有标准。江永确定一个标准,即以《诗》韵为研究古韵的主要依据,以经传骚子的用韵为佐证。这样,才能与方音偶押、后人用韵相比较,参校异同,考其流变。这是此书的主旨,也是书名的由来。 |
九经字样 | 唐玄度 | 字书。唐玄度撰,1卷。书成于唐开成(836—840)中。大和七年(833),唐玄度奉敕复定九经字体,他以张参《五经文字》为准,参照《说文解字》及其他字书,正其乖误,补其遗漏,纂录为《新加九经字样》,通称《九经字样》。全书依《五经文字》体例,以类相从,分为76部,共421字。又设“杂辨部”以收录“偏旁上下,本部所无”之字,并引文注解“经典相承、与字义不同”之字。全书系用直音法,不标反切,均用同纽之字注音,并标明四声。如无同音字可注,则用“某平”、“某上”字样就四声之转以表其音,这一点,与《五经文字》不同。《九经字样》与《五经文字》相辅而行,刻在石壁九经之后。对于校定经书中的字体,刊正讹谬,有一定作用。五代开运(944—947)中,田敏合二书为一编,后又有印板,据陈振孙《书录解题》中所记,他曾得到过这种刻本,为家藏书籍中最古者。宋代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的合刻本。明嘉靖乙卯(1555)地震,二书同石经皆遭损缺。清人马日璐依宋刻本刊印成书,即今流传的扬州马氏丛书楼刻本。此书尚属完善,但其间传写失真及校者意改之处,往往有之。 |
五经文字[四库本] | 张参 | 字书。唐张参撰。3卷。书成于唐大历11年(公元776年)。该书收集经典中的疑文互体,并参考许慎《说文解字》、吕忱《字林》、蔡邕《石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等,刊正谬失,辨其异同,相承隶省,引而伸之,共收3235字,依偏旁分160部,以类相从。书中每字之下标有反切,多本陆德明《经典释文》,以正音读。张参于该书自序中批评了当时“务于取人之急,许以所习为通,人苟趋便,不求当否”的弊病,明确提出“字失六书犹为小事,五经本文荡而无守”的字学观点,从而阐明《五经文字》之编纂“为经而不为字”的宗旨。故“自非经典文义之所在,虽切于时,略不集录。”所收字不合常体者,则写明出处,以为证据。如“樝,侧加反,又作祖,见《礼记》。”“桃,桃,上《说文》,下《石经》”。《五经文字》刻于长安太学孔庙壁。太和(827-835)间,齐暤、韦公肃等改用木版,选择擅长书法的人缮写后悬在堂上,后又改为石刻,至北周时雕印成书。现在流行的有与《九经字样》同函的扬州马氏丛书楼刻本。 |
佩觿 | 郭忠恕 | 辨正文字的字书。宋郭忠恕撰。以可解决疑难,像觿可以解结,故取《诗·卫风·芄兰》“童子佩觿”一语作为书名。凡三卷。上卷论述文字的变化,分析文字形体讹变、读音复杂、传写差误的情况和原因,分为“造字”、“四声”、“传写”三部分。中、下两卷着重辨证字画近似的字,将字形、字音相似而易于混淆的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平声自相对”、“平声、上声相对”、“平声、去声相对”、“平声,入声相对”、“上声自相对”、“上声、去声相对”、“上声、入声相对”、“去声自相对”、“去声、入声相对”以及“入声自相对”等十部分,一般将两字成对排列,并注明其音义之别,间有将三字或四字排列在一起者。卷末附与《玉篇》、《切韵》音义相异字十五个,又附辨正舛误字一百一十九个,不知何人所加。所析甚详,辨别音义颇精,对辨析文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泽存堂本、道光间高承勳编刻续知不足斋丛书本、长洲蒋氏铁华馆本、重刊泽存堂五种本等版本传世,以据铁华馆本影印的丛书集成本较便翻阅。 |
切韵指掌图 | 司马光 | 中国音韵学著作。作者或说是宋代的司马光,或说是杨中修,疑莫能明。其版本较多,以严式诲所刊《音韵学丛书》本较好。全书共20图,在创作体制上与《韵镜》、《四声等子》皆有不同。没有“摄”、“转”的标目,也不标明“内外”、“轻重”等字样,只是每韵注明“开”、“合”或“独(韵)”。仍以开合口为分图的依据,图的最后一栏标明平、上、去、入,最左一栏写上各字所属韵目。声类以36字母标示,分列36行,改变了《韵镜》一系韵图的23行先例。36字母的排列次序以“影晓匣喻”为次,与《七音略》同,与《四声等子》异。本书虽未明标“摄”的名目,却有“摄”的概念,在以摄统韵的精神上与《四声等子》并无差异。而且各摄各图所统之韵或归为一类的韵以及以入声韵兼配阴阳声韵方面皆与《四声等子》相同。虽然本书与《四声等子》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差异也是很多的。如两书虽然都分为20图,但各图所辖的韵部、所列的字则有差异。本书有革新精神,虽然仍采用《广韵》的206个韵部,但许多韵部已经合并,如冬、东三与锺、鱼与虞、尤与幽、覃与谈、衔与咸等都合在一起,还把原来许多3等韵字列入4等地位,在韵目的标注上也把3等韵与4等韵并列。另外又把齐祭诸韵由蟹摄移入止摄,把“兹”、“雌”、“慈”、“思”、“词”等音由4等移入1等。这些都反映了13世纪初期的语音实际。本书对字音的处置比较切近当时的实际语音,元代讲求字音与实际读音相近的《古今韵会举要》就以本书作为分韵定音的依据之一,其他韵书、韵图也多承其传统。 |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 薛尚功 | 古代金石学著作。薛尚功著。旨在于鉴别书法,故名之曰“法帖”。而后人所重视者乃因其是一部宋代收罗铜器铭文最富的拓本集。此书石刻本成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石刻残叶现存上海博物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处。木版本以明崇祯六年(1633)朱谋垔刻本最佳。1983年中华书局重新影印于省吾1935年影朱本,流传于世。该书共有20卷。著录历代彝器510件,摹录其文字并加考释。宋代所出青铜器有铭文者收入十分之七八。今仅有宋拓残叶留传。木刻本以明崇祯六年朱谋校刊本较佳。 |
说文解字注 | 段玉裁 | 简称《说文注》。中国研究《说文》的著作。段玉裁著。段氏首先根据《说文》体例和宋以前群书所引《说文》辞句,以校正其讹脱;再用古书上所用字义,以阐明《说文》说解和一字多义由来。创通条例、联系音韵和训诂,有贡献。后附《六书音均表》5篇。根据《诗经》用韵和谐声,分古韵为6类17部,为古音学重要著作。《说文注》中每篆下所注古韵部,大体以此为据。【末尾附《说文解字注》PDF图文版下载,可以比对阅读】 |
音韵阐微 | 李光地 | 中国音韵学著作。李光地等著。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 开始奉敕修撰,历时10载,到雍正四年(1726)完成。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榕村,福建安溪人。清朝康熙时进士,累官至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治程朱理学颇为出色,曾奉命主编《性理大全》、《朱子大全》等。本书遵用宋元以来流行的“平水韵”,将韵部分为106部。一韵之中,又分开、齐、合、撮四呼。一呼之下,统以36字母,各字遂按36字母的次序排列,始见终日。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还在卷首列一韵图,称为韵谱。这个韵谱在音韵体系上完全与正文韵书部分的内容相合,分韵与韵书一致,也分112韵。各图之中分为4栏,列1、2、3、4等字。同等之内,再别为平上去入4声。韵图之内,只列韵目,不写明等呼及摄名、摄次等。图中列字的次序,完全按照韵书中的次序。所列的字,是韵书中的小韵首字。入声字只配阳声韵,不配阴声韵。平声合为一类,无阴、阳平之分。本书有两个显著特点:1.运用等韵的观念和术语表示字音。这在“凡例”中说得很明白:“按韵分音,在于字母。每音上所标见溪等字,乃字母也。……”。“排列字母各有等第,见溪诸母下系一二三四字,乃其等也。”2.改良反切。本书所用切语,与传统韵书不同。反切上字采用歌麻(开口呼字用之)、支微齐(齐齿呼字用之)、鱼虞(合口撮口呼字用之)各韵的字;反切下字主要采用影、喻纽字。除此对反切上下字还有其他要求。这样就使本书成为出现较晚、影响较大的传统韵书的殿后之作。 |
天演论 | 赫胥黎 | 近代严复所译英国科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前半部。分两卷,三十三篇。1897年译成,在天津《国闻报》增刊《国闻汇编》连载,次年正式出版。1931年收入商务印书馆《严译名著丛刊》。十几年间,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版本。译书采取“达旨”方针,既介绍原著基本精神,又“不斤斤于字比句次”(《天演论》译例言),附有译者自序及大量按语,“取便发挥”,表达己见,力求服务于当时斗争需要。严复受庸俗进化论者斯宾塞影响,认为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但他不同意斯宾塞的弱肉强食、“任天为治”的主张。故翻译《天演论》,以赫胥黎“与天争胜”的观点,“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之致意焉”(译《天演论》自序)。严复强调,面对生存竞争,弱者不应消极悲观,坐以待亡,而应奋起抗争,求得生存发展。时值甲午战后,《天演论》的发表具有震聋发聩的作用,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它不仅为当时的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最新式的理论武器,而且教育和鼓舞几代人走上革命道路。严复亦因此成为我国近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康有为称赞:“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与张之洞书》)。书中以“内籀”和“外籀”即近代科学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为“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提出了“大宇之内,质力相推。非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的机械唯物主义宇宙观。 |
唐韵正 | 顾炎武 | 二十卷。《音学五书》之四,清顾炎武撰。这部书表面上是以古音正《唐韵》之讹,故称《唐韵正》;但实质是把本该载在《诗本音》里的许多证据拿出来另编了这部书,以免《诗本音》过于繁重,可以认为《唐韵正》是《诗本音》的详细注解。顾氏《音学五书后叙》云:“《唐韵正》之考音详矣,而不附于经,何也?曰文繁也。”卷首凡例曰:“凡韵中之字,今音与古音同者,即不复注;其不同者,乃韵谱相传之误,则注云古音某,并引经传之文以正之。其一韵皆同而中有数字之误,则止就数字注之,一东是也。一韵皆误,则每字注之,四江是也。同者半,不同者半,则同者注其略,不同者注其详,且明其本二韵而误并为一,五支是也。一韵皆同无误则不注,二冬、三钟是也。”《四库全书提要》云:“盖逐字以求古音,当移出者移而出,当移入者移而入。视他家谬执今韵言古音,但知有字之当入,而不知有字之当出,以至今古纠牵,不可究诘者,其体例特为明晰。与所作《韵补正》皆为善本。然《韵补》误叶古音,可谓之 ‘正’; 至《唐韵》则本为四声而设,非言古韵之书; 声随世移,是变非误,概名曰‘正’,于义未协。是则炎武泥古之过,其偏亦不可不知也。” |
毛诗古音考 | 陈第 | 中国传统音韵学著作。陈第著。有《学津讨原》本。陈第(1541—1617),明代语言学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著作有《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尚书疏衍》、《伏羲先天图赞》及诗集多种。本书凡4卷。其自序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著名论断,标志着语音发展观念的确立。自序并有力批判了六朝以来的“叶音”说,为古音学走上科学道路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 |
班马字类 | 娄机 | 五卷。宋娄机(1133—1211)撰。娄机字彦发,嘉兴 (今属浙江) 人。书成于淳熙八年(1181),时人楼钥、洪迈先后为之作序。娄机采录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中的古字僻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编次而成,共收一千八百多字。每字之下,考证训诂,辨析字音,于假借通用之字罗列颇详。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李曾伯又增补一千二百三十九字,附于各部之后,作为“补遗”。其中错误不少,不可尽信。宋人袁文《瓮牖闲评》指出引《史记·礼书》的“不禀京师” 的 “禀”, 应从 “示”作 “示”, 不当从 “禾”;《汉书·西域传》“须诸国禀食”的“禀”,应从“禾”作“稟”,不当从“示”:二书交误。至于任意删节原文、颠倒文字之类错误也屡屡出现。然而《四库提要》亦指出:“古今世异,往往训诂难通,有是一编,区分类聚,虽间有出入,因不失为考古之津梁也。”此书有《涉闻梓旧》的复刻元本,海昌蒋氏《别下斋丛书》本,二者均附李曾伯补遗;还有《后知不足斋丛书》本,泽存堂刊本,二者均无李曾伯补遗。 |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 刘鉴 | 简称《切韵指南》。等韵学著作。一卷。元刘鉴撰。成书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刘鉴,字士明,自署关中人。生卒年不详。此书自序说“仆于暇日,因其旧制,以成十六通摄。作检韵之法,析繁补隙,详分门类,并私述玄关六段,总括诸门,尽其蕴奥,名之曰《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与韩氏《五音集韵》互为体用。诸韵字音,皆由此韵出也。”可见此书是参照《五音集韵》的声韵系统而作。《切韵指南》分十六摄,以摄统韵注明内外转 |
奇字韵 | 杨慎 | 明杨慎编。成书年月不详。共5卷。此书收录当时较不常见而古书上用过的字,按106韵编排。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一卷。意义难明的,则先释义;音不明则以反切注音。但较大部分是辨明异体。异体字下先以常用字注明,而后明其出处。也有少部分是正字的。作此书的用意与他作《古音骈字》、 《古音复字》相近,是为了存古字,以为当时识字提供方便。此书收入《函海》。 |
字鉴 | 李文仲 | 辨正文字的字书。元代李文仲撰。凡五卷。李文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馀未详。据卷首颜尧焕、于文傅、张楧、唐咏涯、黄潜等人所撰叙文云,李文仲伯父李伯英曾撰《类韵》三十卷,从形、音、义三者关系出发,训释文字假借用法,该书脱稿未久,伯英逝世,因而字形笔画多未校正。李文仲遂撰此书,以辨正字形,刊除俗谬。并对前人字书,如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五经文字》、宋郭忠恕《佩觿》以及毛晃增注之《礼部韵略》等书中错误,均有举正。以二百零六韵编次文字,以《说文》为依据辨正字形,一般均在注释音义后指出俗体之讹谬,如“尨,莫江切。《说文》:‘犬之多毛者,以犬从彡。’俗又加犬作狵,非。”作者于文字形体的正谬区别甚严,但并不一味强调从古。本书清初由朱彝尊抄得,张士俊刊行,方得行世。今存有清张氏泽存堂本、道光五年(1825)刻本等。 |
春在堂随笔 | 俞樾 | 笔记。清人俞樾(1821—1907)撰。十卷。樾有《春在堂全书》已著录。是书为平素所作笔记整理编纂而成。约十二万五千字。内容丰富。大体按撰 写年代编次,各卷不分类目。内容有对经史诸 子、文字音韵的考证,对古今诗文的评议,有当 时社会的掌故遗闻与作者的交游经历,有浙东 风景名胜的游览纪实与风俗人情的考察直录, 亦有师友门人之间的酬唱文字以及集外诗词。 记宋翔凤以经师而工诗,记孙衣言师黄山谷与 作者论诗不合而赠诗奉寄,记《聊斋志异》版本 卷次等,均可供治文学史者参考。卷一谓其因 中进士时试帖诗首句“花落春仍在”为曾国藩 所赏,故题所居曰“春在堂”以为纪念,书名本 此。后附《小浮梅闲话》一卷,多考证戏曲、小说 的本事。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在堂全 书》本,198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据以排印出 版。 |
听雨丛谈 | 福格 | 《听雨丛谈》所记多为作者耳闻目睹之事,也有部分录自他书或有关案牍。其内容甚杂,而以涉及清代满洲及旗人风俗制度为多。如卷一“红绒结顶”、“花翎”、“羽缨冠“、“四禊袍”、“黄马褂”、“绿压缝靴”、“执事乐人服色”、“黄缰紫缰”,卷五“朝珠”,卷六“钿子”,卷十二“繖扇制度”、舆制”等条,对清廷及满族服饰器用的有关情况作了细致记载。在宗教祭祀及婚丧习俗方面,则有卷五“满洲祭祀割牲”、卷六“满洲祀先不用炷香”、卷十一“祭马神”、“丹旒”、“分祭幛”、卷十二“插戴”诸条,其中提供的某些情况,确非熟知内情者不能道。又说八旗中满洲、蒙古、汉军祀之礼,各有差异,以汉军而论,“从满洲礼者十居其一二,从汉人礼者十居七八。内务府汉姓人,多出辽金旧族,如满洲礼者十居其一二,如汉军礼者十居三四耳”(卷六“颁胙”条)。反映了当时各族间文化相互影响的情况。 |
渠丘耳梦录 | 张贞 | 余耋齿虺隤,经年善病,既不能展书纵读,又不能出而为登临眺听之事。唯是蒿床土锉,看屋梁而呻吟耳。二三亲串,间以问疾。相过延入卧内,共话团圞,多举乡里琐言为予娱病,且举其尤诙诡者,为抚掌之资。一涉世情,辄自引寐。儿辈侍侧,每有所闻,潜拾残{片虒}书之。疾平取视,都不成语,然亦可识当时抑郁无聊。故于没理没会处着想也,不忍弃为敝帚,稍次成帙,题曰《渠丘耳梦录》。耳梦用《汉书》语。颜注:耳常听闻而记之也。客有见者,曰:昔赵大年出新意作画,人辄嘲之曰:得非朝陵回乎?谓其所见不满五百里也。子渠人而只记渠事,得毋类此?余曰:不然,古人云,在朝言朝,在野言野。余以渠人而记渠事,亦士君子惓惓不忘乡党意也。 |
香祖笔记 | 王士祯 | 清王士祯撰。成书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有康熙四十四年序刊本、渔洋山人著述丛书本、光绪间申报馆丛书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十二卷。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十三年所作读书札记,内容以记叙传闻轶事,阐述名物源流,评议诗词,考订文字为主,纠正了前代笔记某些错误。也有一些条目反映了社会现实。如记京师卖水者,同人辈为其醵金娶妇事,见出清军抢掠贩卖人口所造成的悲惨后果。主要记载清初的典章制度、官吏升贬、京师名胜以及历代诗人的作品得失。随笔札录,是清初著名笔记之一。 |
柳南随笔 | 王应奎 | 清代笔记。王应奎撰。王应奎(1683—约1767),字东溆,号柳南。诸生,屡试不第,以著述终身。此集6卷,另有《续笔》4卷,共10卷。内容或记叙自己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轶事、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或记录读书心得、涉及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各个方面。这些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史料。如卷2记复社之声势,卷3记应社、复社之关系,《续笔》卷3《虎丘社稷》记顺治十年(1653)各地文人聚会虎丘大举社事。成书于乾隆五年(1740)。作者少年以诗闻,然八入棘闱未得中式,遂退隐山居,埋头著述。是书仿宋洪迈《容斋随笔》之例,内容分为两类:一是读书所得,随手札记,凡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等,均有涉猎;二是所见所闻,涉及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遗闻轶事。 |
唐韵考 | 纪容舒 | 五卷。清纪容舒撰。纪容舒字迟叟,号竹厓,直隶献县 (今河北献县) 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人,官至姚安府知府。通音律,尤精古韵。尚著《玉台新咏考异》、《杜律疏》等。孙愐《唐韵》久佚,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徐铉校定许慎《说文》,时《广韵》尚未修成,徐氏所用反切一从《唐韵》,见铉等进书表。纪氏认为反切之法,其上字必同字母,下字必同韵部; 类隔切者亦仅上字不同字母而下字韵部并无变化。因之,他搜辑《说文》所载反切,排比分析其下字,使各归其类,以成是书。纪氏所归纳之《唐韵》与《广韵》分部无别,但所收之字二书略有不同:有《唐韵》收而 《广韵》 不收者,有 《唐韵》在此部而 《广韵》在彼部者,有《唐韵》两部兼收而《广韵》止存其一者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推寻考校具有条理,《唐韵》分合之例与《宋韵》改并之迹,均可由是得其大丸,亦小学家所当参证者矣。”《越缦堂读书记》云: “纪氏于《说文》之学实未深造,故其大端误者有二:一字之子母不以次列,甚至有失载字母者;一许氏本书与新附不别,惟取其掇拾之功而已。”是书有守山阁本、《畿辅丛书》本。刊本注经钱熙祚校订,补其失收之音切四十四条,音切下失收之字百一十有五,又疏其谬误,随条附案,致为精密,李慈铭谓此实出于张文虎之手,张氏乃南汇 (今上海市南汇县) 人。 |
尔雅翼 | 罗愿 | 解释名物的训诂著作。宋罗愿著。三十二卷。成书于宋淳熙元年(1174年),但到咸淳六年(1270年)王应麟守徽州时,才得以刻版行世。到元代延祐七年(1320年),歙人洪炎祖为作音释,附于每卷之后。罗愿,字端良,号存斋。生于宋绍光元年(1136年),卒于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徽州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孝宗乾道二年进士,官知鄂州。博学好古,词章效法秦汉,高雅精练,为朱熹所称重。此书仿《尔雅》,分释草、释木、释鸟、释兽、释畜六类。作者观察实物细致,描写生动活泼又具有科学性,其体例严谨,考据精博,较有价值。有《学津讨原》本、《格致丛书》本、《丛书集成》本等。 |
干禄字书 | 颜元孙 | 唐朝文字学家颜元孙编撰的一部刊正汉字字形的字书。颜元孙(?~714)字韦修,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占的四世孙。元孙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给那些做官的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提供文字的正确、规范的写法,所以定书名为《干禄字书》(“干禄”即求禄位的意思)。全书共一卷,是以颜师古的《字样》为蓝本,重加校定增补而成。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辨正楷书字体的书。汉字发展到唐代,已历隶、楷、草等字体,原来的形体笔划逐渐为一般人所不了解,本书以辨正字形为主旨。所收之字按四声分部,再依二百零六韵编排。 |
古音略例 | 杨慎 | 明杨慎撰。全书1卷,传于世。此书取《易》、《诗》、《礼记》、《楚词》、《老子》、《庄子》、《荀子》、《管子》等书中古今读音不同的押韵字共185个,标注古音反切。如《易》例:“日昃之离”,“离”音“罗”,与“歌”、“嗟”为韵;“并受其福”,“福”音“偪”,与“食”“汲”为韵;所考与古音颇相合。杨氏古音远不如顾炎武、江永精审,但也不乏精采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