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卷包括了具有装饰性意味的房屋门窗,如各式格子门、阑槛钩窗;以及室内隔断,如版壁、殿阁照壁版、廊屋照壁版、障日版;也包括了胡梯、垂鱼、惹草、栱眼壁版、裹栿版、擗帘竿、护殿阁檐竹网木贴等木制房屋配件与设施。
与《小木作制度一》不同的是,本卷《小木作制度二》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归在房屋附属配件的范畴之内。格子门、阑槛钩窗,属于房屋外檐装修中的附属配件;截间格子或照壁版、栱眼壁版,属于房屋内檐装修中的附属配件;垂鱼、惹草,是用于厦两头式房屋两山处的装饰性构件;裹栿版的做法,可能有对室内梁栿加固的功能,但同样也会起到对室内梁栿加以装饰的作用。本卷中提到的“胡梯”,主要是指室内不同楼层之间所施用的升降步梯,虽然是古代楼阁建筑室内不可或缺的基本设施,却又仅仅是附属于木构楼阁大木结构之上的附加性室内构件。
此外,本卷末尾提到的擗帘竿、护殿阁檐竹网木贴,显然并非普通房屋必备的建筑名件,但从房屋的室内遮阳,或从对房屋外檐檐口之下枓栱加以保护,防止鸟类出入檐下对枓栱及屋顶结构可能造成的破坏而言,也属于古代建筑中比较常见的房屋附属配件。
本卷图样参见卷第三十二《小木作制度图样》图32-14至图32-32。
格子门四斜毬文格子、四斜毬文上出条桱重格眼、四直方格眼、版壁、两明格子
【题解】
本卷第一部分内容是小木作中的“门”,包括了四种格子门,分别是:四斜毬文格眼格子门、四斜毬文上出条重格眼格子门、四直方格眼格子门以及两明格子门。门的高度为6~12尺。每间可分为4扇。若梢间或较狭窄之间,可分为2扇;在柱间距较大的檐额下或梁栿下使用时,也可以分为6扇。
不同的格子门,还各自分成不同的等第。如四斜毬文格眼格子门,就有六等的区分,其区分方式主要在门框、门桯、腰串等名件表面上所施或凸曲或平直的线脚上。线脚愈繁多曲细,等第似愈高。第一等,为四混;第二等,破瓣双混;第三等,通混出双线;第四等,通混压边线;第五等,素通混;第六等,方直破瓣。“混”者,截面为凸曲线的线脚;“破瓣”者,切角方直压边棱形线脚。多混者,为密集排列多条的凸曲线脚;通混者,为单一凸曲线脚。名件表面所刻之线脚截面曲直、多寡,决定了格子门的等第。
门扇中除了桯与腰串,及腰串之上所安格眼外,还有搏肘、立㮇、腰华版、障水版等。门扇之外,格子门的外框中,分别包括了槫柱、立颊,额与地栿等。
桯、子桯、槫柱与立颊的长度,随格子门的高度而定;腰串则随格子门的宽度而定;额与地栿长度,随开间之广而定;腰华版之长、障水版之长宽(广),以格子门桯内或扇内高宽尺寸而定。桯卯及腰串卯,也因门高变化而变化。
两明格子门,其门框为一整体,只是门框之主要名件,如桯、额、颊、地栿等,较之其他格子门要厚一些。两明格子门之外侧门扇,为固定扇;但其内侧门扇,则为活动扇,故“上开池槽深五分,下深二分”,以便于安装拆卸。
不同于格子门,版壁是将格子门上二分原应安格眼处,改为安装障水版。如此,其槫柱、颊、额、地栿、腰串以及腰华版、障水版等诸名件尺寸,与四直方格眼格子门皆相同,唯其桯的厚度略有减小。
关于本节开篇的文字叙述,阅读者们可能都会感觉到,这一小节的行文与卷内相同小节的叙述方式明显很不一样,读起来有一些拗口,理解上也有一些困难:
造格子门之制:有六等;一曰四混中心出双线,入混内出单线;或混内不出线。二曰破瓣双混平地出双线,或单混出单线。三曰通混出双线,或单线。四曰通混压边线;五曰素通混;以上并撺尖入卯。六曰方直破瓣,或撺尖或叉瓣造。高六尺至一丈二尺,每间分作四扇。如梢间狭促者,只分作二扇。如檐额及梁栿下用者,或分作六扇造,用双腰串,或单腰串造。每扇各随其长,除桯及腰串外,分作三分;腰上留二分安格眼,或用四斜毬文格眼,或用四直方格眼,如就毬文者,长短随宜加减。腰下留一分安障水版。腰华版及障水版皆厚六分;桯四角外,上下各出卯,长一寸五分,并为定法。其名件广厚,皆取门桯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四斜毬文格眼:其条厚一分二厘。毬文径三寸至六寸,每毬文圜径一寸,则每瓣长七分,广三分,绞口广一分;四周压边线。其条桱瓣数须双用,四角各令一瓣入角。
由于其文来自传沿至今的《法式》诸版本,因此学者们多未曾对其行文有过特别的质疑。值得一提的是,当代中国建筑史学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钟晓青女士,在对《法式》文本的反复阅读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她将这一小节的文字顺序稍加调整,就使其与《法式》中其他与门相关小节的叙述方式取得了一致,其文字内容也显得通顺合理,容易理解了许多。由此,钟研究员撰文将这一发现发表在《建筑史学刊》上,并给出了经过她调整的行文顺序。基于对全书诸多章节之行文逻辑的比对,笔者对钟研究员的研究成果表示认同,故本书亦采纳了她的这一研究成果,并将这一小节文字依据经过了修改、在阅读上比较顺畅的行文,加以注释与翻译。
(造格子门之制)
造格子门之制[1]:高六尺至一丈二尺,每间分作四扇。如梢间狭促者,只分作二扇。如檐额及梁栿下用者,或分作六扇造,用双腰串,或单腰串造。每扇各随其长,除桯及腰串外,分作三分;腰上留二分安格眼,或用四斜毬文格眼,或用四直方格眼,如就毬文者,长短随宜加减。腰下留一分安障水版。腰华版及障水版皆厚六分;桯四角外,上下各出卯,长一寸五分[2],并为定法。其名件广厚,皆取门桯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注释】
[1] 格子门:梁注:“格子门在清代装修中称‘格扇’。它的主要特征就在门的上半部(即乌头门安装直棂的部分)用条(清代称“棂子”)做成格子或格眼以糊纸。这格眼部分清代称‘槅心’或‘花心’;格眼称‘菱花’。”
[2] 长一寸五分:梁注:“这个‘一寸五分’‘三寸’‘六寸’都是‘并为定法’的绝对尺寸。”梁先生提到的“三寸”“六寸”,见后文“四斜毬文格眼”条中的“条”尺寸。
【译文】
营造格子门的制度:其门的高度为6尺至1.2丈,将拟施安格子门的房屋开间,每一间按四扇门区分。如果是在房屋的梢间安门,因梢间的开间较为狭促,亦可只将其分作两扇。如果是在施用檐额的前檐处安格子门,或在房屋内之前后屋内柱间的梁栿下安格子门,因为这时两柱的间距往往较大,或也可以将其开间按六扇门的做法区分,格子门扇可用双腰串做法,也可以采用单腰串做法。每扇门各随其门的长度,除了桯及腰串的尺寸之外,将所余尺寸定作三分;腰串以上留二分用以安格眼,或用四斜毬文格眼,或用四直方格眼,如果要将就毬文格眼的尺寸,其腰串上下的长短尺寸可以做随宜的加减。腰串之下留出一分,用以安障水版。腰华版及障水版的厚度,均为0.6寸;格子门门桯的四角之外,上下各出卯,其卯的长度为1.5寸,这里说到的版厚与卯长尺寸,都是绝对尺寸。组成格子门各部分构件的截面广厚尺寸,都是以其门之立桯(即门扇)高度的每1尺所给出的构件相应比例,按照实际尺寸累积推算而出的。
(四斜毬文格眼)
四斜毬文格眼[1]:[其制度]有六等:一曰四混中心出双线[2],入混内出单线;或混内不出线。二曰破瓣双混平地出双线[3];或单混出单线。三曰通混出双线[4];或单线。四曰通混压边线[5];五曰素通混;以上并撺尖入卯。六曰方直破瓣[6],或撺尖或叉瓣造。其条厚一分二厘。毬文径三寸至六寸[7],每毬文圜径一寸,则每瓣长七分,广三分,绞口广一分;四周压边线。其条瓣数须双用(13),四角各令一瓣入角(14)。
【注释】
[1] 四斜毬文格眼:梁注:“格眼基本上只有毬文和方直两种,都用正角相交的条组成。……毬文的条则以与水平方向两个相反的45°方向相交组成,而且条两侧,各鼓出一个90°的弧线……正角相交,四个弧线就组成一个‘毬文’(清式称“古钱”)。由于这样组成的毬文是以45°角的斜向排列的,所以称‘四斜毬文’。”
[2] 四混:梁注:“在构件边、角的处理上,凡断面做成比较宽而扁,近似半个椭圆形的;或角上做成半径比较大的90°弧的,都叫做‘混’。”“四混”指其构件表面刻有四条混线。中心出双线:梁注:“在构件表面鼓出的比较细的,叫做‘线’或‘出线’。”这里说的是在构件表面四条混线的中间,再刻出两条细线,以形成“四混中心出双线”的做法。
[3] 破瓣:梁注:“边或角上向里刻入作‘L’形正角凹槽的,叫做‘破瓣’。”⑤通混:梁注:“整个断面成一个混的叫做‘通混’。”⑥压边线:梁注:“两侧在混或线之外留下一道细窄平面的线,比混或线的表面‘压’低一些,叫做‘压边线’。”
[4] 撺(cuān)尖:梁注:“横直构件相交处,以斜角相交的,叫做‘撺尖’,以正角相交的,叫做‘叉瓣’。”
[5] 方直破瓣:梁注:“断面不起混或线,只是边角破瓣的,叫做‘方直破瓣’。”
[6] 条(jìng):这里是指构成格子门格眼的条状细木方。,其义与“桯”近。厚一分二厘:以门桯每高1尺,条厚为0.12寸计;若门桯高1丈,则条的厚度为1.2寸。
[7] 条瓣数须双用:梁注:“‘须双用’就是必须是‘双数’。”
【译文】
四斜毬文格眼格子门:其制度有六等:第一等称为“四混中心出双线”,入混内出单线做法;或混内不出线。第二等称为“破瓣双混平地出双线”做法;或单混出单线。第三等称为“通混出双线”做法;或单线。第四等称为“通混压边线”做法;第五等称为“素通混”做法;以上五种做法,都应采用其桯四角以斜角相交的撺尖入卯方式。第六等称为“方直破瓣”,这一等做法,其桯四角可以是以斜角相交的撺尖入卯方式,也可以是正角相交的叉瓣式卯接方式。以门桯每高1尺,其门的条厚度为0.12寸计。毬文的圆径为3寸至6寸,以毬文圆径每1寸,其每一弧瓣长为0.7寸,宽为0.3寸,弧瓣与弧瓣交接处的绞口宽为0.1寸计;毬文四周压边线。其门扇内所施条桱的数目必须是双数,其毬文格至门扇四角,应令其一瓣入角。
(四斜毬文格眼名件)
桯:长视高,广三分五厘,厚二分七厘,腰串广厚同,桯横卯随桯,三分中存向里二分为广;腰串卯随其广。如门高一丈,桯卯及腰串卯皆厚六分;每高增一尺,即加二厘;减亦如之。后同。
子桯:广一分五厘,厚一分四厘。斜合四角,破瓣单混造。后同。
腰华版:长随扇内之广,厚四分。施之于双腰串之内;版外别安雕华。
障水版:长广各随桯。令四面各入池槽。
额:长随间之广,广八分,厚三分。用双卯。
槫柱、颊:长同桯,广五分,量摊擘扇数,随宜加减。厚同额。二分中取一分为心卯。
地栿:长厚同额,广七分。
【译文】
格子门门扇两侧门桯:桯之长依门之高度而定,以其门每高1尺,桯的截面宽为0.35寸,厚为0.27寸计,门扇中部所施腰串的宽度、厚度与门桯相同,其门之横桯的横卯随门桯而定,以门桯宽2/3为横桯之卯的宽度;腰串之卯的宽度随腰串之宽而定。如果门高为1丈,其桯之卯与腰串之卯的厚度均为0.6寸;门的高度每增加1尺,则卯的厚度亦增加0.02寸;门的高度低于1丈时,其高度每减少1尺,其卯的厚度亦减少0.02寸。后面类似的情况亦应做同样处理。
贴衬于门桯之里侧的子桯:以门桯每高1尺,子桯截面宽为0.15寸,厚为0.14寸计。子桯的四角斜交相合,桯之表面做破瓣单混造的线脚处理。后面子桯的处理情况亦如之。
腰华版:版长随门扇框内之宽而定,以门桯每高1尺,腰华版厚0.4寸计。版施之于双腰串之内;版之表面另安雕华版。
障水版:其版的长与宽分别随其左右立桯及腰串之下桯与门扇下横桯之间的距离而定。但应将其版四面分别插入上下左右四桯所开的池槽内。
门上两柱间所施门额:其长随房屋开间间广而定,以门桯每高1尺,额高0.8寸,厚0.3寸计。门额与左右柱相接处用双卯。
门左右两侧所施槫柱与颊:其长与门之立桯的长度相同,以门桯每高1尺,其槫柱与颊的截面宽度为0.5寸计,槫柱与颊的宽度,应摊擘其门扇数并量其宽窄,依其开间尺寸随宜加减。槫柱与颊的厚度与门上之额的厚度相同。取其厚度的1/2为槫柱及颊与门额及地栿相接处的心卯厚度。
门下两柱间所施地栿:地栿的长度、厚度与门上之额的长度、厚度相同,以门桯每高1尺,地栿的截面高度为0.7寸计。
(四斜毬文上出条重格眼)
四斜毬文上出条重格眼[1]:其条之厚,每毬文圜径二寸,则加毬文格眼之厚二分[2]。每毬文圜径加一寸,则厚又加一分[3];桯及子桯亦如之。其毬文上采出条,四撺尖,四混出双线或单线造。如毬文圜径二寸,则采出条方三分,若毬文圜径加一寸,则条方又加一分[4]。其对格眼子桯[5],则安撺尖,其尖外入子桯,内对格眼,合尖令线混转过。其对毬文子桯,每毬文圜径一寸,则子桯之广五厘;若毬文圜径加一寸,则子桯之广又加五厘。或以毬文随四直格眼者[6],则子桯之下采出毬文[7],其广与身内毬文相应。
【注释】
[1] 四斜毬文上出条重格眼:梁注:“这是本篇制度中等第最高的一种格眼——在毬文原有的条上,又‘采出’条,既是毬文格眼,上面又加一层相交的条方格眼,所以叫做‘重格眼’——双重的格眼。”
[2] 每毬文圜(yuán)径二寸,则加毬文格眼之厚二分:其意是指条的厚度,在每毬文圜(圆)径2寸时,其条上再加毬文格眼0.2寸的厚度。圜,同“圆”。
[3] 每毬文圜径加一寸,则厚又加一分:每毬文格眼在圆径2寸的基础上,若圆径每增加1寸,则条再加0.1寸的厚度。
[4] 若毬文圜径加一寸,则条方又加一分:在毬文圆径为2寸,采出条为0.3寸见方的基础上,如果毬文圆径每增加1寸,则其采出的条之边长再增加0.1寸。
[5] 对格眼子桯:其门的子桯与毬文上所出条构成的格眼相对应。
[6] 以毬文随四直格眼者:在四直格眼的基础上,加以毬文,并使其毬文随四直格眼的方向铺展,从而呈现为四直毬文上出条重格眼的格子门形式。
[7] 子桯之下采出毬文:在四直毬文条重格眼的情况下,其子桯之下亦应采出毬文。
【译文】
四斜毬文上出条重格眼格子门做法:其上所出条的厚度与毬文圆径大小有关,以每一毬文的圆径为2寸时,在其上所出条格眼的厚度为0.2寸。若每一毬文圆径增加1寸,其上条桱的厚度应再增加0.1寸;其门扇两侧之门桯及毬文格扇四周之子桯的厚度,也应与条桱做同样的增加。这种格子门是在其毬文之上采(隐刻或贴加)出条桱;其毬文为四撺尖的形式,表面为四混出双线或单线造做法。若毬文圆径为2寸,则其上采出的条桱方为0.3寸见方;若毬文圆径增加1寸,则其上采出条桱之边长亦应增加0.1寸。若子桯与格眼相对,则施安由毬文构成的撺尖,撺尖向外与子桯相接,撺尖之内与格眼相对,撺尖处毬文上的混线应沿其圆曲毬文瓣转过,使形成撺尖两瓣毬文上的混线合为一体。与毬文相对应之子桯,若毬文圆径为1寸,则与毬文相对之子桯的宽度为0.05寸;毬文圆径每增加1寸,则子桯的宽度还应再增加0.05寸。或者毬文采用与四直方格眼相顺随的做法,则在子桯之下采出毬文,这时的子桯宽度与格子门门扇之内的毬文宽度是一致的。
(四直方格眼)
四直方格眼[1]:其制度有七等:一曰四混绞双线[2];或单线。二曰通混压边线[3],心内绞双线[4];或单线。三曰丽口绞瓣双混[5];或单混出线。四曰丽口素绞瓣[6];五曰一混四撺尖[7];六曰平出线[8];七曰方绞眼[9]。其条皆广一分,厚八厘[10]。眼内方三寸至二寸。
【注释】
[1] 四直方格眼:格子门中的一种。梁注:“从本篇制度看来,格眼基本上只有毬文和方直两种,都用正角相交的条组成。方直格眼比较简单,是用简单方直的条,以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相交组成的。”梁先生所说的“方直格眼”,即包括了这种“四直方格眼”格子门的形式。
[2] 四混绞双线:在组成格眼的条之上,刻有四条混及两条线。梁注:“‘绞双线’的‘绞’是怎样绞法,待考。下面的‘绞瓣’一词中也有同样的问题。”
[3] 通混压边线:在组成格眼的条之上,刻有一个较大的混线,混线两侧,即条的两侧边棱,压以齐整的边线。
[4] 心内绞双线:在组成格眼的条之中心线上,刻为“绞双线”的形式。
[5] 丽口:梁注:“什么是‘丽口’也不清楚。”绞瓣双混:在其格眼的条之上,刻以绞瓣双混的线脚。但如梁先生前注所言,“绞瓣”是怎样绞法,没有实例,难以明确。
[6] 丽口素绞瓣:因“丽口”与“绞瓣”的具体做法都不清楚,故这里只能从名词上理解,即组成格眼的条上刻有丽口并用较为简单的绞瓣线脚形式。
[7] 一混四撺尖:疑在格眼的条上刻有一条混线,格眼之条的相交位置上呈现为四条混线相交的做法,但其混线的交点刻为撺尖的形式,故而形成“一混四撺尖”的格眼形式。
[8] 平出线:梁注:“‘平出线’可能是这样的断面。”
[9] 方绞眼:梁注:“‘方绞眼’可能就是没有任何混、线的条相交组成的最简单的方直格眼。”
[10] 广一分,厚八厘:以格子门桯每高1尺,条的截面宽0.1寸,厚0.08寸计;若门桯高1丈,则条宽为1寸,厚为0.8寸。
【译文】
四直方格眼格子门做法:其门做法之制度有七等:第一等是在格眼条上出四混绞双线线脚;或单线。第二等是在条上出通混压边线,其通混之心内再刻以绞双线线脚;或单线。第三等是将条刻为丽口绞瓣并出双混线的线脚;或单混出线。第四等是在条上刻丽口出素绞瓣;第五等是在条上刻单混,条十字交角处为四撺尖做法;第六等则为在条上刻平出线做法;第七等是在条上刻以方形绞眼。以门桯每高1尺,构成其格眼的条宽度为0.1寸,厚度为0.08寸计。格眼内的尺寸则可以控制在3寸至2寸。
(四直方格眼格子门诸名件)
桯:长视高,广三分,厚二分五厘。腰串同。
子桯:广一分二厘,厚一分。
腰华版及障水版:并准四斜毬文法。
额:长随间之广,广七分,厚二分八厘。
槫柱、颊:长随门高,广四分。量摊擘扇数,随宜加减。厚同额。地栿:长厚同额,广六分。
【译文】
四直方格眼格子门之桯:门桯之长依其门高而定,以门每高1尺,其桯截面宽度为0.3寸,厚为0.25寸计。格子门中部所施腰串的截面广厚尺寸与桯相同。
格子门扇之格眼部分四周所施子桯:以门每高1尺,子桯的截面宽为0.12寸,厚为0.1寸计。
双腰串间所施腰华版及腰串下所施障水版的做法:与上文四斜毬文格眼格子门的做法相同。
门之上所施额:额之长随其门所在房屋开间的间广尺寸而定,以门每高1尺,其额的截面高度为0.7寸,厚为0.28寸计。
门之两侧贴附于左右两柱所施之槫柱及立颊:槫柱与颊的长度皆随门高尺寸而定,以门每高1尺,其槫柱与颊的截面宽度为0.4寸计。其宽度尺寸,应在计算门扇数并将其分摊到一间之内后,依据所余尺寸做随宜的加减。槫柱与颊的厚度与门上之额的厚度相同。
门下两柱间所施地栿:地栿的长度、厚度与门上之额的长度、厚度相同,以门每高1尺,地栿的截面高度为0.6寸计。
(版壁)
版壁:上二分不安格眼,亦用障水版者。名件并准前法,唯桯厚减一分。
【译文】
其门之门扇为版壁的做法:在格子门腰串上所留二分原安格眼的部分不安格眼,也采用与腰串下相同之做法,即施以障水版。构成版壁诸构件的相应尺寸,皆与上文所言格子门相同构件的尺寸相同,只是门桯的厚度,以门每高1尺,在格子门桯厚0.25寸的基础上减薄0.1寸计。
(两明格子门)
两明格子门:其腰华、障水版、格眼皆用两重。桯厚更加二分一厘。子桯及条之厚各减二厘[1]。额、颊、地栿之厚,各加二分四厘。其格眼两重,外面者安定;其内者,上开池槽深五分,下深二分。
【注释】
[1] 子桯及条之厚各减二厘:因两明格子门的子桯及条在里外面各有一重,故应将二者的厚度减薄。以门每高1尺,在其子桯厚0.14寸,条厚0.12寸的基础上,再减薄0.02寸,即两者分别为0.12寸与0.1寸计;若门高1丈,则子桯厚1.2寸,条厚1寸。这里未提及立颊两侧所施槫柱,但若立颊厚度增加,则与立颊厚度相同的槫柱,其厚度亦应有相应的增加。
【译文】
门之里外两侧均为正面的两明格子门做法:其门的腰华版、障水版、格眼都采用内外两重的做法。门桯的厚度,仍以门每高1尺,在原有比例厚度的基础上再增加0.21寸计。其子桯及条的厚度,也仍以门每高1尺,在原有比例厚度的基础上再减薄0.02寸计。而其门上之额、门左右之立颊及门下地栿的厚度,则以门每高1尺,在所给定比例尺寸的基础上再增加0.24寸计。其门上的两重格眼,施于室外一侧者,应加以固定;施于室内一侧者,则应安于上下子桯中所开的池槽之内,上池槽深0.5寸,下池槽深0.2寸。
(格子门一般)
凡格子门所用搏肘、立㮇,如门高一丈,即搏肘方一寸四分,立㮇广二寸,厚一寸六分;如高增一尺,即方及广厚各加一分;减亦如之。
【译文】
凡为格子门之启闭而施用的搏肘、立㮇,如果门高为1丈,则搏肘的截面尺寸为1.4寸见方,立㮇的截面宽度为2寸,厚度为1.6寸;若门的高度每增高1尺,则搏肘的截面方形尺寸及立㮇的截面宽度与厚度尺寸,都应相应增加0.1寸;门的高度低于1丈时,其门高每减少1尺,搏肘见方尺寸、立㮇的截面广厚尺寸也都要相应减少0.1寸。
阑槛钩窗
【题解】
阑槛钩窗包括了阑槛与钩窗两个部分,总的高度为7~10尺,一般是将施于一间的阑槛钩窗之“窗”的部分分作3扇,其格眼均用四直方格眼。阑槛之内用托柱,槛之外所用云栱鹅项勾阑,对应于窗之三扇四槫柱(及颊)。阑槛钩窗中各构件的截面广厚,都是依据窗高尺寸推算而出的。格眼上所出线脚,亦参照格子门四直方格眼制度。
其文中所列诸名件,是将“阑槛”与“钩窗”看作一个整体的。钩窗高度为5~8尺,若其下阑槛高2尺,则阑槛钩窗通高为7~10尺。
与窗相关的诸名件,如子桯、条、心柱、槫柱,皆随窗之高广而定。心柱、槫柱之长,与子桯的长度相同。额长,随间之广。而心柱、槫柱、额及条的广厚尺寸,给出的都是绝对尺寸。
其槛面高1.8~2尺;槛外鹅项至寻杖,以每槛面高1尺,另加9寸计,若槛面高2尺,则鹅项至寻杖加高1.8尺。依柱径粗细不同,与之相毗邻之槛面的广厚应量宜加减。
鹅项、云栱、寻杖及与阑槛相关之心柱、槫柱、托柱之长,均依槛面之长;地栿之长,则随窗额之长。诸名件广厚尺寸,当为绝对尺寸,已如《法式》文本中所列。
钩窗开闭,要使用搏肘。锁闭钩窗则要使用卧关。卧关,类如门关,是用来关闭钩窗的一根横长构件。
(造阑槛钩窗之制)
造阑槛钩窗之制:其高七尺至一丈。每间分作三扇,用四直方格眼。槛面外施云栱鹅项勾阑,内用托柱,各四枚。其名件广厚,各取窗、槛每尺之高,积而为法。其格眼出线,并准格子门四直方格眼制度。
【译文】
营造阑槛钩窗的制度:阑槛钩窗的高度为7尺至1丈。将每间所施钩窗分作三扇,其窗所用格子为四直方格眼做法。其阑槛槛面之外,施安云栱鹅项勾阑,阑槛内侧则用托柱承托槛面版,外侧所施云栱鹅项勾阑与内侧所施托柱,各为4枚。阑槛钩窗各组成构件的截面广厚尺寸,应各自依据其钩窗及阑槛的高度,以其各自每高1尺时相应构件所应取的比例尺寸,按照实际尺寸累积推算而出。其钩窗格眼条桱上所出线脚,均以格子门四直方格眼条桱上所出线脚诸做法为准。
(钩窗诸名件)
钩窗:高五尺至八尺。
子桯:长视窗高,广随逐扇之广,每窗高一尺,则广三分,厚一分四厘。
条:广一分四厘,厚一分二厘[1]。
心柱、槫柱:长视子桯,广四分五厘,厚三分。
额:长随间广,其广一寸一分,厚三分五厘。
槛:面高一尺八寸至二尺。每槛面高一尺,鹅项至寻杖共加九寸。
槛面版:长随间心。每槛面高一尺,则广七寸,厚一寸五分。如柱径或有大小,则量宜加减[2]。
鹅项:长视高,其广四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或加减同上。
云栱:长六寸,广三寸,厚一寸七分。
寻杖:长随槛面,其方一寸七分。
心柱及槫柱:长自槛面版下至栿上,其广二寸,厚一寸三分。
托柱:长自槛面下至地,其广五寸,厚一寸五分。
地栿:长同窗额,广二寸五分,厚一寸三分。
障水版:广六寸。以厚六分为定法。
【注释】
[1] 广一分四厘,厚一分二厘:以钩窗每高1尺,条截面宽0.14寸,厚0.12寸计;若窗高为5尺,则条宽0.7寸,厚0.6寸。
[2] 如柱径或有大小,则量宜加减:《法式》原文“如柱或有大小”,梁注本改为“如柱径或有大小”。傅合校本:改“”为“径”。这句话的意思是,其槛面的宽窄厚薄,除了与槛面高度有关之外,还与其阑槛钩窗所在开间两侧柱子的柱径有关,若柱径较大,则应适度将槛面加宽、加厚;反之亦然。
【译文】
阑槛上所施钩窗:窗高5尺至8尺。
窗内子桯:其立桯之长依其窗的高度而定,其横桯之长则随每扇钩窗的宽度而定;以其窗每高1尺,子桯的截面宽为0.3寸,厚为0.14寸计。
窗内条:以其窗每高1尺,每一窗内所施条的截面宽为0.14寸,厚为0.12寸计。
施于阑槛上之钩窗间的心柱及其窗所在房屋开间两柱之侧的槫柱:心柱和槫柱的长度与钩窗子桯的长度相当;以其窗每高1尺,心柱与槫柱截面宽为0.45寸,厚为0.3寸计。
钩窗上所施额:额之长随其窗所在房屋开间的间广,以其窗每高1尺,其上之额的截面高为1.1寸,厚为0.35寸计。
钩窗下所施阑槛:槛面距其屋基座顶面的高度为1.8尺至2尺。以槛面距地每高1尺,槛面之上所施鹅项至寻杖,在其面之上加高9寸计。
槛面版:版的长度随其所在开间左右两柱间的空当距离而定。以槛面每高1尺,其版之宽为7寸,厚为1.5寸计。如果其左右屋柱的柱径有大小的差异,则其版的宽与厚也应量宜加减。
槛面版上所施鹅项:鹅项之长依其阑槛的高度而定,以槛面每高1尺,鹅项宽为4.2寸,厚为1.5寸计。若阑槛左右屋柱之柱径大小有变,则其鹅项的广厚尺寸,与其槛面版一样,也应量宜加减。
额项上所施云栱:以槛面每高1尺,云栱长为6寸,宽为3寸,厚为1.7寸计。
云栱之上所承寻杖:寻杖之长与阑槛槛面的长度相同,以槛面每高1尺,寻杖的截面尺寸为1.7寸见方计。
槛面之下、地栿之上所施心柱及槫柱:心柱与槫柱的长度均以槛面版底至地栿上皮的高差距离为准,以槛面每高1尺,心柱及槫柱的截面宽为2寸,厚为1.3寸计。
阑槛里侧槛面版下所施托柱:其柱之长自槛面版底至其屋地面,以槛面每高1尺,其柱截面宽为5寸,厚为1.5寸计。
施阑槛之房屋开间两柱间所施地栿:地栿之长与其所在开间钩窗上之额的长度相同,以槛面每高1尺,地栿截面宽为2.5寸,厚为1.3寸计。
槛面版下所施障水版:以槛面每高1尺,其版宽为6寸计。障水版的厚度为0.6寸,这是一个绝对尺寸。
(钩窗一般)
凡钩窗所用搏肘,如高五尺,则方一寸;卧关如长一丈,即广二寸,厚一寸六分。每高与长增一尺,则各加一分。减亦如之。
【译文】
凡钩窗上所用搏肘,若窗高5尺,搏肘高也为5尺,则搏肘的截面为1寸见方;若其窗后所用卧关的长度为1丈,则卧关的截面宽为2寸,厚为1.6寸。若搏肘之高与卧关之长,各每增加了1尺,则搏肘的截面见方尺寸与卧关的截面广厚尺寸,都应各增加0.1寸。反之,若其高与长各每减少1尺,则其截面尺寸也各相应减少0.1寸。
殿内截间格子
【题解】
殿内截间格子,大概类似于殿阁建筑室内的隔断墙,截间格子的高度为14~17尺,用单腰串;每间按其长度,除桯及腰串外,定为3分,腰串上部2分安格眼,这部分再用心柱和槫柱分为2间。腰串下部的1分为障水版,其版亦用心柱与槫柱分作3间,其中1间可以做成能够开闭的门子。障水版内用牙脚、牙头填心,也可以用合版拢桯。障水版上下四周,以难子缠贴。
造殿内截间格子,除了额、腰串、地栿、上下槫柱、上下心柱、搏肘等之外,还要有上下桯、条、障水子桯、上下左右难子;各部分构件尺寸以截间格子每尺之高所对应的构件比例尺寸,按照截间格子的实际尺寸推算而出。部分构件的截面广厚等小尺寸为绝对尺寸。
截间格子腰串上之2分安格眼,其桯内若用四斜毬文格眼,则圆径为7~9寸。其桯、子桯、条等构件的截面广厚尺寸,与格子门制度相同。
(造殿内截间格子之制)
造殿内截间格子之制:高一丈四尺至一丈七尺。用单腰串。每间各视其长,除桯及腰串外,分作三分。腰上二分安格眼;用心柱、槫柱分作二间。腰下一分为障水版,其版亦用心柱、槫柱分作三间。内一间或作开闭门子。用牙脚、牙头填心,内或合版拢桯。上下四周并缠难子。其名件广厚,皆取格子上下每尺之通高,积而为法。
【译文】
营造殿阁之内截间格子的制度:截间格子通高1.4丈至1.7丈。中间施用单腰串。在使用截间格子的每一间,应按照其开间的间广与高下尺寸,除了桯及腰串外,将其间之上下定为三分。其中,腰串以上为二分,施安格眼;再将腰上部分用心柱与槫柱分为两个小间。腰下一分是障水版,其版亦用心柱、槫柱分为三个小间。其中的一小间或可以做成能够启闭的开闭门子。在腰下诸心柱、槫柱之间,用牙脚、牙头填心,其内或可以用合版拢桯做法,形成隔版。填心之障水版上下四周都应缠贴难子。组成截间格子各部分构件的广厚尺寸,要以截间格子上下通高的每1尺,构件应取的比例尺寸,按照实际尺寸累积推算而出。
(殿内截间格子诸名件)
上下桯:长视格眼之高,广三分五厘,厚一分六厘。
条[1]:广厚并准格子门法。
障水子桯:长随心柱,槫柱内,其广一分八厘,厚二分。
上下难子:长随子桯。其广一分二厘,厚一分。
搏肘:长视子桯及障水版,方八厘。出在外。
额及腰串:长随间广,其广九分,厚三分二厘。
地栿:长厚同额,其广七分。
上槫柱及心柱:长视搏肘,广六分,厚同额。
下槫柱及心柱:长视障水版,其广五分,厚同上。
【注释】
[1] 条:指构成格子的木条。
【译文】
截间格子其格子部分之上下桯:桯之长依其格眼之高而定,以截间格子每通高1尺,其桯截面宽为0.35寸,厚为0.16寸计。
构成格眼之条:条桱的截面广厚尺寸,与格子门之格眼间所施条桱的计算方法相同。
障水版上下所施子桯:桯之长随心柱与槫柱两者间的内距而定,以截间格子每通高1尺,其桯截面宽0.18寸,厚0.2寸计。
障水版上下所施难子:难子长随障水版上下所施子桯之长而定。以截间格子每通高1尺,其难子截面宽0.12寸,厚0.1寸计。
开闭门子上所施搏肘:其长依其子桯及障水版的长度而定,以截间格子每通高1尺,搏肘截面为0.08寸见方计。搏肘端头所出头在其长度之外。
截间格子上之额及中部之腰串:额与腰串的长度随其所在开间的间广而定,以截间格子每通高1尺,其额及腰串的截面宽0.9寸,厚0.32寸计。
截间格子下所施地栿:地栿的长与厚与额的长与厚相同,以截间格子每通高1尺,其地栿截面高为0.7寸计。
截间格子上部的槫柱及心柱:其柱之长依搏肘的长度而定,以截间格子每通高1尺,其上槫柱及心柱截面宽为0.6寸,其柱之厚与额同计。
截间格子下部的槫柱及心柱:其柱之长依障水版而定,以截间格子每通高1尺,其下槫柱及心柱截面宽0.5寸,其柱之厚亦与额同计。
(截间格子一般)
凡截间格子,上二分子桯内所用四斜毬文格眼,圜径七寸至九寸。其广厚皆准格子门之制。
【译文】
凡在殿阁内营造截间格子,其通高(除去桯及腰串外)之三分中的上部二分,在上下桯之内所施用的四斜毬文格眼,其毬文圆径为7寸至9寸。其格眼相应构件的广厚尺寸,都应以上文格子门之制中诸构件的尺寸为准。
堂阁内截间格子
【题解】
堂阁内截间格子,相当于厅堂或楼阁之内所施设的隔断墙,堂阁内截间格子的高为10尺,广为11尺。这一尺度似乎是通制。其桯分为三等制度,制度的区分,仍按桯上所出线脚的繁简而定。组成截间格子各构件的截面广厚,仍是依据截间格子的每尺之高所对应的构件比例尺寸,按实际尺寸推算而出的。
堂阁内截间格子,由当心及四周之桯与双腰串、格子外的额与地栿、两边槫柱等构件组合而成;若用毬文格眼,则其格眼毬文径为5寸。既有双腰串,则亦应有腰华版、障水版、难子等。
截间开门格子,应为截间格子的一种,只是其门扇可以启闭。其格子门四周用额、地栿、槫柱;额、栿及槫柱之内四周用桯;桯内的上部用门额,两边留出泥道,并施立颊。额上作两间,施毬文格子。其门为单腰串造。
截间开门格子的腰串、障水版、门肘、门桯、门障水版、难子、上下伏兔、手栓伏兔、手栓等,与格子门诸名件相类,其主要尺寸随门的每尺之高所给出的构件相应比例尺寸,按照实际尺寸推定。其截面广厚等小尺寸应为绝对尺寸。
堂阁内截间格子用四斜毬文格眼及障水版,其上部格眼与下部障水版等尺寸分法及其诸名件长、广、厚诸尺寸,与格子门之制中四斜毬文格眼等格子门尺寸分法与名件制度相同。
(堂阁内截间格子之制)
造堂阁内截间格子之制:皆高一丈,广一丈一尺。其桯制度有三等:一曰面上出心线,两边压线;二曰瓣内双混,或单混。三曰方直破瓣撺尖。其名件广厚,皆取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截间格子:当心及四周皆用桯。其外上用额,下用地栿,两边安槫柱,格眼毬文径五寸。双腰串造。
【译文】
营造堂阁内截间格子的制度:截间格子的高度皆为1丈,其广亦皆控制在1.1丈。其制度仍按其桯上线脚之繁简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在桯表面之上出心线,两边压线;第二等,是在瓣内出双混线,或出单混线。第三等,是方直破瓣并撺尖的做法。组成堂阁内截间格子诸名件的广厚尺寸,均以其格子每高1尺,构件所取的相应比例尺寸,按实际尺寸累积推算而出。
截间格子的做法:其格子当心及四周都施以桯。格子之外的上部施以额,下部施以地栿,两边施安槫柱,截间格子所用毬文格眼的直径为5寸。截间格子中部施以双腰串。
(堂阁内截间格子诸名件)
桯:长视高,卯在内。广五分,厚三分七厘。上下者,每间广一尺,即长九寸二分。
腰串:每间广一尺,即长四寸六分。广三分五厘,厚同上。
腰华版:长随两桯内,广同上。以厚六分为定法。
障水版:长视腰串及下桯,广随腰华版之长。厚同腰华版。
子桯:长随格眼四周之广。其广一分六厘,厚一分四厘。
额:长随间广。其广八分,厚三分五厘。
地栿:长厚同额。其广七分。
槫柱:长同桯。其广五分,厚同地栿。
难子:长随桯四周。其广一分,厚七厘。
【译文】
堂阁内截间格子所施桯:其左右立桯之长,视其格子的高度而定,其桯上下卯亦应算在其高度之内。以截间格子每高1尺,则其桯截面宽0.5寸,厚0.37寸计。其上下横桯,以截间格子每间广1尺,则其长9.2寸计。
截间格子中部所施腰串:以截间格子每间广1尺,腰串长4.6寸计。以截间格子每高1尺,腰串截面高0.35寸,厚与上文所言桯的厚度相同计。
双腰串之间所施腰华版:版长随格子左右两桯之内的距离而定,版之宽与上文所言腰串之广相同。腰华版厚为0.6寸,此为绝对尺寸。
腰串下所施障水版:版长以其腰串与下桯的距离为准,版宽则与腰华版的长度取齐。其厚与腰华版同,仍为0.6寸。
格眼四周所施子桯:子桯之长随格眼四周的周长而定。以截间格子每高1尺,其子桯截面宽0.16寸,厚0.14寸计。
截间格子上所施额:额之长随截间格子所在房屋开间之广而定。以截间格子每高1尺,其额截面高0.8寸,厚0.35寸计。
截间格子下所施地栿:地栿的长度、厚度与其上所施额之长、厚相同。以其间格子每高1尺,地栿截面高0.7寸计。
截间格子左右所施槫柱:其柱之长与格子左右所施桯的长度相同。以截间格子每高1尺,其槫柱截面宽0.5寸,槫柱的厚度与地栿的厚度相同计。
格子内四周所施难子:其长随格子内四周之桯的周长而定。以截间格子每高1尺,其难子截面宽0.1寸,厚0.07寸计。
(堂阁内截间开门格子)
截间开门格子:四周用额、栿、槫柱。其内四周用桯,桯内上用门额;额上作两间,施毬文,其子桯高一尺六寸。两边留泥道施立颊;泥道施毬文,其子桯长一尺二寸。中安毬文格子门两扇,格眼毬文径四寸。单腰串造。
【译文】
营造截间开门格子的做法:格子四周用额、地栿、槫柱。格子之内四周用桯,桯内的上部施以门额;将门额之上的部分分作两小间,间内施以毬文格眼,小间内所施子桯的高度为1.6尺。格子门两边留出泥道,并施以立颊;泥道上也施毬文格眼,其格眼上下所施子桯长为1.2尺。截间开门格子中间安装两扇毬文格子门,其门的格眼毬文直径为4寸。格子门为单腰串造做法。
(堂阁内截间开门格子诸名件)
桯:长及广厚同前法。上下桯广同。
门额:长随桯内,其广四分,厚二分七厘。
立颊:长视门额下桯内,广厚同上。
门额上心柱:长一寸六分,广厚同上。
泥道内腰串:长随槫柱、立颊内,广厚同上。
障水版:同前法。
门额上子桯:长随额内四周之广。其广二分,厚一分二厘。泥道内所用广厚同。
门肘:长视扇高,在外。方二分五厘。
门桯:长同上,出头在外。广二分,厚二分五厘。上下桯亦同。
门障水版:长视腰串及下桯内,其广随扇之广。以厚六分为定法。
门桯内子桯:长随四周之广,其广厚同额上子桯。
小难子:长随子桯及障水版四周之广。以方五分为定法。
额:长随间广,其广八分,厚三分五厘。
地栿:长厚同上,其广七分。
槫柱:长视高,其广四分五厘,厚同上。
大难子:长随桯四周,其广一分,厚七厘。
上下伏兔:长一寸,广四分,厚二分。
手栓伏兔:长同上,广三分五厘,厚一分五厘。手栓:长一寸五分,广一分五厘,厚一分二厘。
【译文】
截间开门格子之桯:桯的长和截面的广厚,与前文堂阁内截间格子所言桯之长及广厚相同。其上下桯的截面之广,亦与堂阁内截间格子上下桯之广相同。
截间开门格子门扇上所施门额:额长随左右两桯之内距,以截间开门格子每高1尺,其门额截面高0.4寸,厚0.27寸计。
截间开门格子门两侧立颊:立颊之长以门额与下桯之间的距离为准,其截面广厚与门额相同。
门额上所施心柱:以截间开门格子每高1尺,心柱长1.6寸计,心柱截面广厚,与门额、立颊之广厚同。
两立颊之外、两侧槫柱之内的泥道内所施腰串:其长随槫柱、立颊之内的净距,其截面广厚与门额、立颊、心柱的广厚同。
截间开门格子腰串下所施障水版:其诸尺寸与前文堂阁内截间格子门所施障水版同。
门额上所施子桯:子桯之长随额内四周的周长而定。以截间开门格子每高1尺,其门额上子桯截面宽0.2寸,厚0.12寸计。泥道内所施子桯的广厚与门额上子桯的广厚尺寸同。
截间开门格子之门扇上所施门肘:其长视门扇之高而定,门肘上下所施在此高度之外。以截间开门格子每高1尺,其门肘截面方0.25寸计。
截间开门格子之门扇上所施门桯:其长与门肘同,门桯的榫卯出头不算在内。以截间开门格子每高1尺,其门桯截面宽0.2寸,厚0.25寸计。门扇之上下桯广厚与之同。
截间开门格子门扇上所施门障水版:版长以腰串与下桯间的净距为准,其版之宽随门扇之宽而定。障水版的厚度为0.6寸,这一尺寸为绝对尺寸。
门桯内所施子桯:子桯的长度随门桯内四周周长而定,子桯的截面广厚与门额上所施子桯的广厚相同。
沿门桯之子桯及障水版四周所施小难子:其长以子桯及障水版四周周长为准。小难子的截面为0.5寸见方,此尺寸为绝对尺寸。
截间开门格子上所施额:额之长随其格子所在房屋开间的间广而定,以截间开门格子每高1尺,其额的截面宽度为0.8寸,厚为0.35寸计。
截间开门格子下所施地栿:地栿的长度、厚度与其上所施额之长厚同,以截间开门格子每高1尺,其地栿截面高度为0.7寸计。
截间开门格子两侧所施槫柱:柱之长以其截间开门格子高度为准,以截间开门格子每高1尺,其槫柱截面宽0.45寸计,槫柱的厚度与地栿之厚同。
沿额、槫柱及地栿之内的桯之四周所施大难子:其长视桯的四周周长而定,以截间开门格子每高1尺,其大难子截面宽0.1寸,厚0.07寸计。
截间开门格子之门扇上下所施伏兔:以截间开门格子每高1尺,其上下伏兔长1寸,宽0.4寸,厚0.2寸计。
截间开门格子门扇上所施手栓伏兔:其长与上下伏兔长相同,以截间开门格子每高1尺,其手栓伏兔宽0.35寸,厚0.15寸计。
截间开门格子门扇上所用手栓:以截间开门格子每高1尺,其手栓长1.5寸,宽0.15寸,厚0.12寸计。
(堂阁内截间格子一般)
凡堂阁内截间格子所用四斜毬文格眼及障水版等分数,其长、径并准格子门之制[1]。
【注释】
[1] 长:指格子门所用四斜毬文格眼之桯、子桯或条之长。径:指格子门所用四斜毬文格眼的毬文圆径。
【译文】
凡堂阁内截间格子所用包括四斜毬文格眼及障水版等在内的各种构件及其尺寸,如桯、子桯或条等的长度及格眼之毬文的圆径等,都与上文所述格子门的相应构件及其尺寸制度相同。
殿阁照壁版
【题解】
如果说,截间格子起到的是隔离室内左右两侧空间之作用,大致接近于“间”的分隔(故称“截间),其上部用毬文格眼,以保持左右间之间的联系;那么,照壁版起到的则是隔离室内前后空间的作用,更类似“屏扆”的功能,故其上部不用格眼,而用木版填心。
换言之,殿阁照壁版一般施于殿阁内左右两柱柱心槽上,以起到分隔室内前后空间的屏扆之作用。若用于外墙柱缝,如前檐或前廊柱缝,则仍可用于施有照壁之门窗上。
殿阁照壁版,其正面的宽度为10~14尺,约为殿阁建筑中一个开间的间距;照壁版的高度为5~11尺。若高11尺,则大约相当于房屋内额之下的高度;若高5尺,则可能是与门窗结合而用,并施于门窗之上。照壁版外侧四周应缠以贴,版之内外都要缠施难子,其版采用合版造做法。殿阁照壁版各组成构件的截面广厚尺寸,随照壁版每尺之高所对应的构件比例尺寸推算而出。
文中未述及桯与地栿,也未给出两者的尺寸,但在谈及“贴”的时候,提到了“桯”,并提到“桯内四周之广”,这里的“四周”其实应该包括照壁版之下所施地栿,若为在照壁门或窗之上所施者,则其门窗之额即为照壁版之下桯所依托之处。
(造殿阁照壁版之制)
造殿阁照壁版之制:广一丈至一丈四尺,高五尺至一丈一尺,外面缠贴,内外皆施难子,合版造。其名件广厚,皆取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译文】
营造殿阁照壁版的制度:照壁版宽为1丈至1.4丈,高为5尺至1.1丈,在照壁版外侧缠以木贴,并在其版内外四周施以难子,照壁内之嵌版为合版造做法。殿阁照壁版诸构件的广厚尺寸,都应以照壁版每1尺之高相对应的各构件比例尺寸,累积推算而出。
(殿阁照壁版诸名件)
额:长随间广,每高一尺,则广七分,厚四分。
槫柱:长视高,广五分,厚同额。
版:长同槫柱,其广随槫柱之内,厚二分。
贴:长随桯内四周之广,其广三分,厚一分。
难子:长厚同贴。其广二分。
【译文】
殿阁照壁版上所施之额:额的长度随照壁版所在房屋开间的间广而定,以照壁版每高1尺,其额高0.7寸,厚0.4寸计。
照壁版两侧所施槫柱:柱的长度视照壁版之高而定,以照壁版每高1尺,其槫柱宽0.5寸,其厚与额同计。
照壁版内所嵌之版:其版之长与槫柱的长度相同,其版之宽则随左右槫柱之间的净距而定,以照壁版每高1尺,其版厚0.2寸计。
照壁版内四周所施之贴:其贴之长,随照壁版左右槫柱与额下所施桯之内的四周周长而定,以照壁版每高1尺,其贴宽0.3寸,厚0.1寸计。
照壁版内外所施难子:难子的长度与厚度均与贴之长、厚相同。以照壁版每高1尺,其内外难子宽0.2寸计。
(殿阁照壁版一般)
凡殿阁照壁版,施之于殿阁槽内,及照壁门窗之上者皆用之。
【译文】
凡营造殿阁照壁版,均将照壁版施之于殿阁室内柱子之间的柱缝之上,在照壁门或照壁窗上部,也可以施用照壁版。
障日版
【题解】
障日版的功能,多少类似于现代建筑中的遮阳版。障日版正面的宽度为11尺,版高为3~5尺。障日版是以其上之额及左右槫柱与中心的心柱等为框架的。障日版的内外都应施以难子,其内所嵌版为合版造,亦可以用牙头护缝造,版之四周缠以难子。组成障日版诸构件的截面广厚尺寸,是依据障日版每尺之长所对应的构件比例尺寸推算而出的。
障日版面广长度,大概接近宋式建筑一个开间的距离,其版似可施之于屋檐之下、两柱之间;或施于格子门及门、窗之上,以起到遮蔽强烈阳光的作用。其版之上,亦可能不用额。
(造障日版之制)
造障日版之制:广一丈一尺,高三尺至五尺。用心柱、槫柱,内外皆施难子,合版或用牙头护缝造。其名件广厚,皆以每尺之广,积而为法。
【译文】
营造障日版的制度:障日版之宽为1.1丈,其高为3尺至5尺。障日版当心用心柱,左右用槫柱,版之内外皆缠施难子,其版可以为合版造,也可以采用牙头护缝造的做法。组成障日版诸名件的广厚尺寸,都是以障日版每1尺的宽度,依其构件相应的比例尺寸,累积推算而出。
(障日版诸名件)
额:长随间之广,其广六分,厚三分。
心柱、槫柱:长视高,其广四分,厚同额。
版:长视高,其广随心柱、槫柱之内。版及牙头、护缝,皆以厚六分为定法。
牙头版:长随广,其广五分。
护缝:长视牙头之内,其广二分。
难子:长随桯内四周之广,其广一分,厚八厘。
【译文】
障日版上之额:额之长随施安障日版房屋开间的间广而定,以障日版每广1尺,其额截面高为0.6寸,厚为0.3寸计。
障日版当心及两侧所施心柱与槫柱:柱之长依据障日版的高度而定,以障日版每广1尺,其柱宽为0.4寸,心柱与槫柱的厚度与额之厚度相同计。
障日版内所嵌之版:其版长依障日版的高度而定,其合版的宽度以心柱与槫柱之间的净距为准。其合版及牙头、护缝,厚度皆为0.6寸,这一厚度为绝对尺寸。
牙头版:其版之长仍应随障日版之高而定,以障日版每广1尺,牙头版宽为0.5寸计。
护缝:护缝之长以牙头版减除牙头、牙尾等装饰后的长度为准,以障日版每广1尺,其护缝宽为0.2寸计。
障日版内外所施难子:难子长度随障日版内四周所施桯的周长而定,以障日版每广1尺,难子宽为0.1寸,厚为0.08寸计。
(障日版一般)
凡障日版,施之于格子门及门、窗之上,其上或更不用额。
【译文】
凡施设障日版,若施之于格子门之上,或施之于房屋外檐的门、窗之上时,障日版之上也可以不再专门施用额。
廊屋照壁版
【题解】
据梁思成先生的解释,廊屋照壁版与清式建筑中的大额枋与小额枋及其间的由额垫版多少有一些相类之处。这一理解,多少从一定角度体现了自宋至清,房屋外檐柱头位置从单一的阑额做法向大、小额枋及由额垫版等组合做法的某种可能的变迁过程。
廊屋照壁版,版长10~11尺,高为1.5~2.5尺。其广当与房屋开间的间广相同,很可能是施于廊屋两柱之间的上端。版可分为3段,以心柱、槫柱等形成框架,内嵌合版,版的四周内外施难子。其大略接近檐下两柱之间的组合式双层阑额,其心柱、槫柱多少类似于双层阑额之间所施的立旌,只是在立旌之间嵌以版,版四周缠以难子。
组成廊屋照壁版主要构件的广厚尺寸,都是依照壁版每尺之广所给出的构件相应比例尺寸推算而出的。
其心柱与槫柱之长,与廊屋照壁版的高度相同;心柱与槫柱的截面广厚,亦是以照壁版每尺之广相对应的比例尺寸推算而出的。
廊屋照壁版,安于殿廊外檐阑额之下,由额之上。如上所列尺寸,为安于完整一间之数;仅安于半间之内,且与全间相对者,其心柱、槫柱及版等广厚尺寸亦与全间之法相同。
(造廊屋照壁版之制)
造廊屋照壁版之制:广一丈至一丈一尺,高一尺五寸至二尺五寸。每间分作三段,于心柱、槫柱之内,内外皆施难子,合版造。其名件广厚,皆以每尺之广积而为法。
【译文】
营造廊屋照壁版的制度:廊屋照壁版的面广尺寸为1丈至1.1丈,其高为1.5尺至2.5尺。应将每一间廊屋照壁版分作三段,其间施心柱、槫柱,在心柱与槫柱之内嵌版,并在版之内外施难子,其版为合版造做法。廊屋照壁版诸名件的宽度与厚度尺寸,都是以照壁版面广每1尺,其构件所取的比例尺寸累积推算而出的。
(廊屋照壁版诸名件)
心柱、槫柱:长视高,其广四分,厚三分。
版:长随心柱、槫柱内之广,其广视高,厚一分。
难子:长随桯内四周之广,方一分。
【译文】
廊屋照壁版所施心柱、槫柱:其柱之长依照壁版的高度而定,以照壁版每广1尺,其心柱、槫柱的截面宽0.4寸,厚0.3寸计。
照壁版内所嵌之版:其版为合版造,合版长为心柱与槫柱之间的净距,版之宽依照壁版的高度而定,以照壁版每广1尺,其版厚为0.1寸计。
照壁版之桯内所缠难子:难子之长随其桯内四周的周长而定,以照壁版每广1尺,其难子截面方0.1寸计。
(廊屋照壁版一般)
凡廊屋照壁版,施之于殿廊由额之内。如安于半间之内与全间相对者,其名件广厚亦用全间之法。
【译文】
凡造廊屋照壁版,应施安于殿阁之副阶廊及左右廊庑的檐下柱头处所施的阑额与由额之间。如将照壁版施安于开间尺寸较小的半间之内,且这一半间之廊屋又与正常开间的全间之廊屋对应设置在同一座廊屋檐下,则开间较小的半间处照壁版所施诸名件的广厚尺寸,不必按其每尺之广推而计之,而是采用与其屋全间所用构件相同的尺寸。
胡梯
【题解】
梁思成先生将“胡梯”解释为可能是由宋时南方人所说的“扶梯”谐音而来。这一解释,虽然带有一定的推测性,但却非常睿智地厘清了读者可能产生的疑惑。因为,一般理解上,会将“胡梯”与历史上出现的“胡床”“胡凳”等相联系,以为“胡梯”也是从西域渐渐影响到中原地区的一种小木做法。但这一理解会使人认为,南北朝之前中原地区的房屋室内不曾使用梯子。这样就很难解释汉代明器与画像石、画像砖中出现的大量楼阁式建筑,及其中表现的楼梯形式。因此以方言读音原因,而将“胡梯”与“扶梯”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比较合乎逻辑的解释。
胡梯为古代建筑内一种斜置的步梯,胡梯之高为10尺时,其拽脚长随高,亦为10尺,其梯斜率为45°;拽脚宽(广)为3尺,此亦为两颊外皮距离;将这10尺的高度差,分为12个步阶,每步高差约0.83寸。其两侧用长条状侧版形成两颊,两颊之间用榥连接,用侧立的促版与平置的踏板,形成踏步。两颊之上再以勾阑望柱形成两侧扶手。勾阑斜高3.5尺,并施寻杖、盆唇。在10尺的高差范围内,以蜀柱分为4间(即5根蜀柱),两蜀柱间用卧棂3条。其两颊、榥、促版、踏版尺寸,以胡梯高度推算而定;及勾阑上之各名件尺寸,以勾阑高度推算而定。
两颊之长,以胡梯之高推定,拢颊榥长为两颊内净距,其卯透外,卯以“抱寨”形式将榥锁定。拢颊榥上所施促版、踏版,其长与榥同,其广厚随梯高而定。胡梯两侧所施勾阑,勾阑望柱头上雕破瓣、仰覆莲华或单胡桃子。
胡梯施于楼阁建筑之内,以解决竖向交通。勾阑安于两颊之上,起到上下梯之扶手作用;胡梯之下不用地栿。若楼阁空间高差较大,亦可以采用两盘或三盘造,大致类似于现代之两跑、三跑楼梯做法。依据梁先生的解释,两盘相接处,即两跑楼梯相接处,应设“憩脚台”,即今日楼梯之休息平台。
(造胡梯之制)
造胡梯之制:高一丈,拽脚长随高,广三尺;分作十二级;拢颊榥施促、踏版,侧立者谓之促版,平者谓之踏版。上下并安望柱。两颊随身各用勾阑,斜高三尺五寸,分作四间。每间内安卧棂三条。其名件广厚,皆以每尺之高,积而为法。勾阑名件广厚,皆以勾阑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译文】
营造胡梯的制度:若要胡梯升高的距离为1丈,胡梯的拽脚长度应随其高度而定,梯的宽度为3尺;将其梯分为12级踏阶;并以榥将胡梯两侧之两颊拢在一起,然后在梯上施促版与踏版,侧立者称之为“促版”,平置者称之为“踏版”。沿胡梯两颊之上下均施安望柱。随梯之两颊的斜度,各自施以勾阑,勾阑的斜高为3.5尺,将勾阑分为4间。每一间内可以施安3条卧棂。构成胡梯的诸名件截面广厚尺寸,都是依据胡梯每高1尺,其构件所取的相应比例尺寸,累积推算而出。胡梯上所施勾阑诸名件的截面广厚尺寸,是以勾阑每高1尺,其构件所取的相应比例尺寸,累积推算而出的。
(胡梯诸名件)
两颊:长视梯,每高一尺,则长加六寸。拽脚蹬口在内。广一寸二分,厚二分一厘。
榥:长随两颊内,卯透外,用抱寨。其方三分。每颊长五尺用榥一条。
促、踏版:长同上,广七分四厘,厚一分。
勾阑望柱:每勾阑高一尺,则长加四寸五分,卯在内。方一寸五分。破瓣、仰覆莲华,单胡桃子造。
蜀柱:长随勾阑之高,卯在内。广一寸二分,厚六分。
寻杖:长随上下望柱内,径七分。
盆唇:长同上,广一寸五分,厚五分。
卧棂:长随两蜀柱内。其方三分。
【译文】
胡梯之两颊:颊之长视其梯之高而定,梯每高1尺,其颊之长在此基础上再加6寸。拽脚的磴口应算在这一长度之内。以其梯每高1尺,其两颊截面各广1.2寸,厚0.21寸计。
将两颊拢在一起的榥:榥之长随两颊之内的净距而定,其卯不计在内,采用抱寨式连接锁定方式。以其梯每高1尺,其榥截面为0.3寸见方计。每颊长5尺用榥1条。
胡梯上的促版与踏版:促、踏版之长与两颊间所施榥的长度相同,以其梯每高1尺,其促、踏版宽0.74寸,厚0.1寸计。
两颊之上所施勾阑望柱:以勾阑每高1尺,其望柱之高在此基础上再加4.5寸计,望柱与其下之颊相连之卯的长度亦计在内。以勾阑每高1尺,望柱截面为1.5寸见方计。望柱四棱破瓣,上刻仰覆莲华,望柱头为单胡桃子造型。
勾阑内所施蜀柱:蜀柱之长随勾阑斜高而定,其卯之长在蜀柱长度之内。以勾阑每高1尺,蜀柱截面宽1.2寸,厚0.6寸计。
勾阑上所施寻杖:寻杖之长随上下望柱间的斜长,以勾阑每高1尺,其寻杖径为0.7寸计。
寻杖下所施盆唇:盆唇之长与寻杖的长度相同,以勾阑每高1尺,盆唇截面宽1.5寸,厚0.5寸计。
勾阑中所施卧棂:卧棂之长随两蜀柱之间斜长。以勾阑每高1尺,卧棂截面为0.3寸见方计。
(胡梯一般)
凡胡梯,施之于楼阁上下道内,其勾阑安于两颊之上,更不用地栿。如楼阁高远者,作两盘至三盘造。
【译文】
凡营造胡梯,将胡梯施之于楼阁的上下通道之内,胡梯两侧勾阑则安装于其梯左右两颊之上,胡梯之下无须施用地栿。如果楼阁的层高较高,其梯的走势延伸较远,可以采用将其梯步做两跑至三跑转折的方式营造。
垂鱼、惹草
【题解】
“垂鱼”“惹草”是宋式建筑厦两头造屋顶、两际式屋顶两侧屋山搏风版上的重要构件。垂鱼施于搏风版合尖之下,惹草施于搏风版下,既起到连接两搏风版,并将搏风版固定在两山出际槫头上的作用,也起到对两际屋山的装饰性作用。
垂鱼、惹草,可以雕为花瓣、云头等纹样或轮廓。垂鱼与惹草的长度尺寸随房屋大小而变化。垂鱼长为3~10尺,惹草长为3~7尺。垂鱼与惹草的广厚尺寸,则随其长推算而出。
惹草,贴挂于房屋搏风版之下,较易受到风雨冲击,故惹草每长2尺,在其版与搏风版连接处之后各施楅1枚,以增强其本身强度,并加强其与搏风版间的联系。
(造垂鱼、惹草之制)
造垂鱼、惹草之制:或用华瓣,或用云头造,垂鱼长三尺至一丈;惹草长三尺至七尺,其广厚皆取每尺之长积而为法。
【译文】
营造垂鱼、惹草的制度:垂鱼或惹草,或采用花瓣造型,或采用云头造型,垂鱼自搏风版向下的悬垂长度为3尺至1丈;惹草沿搏风版的延伸长度为3尺至7尺,两者的截面广厚尺寸,都是以其每长1尺所给出的相应广厚比例尺寸推算而出的。
(垂鱼、惹草名件)
垂鱼版:每长一尺,则广六寸,厚二分五厘。
惹草版:每长一尺,则广七寸,厚同垂鱼。
【译文】
垂鱼版:以其版每长1尺,其宽为6寸,其厚为0.25寸计。
惹草版:以其版每长1尺,其宽为7寸,其版的厚度与垂鱼版同计。
(垂鱼、惹草一般)
凡垂鱼施之于屋山搏风版合尖之下。惹草施之于搏风版之下、搏水之外。每长二尺,则于后面施楅一枚。
【译文】
凡垂鱼施之于出际式屋顶,或厦两头造式屋顶之两山出际处所施搏风版的两坡合尖之下。惹草施之于搏风版之下,搏水之外。惹草每长2尺,应于其后施加楅1枚,以确保惹草与搏风版之间有紧固的联系。
栱眼壁版
【题解】
栱眼壁版,是房屋外檐泥道缝上,阑额之上,柱头方之下,两铺作之间的嵌版。
栱眼壁版,分单栱眼壁版与重栱眼壁版。栱眼壁板之长广尺寸,以大木作枓栱材分°制度为准。
(造栱眼壁版之制)
造栱眼壁版之制:于材下额上两栱头相对处凿池槽,随其曲直,安版于池槽之内。其长广皆以枓栱材分°为法。枓栱材分°,在大木作制度内。
【译文】
营造栱眼壁版的制度:于外檐铺作泥道缝之柱头方及泥道栱之下、阑额之上、相邻两组栱头相对处开凿池槽,随其所余空间的或曲或直,在四周所开池槽之内施安壁版。栱眼壁版的长度与厚度尺寸,都依照枓栱材分°制度的长、广、厚尺寸推定。有关枓栱材分°制度的表述,在大木作制度内。
(栱眼壁版名件)
重栱眼壁版:长随补间铺作,其广五寸四分,厚一寸二分。
单栱眼壁版:长同上。其广三寸四分,厚同上。
【译文】
柱头以上泥道缝内铺作间施重栱眼壁版:壁版之长随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之间的净距而定,壁版之高为54分°;其厚以每广1尺,厚0.12寸计。
柱头以上泥道缝内铺作间施单栱眼壁版:壁版之长与重栱眼壁相类,仍取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之间的净距。壁版之高为33分°,壁版之厚亦与上法同。
(栱眼壁版一般)
凡栱眼壁版,施之于铺作檐头之上。其版如随材合缝,则缝内用劄造。
【译文】
凡营作房屋外檐柱头之上泥道缝铺作之间的栱眼壁版,将其版施之于铺作之间,阑额之上。如果其版恰能随左右铺作之材高,合上下留空之缝隙,则将其版扎嵌入泥道缝内周边诸名件之池槽中。
裹栿版
【题解】
裹栿版,就是将经过雕琢的有纹饰的木版,包裹在梁栿的两侧与底面上,既起到加大梁栿截面、增强梁栿结构强度的作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梁栿的雕琢装饰效果。
裹栿版,施于等级较高的殿阁内槽梁栿四周,其下底版与两厢壁版应合缝,即底版所加之广与两厢壁版所加之厚尺寸应相当。两厢壁版与底版上都雕以华文。其雕华做法,见于卷第十二中的“雕作制度”。
(造裹栿版之制)
造裹栿版之制:于栿两侧各用厢壁版,栿下安底版。其广厚皆以梁栿每尺之广,积而为法。
【译文】
营作裹栿版的制度:在梁栿的两侧,每侧分别施用厢壁版,并在梁栿之下施安底版。厢壁版与底版的宽度与厚度,都是以梁栿每广1尺,其版所取的相应广厚比例尺寸推算而出的。
(裹栿版名件)
两侧厢壁版:长广皆随梁栿,每长一尺,则厚二分五厘。
底版:长厚同上。其广随梁栿之厚,每厚一尺,则广加三寸。
【译文】
梁栿两侧所加厢壁版:其版的长与宽都随梁栿的长度与高度尺寸而定,以其梁每长1尺,两侧厢壁版的总厚度增加0.25寸计。
梁栿底部所加底版:底版的长度、厚度与其梁所加厢壁版的长度、厚度相同。底版的宽度则随其梁的厚度而定,以其梁每厚1尺,底版之宽在此基础上增宽0.3寸计。
(裹栿版一般)
凡裹栿版,施之于殿槽内梁栿;其下底版合缝,令承两厢壁版,其两厢壁版及底版皆雕华造。雕华等次序在雕作制度内。
【译文】
凡施造裹栿版,是将其版施之于殿阁内槽的大梁之上;梁栿之下所施底版,应与梁栿底及两侧厢壁版严丝合缝,并使底版之宽能够承托梁栿两侧的厢壁版,其两侧厢壁版及底版,都应采用雕华造的装饰造型处理手法。与雕华造等相关的等第次序,参见本书“雕作制度”中的内容。
擗帘竿
【题解】
梁思成先生对“擗帘竿”做解释说:“这是一种专供挂竹帘用的特殊装修,事实是在檐柱之外另加一根小柱,腰串是两竿间的联系构件,并作悬挂帘子之用。腰串安在什么高度,未作具体规定。”
擗帘竿由左右两竿与腰串组合而成。擗帘竿可以有八混、破瓣、方直三种截面:八混,似为八棱形截面,其棱抹为讹角棱;破瓣,似为四方截面,四角各斫“L”形线脚,即为破瓣;方直,应即四方直棱截面。而腰串仅有方直一种截面。
擗帘竿施于殿堂等外檐出跳栱之下,若无出跳栱,即施安于外檐椽头下。竿长10~15尺,应与房屋外檐铺作出跳华栱下皮(如无出跳枓栱,则与檐口椽头下皮)高度相当。
(造擗帘竿之制)
造擗帘竿之制:有三等,一曰八混,二曰破瓣,三曰方直,长一丈至一丈五尺。其广厚皆以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译文】
营作擗帘竿的制度:其做法有三等,第一等称为“八混”,第二等称为“破瓣”,第三等称为“方直”,其竿的长度为1丈至1.5丈。擗帘竿的截面宽厚尺寸,以其竿每高1尺,其截面宽厚应取的相应比例尺寸推算而出。
(擗帘竿名件)
擗帘竿:长视高,每高一尺,则方三分。
腰串:长随间广,其广三分,厚二分。只方直造。
【译文】
屋檐下门窗之前所施擗帘竿:竿之长视屋檐之下高度而定,以其竿每高1尺,竿之截面方为0.3寸计。
左右两竿之间所施腰串:腰串之长随其竿所在房屋开间间广而定,以其竿每高1尺,腰串截面宽为0.3寸,厚为0.2寸计。腰串形式,只需采用方直造做法。
(擗帘竿一般)
凡擗帘竿,施之于殿堂等出跳栱之下;如无出跳者,则于椽头下安之。
【译文】
凡施造擗帘竿,将其竿施之于殿堂等屋室之外檐的出跳栱之下;若其屋无出跳枓栱,则可将其竿施安于屋檐之下出跳檐椽的椽头之下。
护殿阁檐竹网木贴
【题解】
梁先生对护殿阁檐枓栱竹雀眼网作注说:“为了防止鸟雀在檐下枓栱间搭巢,所以用竹篾编成格网把枓栱防护起来。这种竹网需要用木条—贴—钉牢。本篇制度就是规定这种木条的尺寸——一律为0.2×0.06尺的木条。晚清末年,故宫殿堂檐已一律改用铁丝网。”
这里其实只是给出了压竹网木条,即“木贴”的尺寸。其贴为断面宽(广)0.2尺,厚0.06尺的木条。这一尺寸为绝对尺寸。网之上部,钉于屋檐椽头处;网之下部,钉于柱头檐额或阑额上。
同样需要压以木贴的,还有地衣簟,即铺地竹席,其四周边角处亦应以木贴加以固定。所铺地衣簟,遇到平坐勾阑望柱柱脚,或其他什么贴地而设之构件(如碇)时,应随其根部四周,或圜或曲地施以木贴,并安钉压簟。
造安护殿阁檐枓栱竹雀眼网上下木贴之制:长随所用逐间之广,其广二寸,厚六分,为定法。皆方直造,地衣簟贴同。上于椽头,下于檐额之上,压雀眼网安钉。地衣簟贴,若望柱或碇之类,并随四周,或圜或曲,压簟安钉。
【译文】
营造并施安护殿阁檐下枓栱之竹雀眼网上下木贴的做法:其贴之长随施用竹雀眼网及木贴的房屋之开间逐间的间广尺寸而定,其贴的截面宽为2寸,厚为0.6寸,这一截面尺寸为绝对尺寸。木贴的截面形式均采用方直造做法,在铺设于地面上的地衣簟周围所施木贴,其做法及截面尺寸亦与之同。固定竹雀眼网上沿的上贴,施于檐下出跳檐椽的椽头处,网之下沿所用下贴,施于屋柱柱头间所施檐额或阑额之上,其木贴压住雀眼网,以钉子将贴加以固定。若施地衣簟贴,遇到望柱或如柱础等石碇处,都应随其柱及碇之四周,或圜或曲地,用木贴压簟并用钉对木贴加以固定。